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傲慢与偏见》不是玛丽苏小说|三明治
今年9月,《傲慢与偏见》出版了全新译本,译者是许佳。在三明治写作学院(原少年三明治)忙碌的授课、备课之余,她用两年时间翻译了这本自己很喜爱的经典小说。我们跟许佳聊了聊她是如何与《傲慢与偏见》结缘,翻译过程是怎样的,遇到过哪些困难,以及她是怎样看待被一些人称为“玛丽苏”的女主角伊丽莎白。
许佳
三明治写作学院课程总监、作家

作家,资深媒体人。三明治写作学院联合创始人。16岁开始长篇小说创作,18岁加入上海作家协会,迄今出版小说、散文、游记等著作八部。主要作品有《我爱阳光》《租一条船漫游江南》《最有意义的生活》《我的魔法时刻》等。其中《我爱阳光》和《最有意义的生活》被公认为“80后”作家的代表作品。

对话许佳
三明治:第一次读简·奥斯汀的作品是什么时候?当时是怎么理解这部作品的?
许佳:第一次读应该是在初中。读的就是王科一先生翻译的《傲慢与偏见》。记得应该是某一年的暑假吧。当时就是当作一部爱情小说来看(其实说它是爱情小说也没多大不妥),觉得很好看,女主人公最后“赢”了,扬眉吐气了。
三明治:看到你在翻译手记里写自己是因为对简·奥斯汀的喜爱而投入翻译。具体来说有多喜欢,有多痴迷?
许佳:不能算痴迷吧。我其实没有什么痴迷的作家。只能说是喜爱。我小时候最早接触的几个英国女作家,差不多都是18、19世纪的那几位,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过了一阵又读了美国作家的,当然就是《飘》,又读《蝴蝶梦》。其实小孩子也没有什么清晰的判断标准,读的时候,每一本都很入迷。而读完之后,自然感情上会有喜欢的和更喜欢的。最早读的是《简·爱》,后来读《呼啸山庄》,就觉得更喜欢《呼啸山庄》。《飘》和《蝴蝶梦》比起来,觉得《飘》更好看一点,更加的丰富,人物的性格更立体。
而奥斯汀胜在作品多些,读完《傲慢与偏见》,立刻可以去读《理智与情感》。直观的感觉,就是她是个和“她们”不太一样的作家。但是直到大学里再去读,才读出更多东西。首先的印象当然是“家长里短”,接着就发现,在家长里短里面能够表现那么丰富的人性。我最喜欢的其实是《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里头有许多巧妙的情节调度,能看出作者的叙事才华。当时就是从写作者的角度去读,觉得了不起。
三明治:这是你第一次翻译书吗?怎么接触到这个翻译机会的?决定翻译的时候有哪些挑战摆在面前?自己的时间安排,还是面对经典文本翻译工作的挑战?
许佳:是第一次。是编辑来联系我的。这个系列的丛书,都是邀请作家来翻译经典的作品。早前我的朋友顾湘翻译的《彼得兔》,也是属于同一系列。编辑说觉得我很适合翻译奥斯汀,我内心其实也有点这样的感觉。
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吧。我当时已经在做少年三明治的课程,备课、授课,都很花时间。我的搭档以前是图书编辑,也接触过翻译,她就建议我不要接这个工作,因为会很耗时耗精力。但是我真的很想接,说白了就是“很想翻译奥斯汀”,所以还是接了。
三明治:你花了多长时间来翻译?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一般都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景?翻译中最痛苦和最开心的时刻是?
许佳:事实证明接下这个活确实有点考虑不周。基本上我是利用每周休息的两天做翻译工作,这样持续了两年,才把全书译完(大大的超过了约定的时间,感谢编辑不杀之恩!)。
翻译的时候心理负担比较重,因为这本书太经典了,而且有深入人心的译本,我自己也是读经典译本长大的。我很怕译错,也怕译笔不好。说白了,《傲慢与偏见》还差一个译本吗?所以全过程中其实心理负担都很重。最后我告诉自己,既然翻译了,我就得尽可能准确地译出来。奥斯汀的文笔有那种非常温和的讽刺的特点,译者如何让读者体会到,我动了很多脑筋。当然这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三明治:《傲慢与偏见》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名著,很多人在中学甚至更早就读过了。有人可能会觉得《傲慢与偏见》只适合未婚的年轻人读,觉得故事是关于年轻人的爱情,你怎么看这个观点。你觉得成年人来读这个故事,跟青少年时期关注到的会有什么不一样?
许佳:我前面说了,小时候是把《傲慢与偏见》当作爱情小说读的。但是长大之后你再去读,特别是这一次出于翻译的原因,非常细致地去琢磨,就会发现此“爱情”和我们一般认为的爱情小说中的“爱情”非常不同了。年轻人读《傲慢与偏见》,更多关注个人,关注个人的爱情。可能年轻人看到的是伊丽莎白多么春风得意,获得了钻石王老五的爱情,而他们的婚姻将会多么幸福美满。这小说读起来实在是在一切方面都很令人愉快。
至于年纪较长的人,也许会看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何有些人互相吸引,有些人互相排斥,一个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与别人对他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差别。奥斯汀这个作家在这些方面特别敏锐,读起来有很多令人莞尔和会心的地方。而且她刻画的每一个人物,放在今天的世界,都能找到类似的对象——虽然世界变化了那么多,但是人的喜怒哀乐、欲望追求,其实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变化。因此我觉得阅读奥斯汀的作品,在今天依然给人带来极大的享受。相当纯粹的享受。在我看来就是跟你下班之后躺在沙发上看明星真人秀差不多的那种享受。
常看到有些人说,《傲慢与偏见》是个玛丽苏小说。但其实你认真去读,你会发现虽然作者可能喜欢她笔下的女主角,但她塑造的不是一个样样都好的玛丽苏。相反,伊丽莎白只是在自己(也许还有在她姐姐简的心目中)是高人一等的而已。她为什么一开始不喜欢达西?为什么后来会爱上达西?这里头既有她性格上的幼稚冲动的成分,也包含着极为世俗的考量。在我们今天这个崇拜财富的社会,伊丽莎白实在是人生赢家的典范。然而她婚姻上再成功,她的家庭还是给她带来尴尬。再往深里想,她为什么要尴尬呢?这其实是她的心理防御机制启动了。她对自己的母亲、妹妹,都不够宽厚,这可能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是她本人世俗性的体现。如果伊丽莎白是个玛丽苏,她不该拥有这样的家庭才是——哪怕她拥有这样的家庭,她也不必烦恼的。而伊丽莎白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她的懊恼。


