《夏丏尊 被学生叫做″夏木瓜″》一(文坛轶闻)(十八) 陈再明20、11、28
″夏木瓜″,就是夏丏尊的诨名,是他当浙江第一师范国文课老师又兼舍监时,学生们给他取的。由于夏丏尊先生的头大而圆,因此而得名的,并非恶意,却是好心。
当时,丰子恺是浙江一师的学生,夏丏尊教他们国文。而李叔同也在一师任教,教他们图画、音乐。丰子恺回忆说:″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丏尊却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因为李叔同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书法、英文都比专业的老师更好,再加他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丰子恺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也就是说夏丏尊师和李叔同师,都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
夏丏尊当舍监的时候,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丰子恺回忆说:″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去'。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夏丏尊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当时的作文,都是作些《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他却叫学生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作文称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位同学无言可对。
夏丏尊的为人,丰子恺说他是很会替人担忧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丰子恺说:′他看見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丏尊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
夏丏尊(1886一1946),浙江绍兴上虞人。自幼从塾师读经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中秀才。翌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华大学前身)读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留学。考入东京工业高等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因申请不到公费,光绪三十三年(1907),辍学回国。翌年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后任国文教员。该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五四运功南方新思潮的重要发源地,鲁迅、许寿裳当时都在该校任教。民国二年(1913),夏丏尊兼任舍监一职,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在语文教学方面,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
民国八年(1919),夏丏尊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等三人,积极支持五四新文化远运,被称为第一师范的″四大金刚″。后来受到反动当局的攻击,相继离校。夏丏尊离开杭州来到长沙,在湖南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民国十年(1921),原浙江一师校长经亨颐在家乡上虞创办春晖中学,夏丏尊应邀受聘返乡。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为实现理想教育,邀请一批志同道合到春晖,在白马湖畔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其间,他翻译了《爱的教育》,在上海《东方杂志》连载,后出书再版30余次。民国十三年(1924),发生了反对反动势力的学潮,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老师及一批学生,愤然离开春晖。
1925年,夏丏尊到了上海。翌年,任上诲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1933年,创办《中学生》杂志,散文集《平屋杂文》由开明书店出版。1937年,创办《月报》杂志。抗战开始后,担任《救亡日报》编委,参加″抗日后援会″。1943年,被日本宪兵拘捕,释放后,肺病复发。1946年,病逝,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