12月,每日书将开设简奥斯汀主题班,邀请大家来写与爱情相关的话题。无论是甜蜜的“狗粮”,苦涩的失恋,还是对爱情、婚姻的困惑,或是辛辣的探讨,都可以写。除了写自己亲历、见证或听闻的真实故事,你也可以聊聊古今中外小说电影里的经典爱情故事,安利那些你喜欢的“神仙CP”。当然,就像简奥斯汀的小说不仅是爱情小说,相信在这个主题班中的书写和碰撞,能让大家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许佳也说,她很好奇会出现什么样的内容。
另外,许佳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也将作为12月每日书的全勤礼物,只要坚持写作30天就能得到这本书。

许佳为这一版《傲慢与偏见》撰写了万字导读,以下为节选,关于《傲慢与偏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在奥斯汀的六部长篇小说中,最为知名,最受喜爱的,应该就是《傲慢与偏见》。里维斯夫人指出,《傲慢与偏见》的书名和情节,其实也有对范妮·伯尼的《西西莉亚》的借用。伊丽莎白似乎是特意塑造出来,在性格和行为上充当西西莉亚这个角色的反面。西西莉亚是忸怩作态的,始终不让男主角倾吐真情;伊丽莎白则敢作敢为,毫不规行矩步,鄙视一切造作的举止,引得达西先生两度向她热烈地表白。里维斯夫人说:“……《第一印象》原来的构思,无疑是要用现实主义笔法来改写西西莉亚的故事……”作者是否真有这一意图,后人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故事的构思、人物的塑造、叙述的笔法,的确忠于现实,这一点没有疑义。
奥斯汀是拿破仑的同时代人,她成年后的大部分年月,欧洲都处于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与法国的争端,更是从1793年一直延续到1815年。在许多读者的印象中,这一大背景却似乎完全从她小说中剔除了。她的人物和故事,似乎与战争绝缘。在战争时期描写平静的乡村生活,故事中的男男女女仅仅为爱情和财产发愁,这是否表示,奥斯汀有意规避了一部分现实?班内特一家、卢卡斯一家,自始至终不曾面对生计的困扰,班内特家的母女们只不过为远在天边的前途担忧而已。这种看似田园牧歌式的写作,通篇谈婚论嫁,是否可称为现实?奥斯汀本人对国家大事难道完全无视吗?
不是这么一回事。事实上,奥斯汀有一位表姐,名叫依莱扎·汉考克,她的丈夫,法国的德·弗亚德伯爵,便是在大革命期间被推上了断头台。当时这位表姐刚好在英国探亲,逃过了这一劫。后来,她再嫁给亨利·奥斯汀,成为简的嫂子。他们在伦敦的寓所经常招待来自法国的流亡者,简前往拜访时,也会与之交往。此外,简有两位兄弟加入英国海军。在服役期间,他们也与家人保持通信,这些信件从东印度群岛、西印度群岛、中东、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北美海域寄出。简和卡桑德拉远在英国,始终密切关注着兄弟们的行程。
奥斯汀不是托尔斯泰那样的作家。在小说中,她没有直接把目光投向战场——显然,那是她无从了解的现实。但是,她的作品里没有战争吗?不要忘了,《傲慢与偏见》中的威克汉姆,一出场就是民兵,在小说的结尾,他又加入了正规军。小说中军队驻扎的布莱顿和纽卡斯尔,都是当时英国的军事重镇。奥斯汀并非忽略战争现实,而是选择以女性的日常生活的视角去表现它。为何莉迪亚等年轻女孩对穿红制服的民兵那样着迷,为了他们,甘愿把富有的乡绅抛诸脑后?军人的威望和魅力,是战争带来的。
当然,《傲慢与偏见》的战争元素,就像从半开的大门朝外一瞥时所见的车影,并非故事的主要内容,只是时代背景的一部分。在这背景前活动的,如我们所见,是赫特福德郡、德比郡和肯特郡地方上的几户人家——班内特家、卢卡斯家、宾利家、达西家、德·包尔家、柯林斯家。由于叙事的视角集中在一位女性——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身上,因此男性角色的社会事务也基本隐去,呈现出来的主题,便是婚姻大事。
在故事中,出现了几组不同取向的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的,取决于爱情的婚姻;夏绿蒂与柯林斯的取决于财产地位的婚姻;莉迪亚与威克汉姆、班内特先生与太太的,被肉体和物质欲望导向的婚姻。自然,选择爱情而非财产的人,最终获得了幸福。但是,如果把《傲慢与偏见》看作一本爱情小说,又太过片面。须知可爱的女主人公虽然排斥没有爱情的婚姻,但也绝无意走入缺乏财产的婚姻。至于她那温柔善良的姐姐,在接受心上人的求婚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想想我这门亲事能给最亲爱的家人们带来多少欢乐!” 从她的家人们紧接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看,这份欢乐自然关乎财产和物质享受。
这便是奥斯汀在小说中呈现的社会现实。在19世纪初的英国,一个中上层阶级年轻女性的可选项少得可怜。财产能为她带来一定的自由度,容许她适当地挑选婚姻对象,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挑选——哪怕不嫁人,也不至于担心生计。威克汉姆追求过一阵的玛丽·金小姐,就属于这类幸运儿。而一个没有财产的年轻女子,比如班内特家的五个女儿,只有求神保佑,祈祷自己被富有的男性看中。如果嫁不出去,则父亲过世之后,她们的出路有二:要么由好心的亲属资助、照料——班内特太太便曾向她弟弟提出这个要求;要么只有凭着钢琴、绘画、女红等女性的“才华“,去寻找家庭教师一类的工作——凯瑟琳·德·包尔夫人说过,她为不少女孩子找到了称心的工作,所指就是家庭教师。
伊丽莎白·班内特,天性活泼,头脑聪慧,但这改变不了她在婚姻市场上处于下风的现实。读者须留意一个苦涩的真相:小说的前半部分,伊丽莎白始终在被人挑选。在舞会上,她听到达西先生的评价,说她“不至于漂亮得让我动心”,不由勃然大怒,从此对他埋下了恶劣的第一印象。达西的言谈举止,流露出他的傲慢心态,即他未将乡下舞会上的小姐们当作同类看待,甚至将她们视为物件,挑挑拣拣。这是伊丽莎白首次体会到待价而沽的郁闷,对方措辞直白,令她耿耿于怀。往后她又两度落选——然而,当威克汉姆放弃她,转而选择继承了遗产的玛丽·金时,当菲茨威廉上校坦率地说明,自己不能娶没有财产的小姐时,她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表示理解他们的立场。在理智上,她完全认同社会规则,也不曾质疑规则的合理性(从这一角度看,全书最有斗争精神的人是班内特太太)——这也是奥斯汀在后世遭到质疑的一个议题。在《傲慢与偏见》中,除了莉迪亚之外,没有一个人不是站在一门好亲事的出发点上来看待爱情的,伊丽莎白也不例外。她对达西的“第一印象”,被她对彭伯里的“第一印象”彻底扭转了。行走在彭伯里美丽的园林中,她不止一次地幻想,如果自己是这里的女主人,那该是何等光景?婚姻所带给她的,绝不止爱情而已。
然而毫无疑问,在感情上,敏锐的伊丽莎白很难接受这种被动境遇。达西的傲慢引起她如此强烈的反感,原因正在于此。出于姐妹情深,得知达西也用同一套标准破坏了姐姐的姻缘,她更加义愤填膺。再回到理性层面,她又不得不为家人丢人现眼的举止懊恼。她已认识到,家庭的缺陷,确实影响了她们姐妹几个在婚恋市场的入选资格。文学界最知名的奥斯汀反对者,夏洛蒂·勃朗特,着实不能接受伊丽莎白及奥斯汀笔下一众女主角的这种世俗之见,她谴责奥斯汀“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她说:“她的那些绅士淑女们住在雅致的但是封闭的房子里,我才不愿意跟他们住在一起呢。” 勃朗特是一个富于激情和力量的作家,与奥斯汀的路数大相径庭。然而事实上,当她笔下的简·爱流着愤怒的泪水,要求罗切斯特先生把自己看作一个与之平等的灵魂时,这位女家庭教师的感情需求,与伊丽莎白一口回绝达西先生那居高临下的求婚时的心境,几乎是毫无二致的。
在勃朗特所不愿去的那个封闭环境中,卢卡斯小姐选择一桩有保障但又有明显缺点的婚姻,莉迪亚跟随虚荣的本能,稀里糊涂地踏入了一桩看来一无是处的婚姻,伊丽莎白和简成了幸运儿,被优秀的结婚对象挑中。看起来是几乎别无选择的人生——“但凡有钱的单身汉,肯定缺个太太。” 但奥斯汀在极狭窄的空间和话题中,塑造出了个性迥异的人物,他们每一个——成天冷嘲热讽的班内特先生、神经衰弱的班内特太太、头脑空空的卢卡斯爵士、集傲慢与卑微于一身的柯林斯先生、颐指气使的凯瑟琳夫人、庸俗而聒噪的菲利普太太、只知道物质享乐的莉迪亚、拼命用才学去弥补外貌不足的玛丽——都酷似我们见过的某人。神奇的是,这些在19世纪初诞生的人物,至今仍生活在我们中间。

与此同时,今天的许多女性,在婚恋问题上,依然面临与伊丽莎白相似的困境。时隔两百年,一位受爱情支配而甘愿放下傲慢的达西先生,依然是女性们梦寐以求的结婚对象。不必说,他之所以能自由地受爱情支配,也是亏得有巨额财产作后盾。
而作为男女主角,达西和伊丽莎白展现出了较其他人物不同的特征——他们更加多面、更加复杂,优点和缺陷都很突出。文艺评论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以奥斯汀的作品为例,提出了“圆形人物”的概念,与“扁平人物”相对:
……她的人物虽说比狄更斯的要小,却是高度有机的。他们全都极有弹性,哪怕她的情节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仍然能够胜任。……所有简·奥斯汀的人物都随时准备好走进更加广阔的生活,虽说她小说的主题极少给他们提供实际的机会,正是为此,他们的实际生活才过得如此令人信服。
聪慧灵巧、生机勃勃的伊丽莎白,一度刚愎自用,将主观感觉误认作客观判断,对威克汉姆和达西得出了错误的印象。在得知真相之后,她那懊悔、窘迫的心态,刻画得殊为逼真细腻。高贵正直的达西,刚上场时的谈吐难掩势利,谈论起自己来,极其自以为是,叫伊丽莎白听了好笑。正因为自信高人一等,他才会在第一次求婚时,自然而然地说出了一番伤人的言辞。这两个人物的交谈,从头到尾可见出他们心态的不同步,无论是谈论音乐、跳舞、阅读抑或旅行,双方耳朵里听到的话,往往有不同含义。伊丽莎白先入为主,常把达西的献殷勤错认为不怀好意;达西则会把伊丽莎白的讥讽当作活泼可爱,消受下来。奥斯汀特别擅长处理这些戏剧化的小细节,总能将虚构的场景和对话,写得极为逼真、巧妙、耐人寻味。这一点,就留待读者自行从书中发掘了。

11.29“字出版”艺术书工作坊线下版
重现你的2020生活

12月每日书报名中

三明治招聘



-
llffsw7&92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18 00:47:51
-
Nico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当她笔下的简·爱流着愤怒的泪水,要求罗切斯特先生把自己看作一个与之平等的灵魂时,这位女家庭教师的感情需求,与伊丽莎白一口回绝达西先生那居高临下的求婚时的心境,几乎是毫无二致的。
2021-04-01 18:28:38 -
一只有表情的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6 2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