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216-217卷 荣华一身的安禄山为什么谋反?
安禄山,一个外族人,当年负罪被遣送长安,因才能被皇帝赦免屡次提拔,被杨贵妃收为“养子”,兼任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可谓荣华富贵一身,为什么最终要反叛,发起安史之乱呢?
有人说,安禄山是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谋反了,但是,哥舒瀚、高仙芝也是外族,为什么没有谋反?有人说,安禄山手下三镇人马达到18万之众,就想要谋反,但是这也不一定的,当年王忠嗣兼任四镇节度使手下26万之众也没有谋反,看来,所谓胡人兼任多个节度使就谋反,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其一,天宝的“三头制衡关系”被破坏。在天宝中后期,围绕着皇帝,存在着三个人的制约关系,这就是“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的三头关系。先不说他们人品如何,但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确就是当时的政局概况。安禄山佩服李林甫,不敢轻举妄动;杨国忠与李林甫争权,相互你死我活;而安禄山看不起杨国忠,根本不放在眼里。李林甫在的时候,李林甫与杨国忠相互制约并压制着安禄山,整体的政局还算平衡;李林甫死后,如同是古罗马三巨头失衡后陷入内战一样,这种三头关系也被破坏,杨国忠与安禄山相互看不起,将相不和,即便是没有安史之乱,这个国家的政治必然弄不好。

其二,舆论促使了安禄山的反叛。在杨国忠反复说安禄山谋反之前,就有王忠嗣、哥舒瀚等人也在说安禄山肯定要谋反。那个时候,皇帝大可以让安禄山入朝为相,但因为李林甫的专权私心,最终没有成行。皇帝亲信高力士也了解到安禄山为此怏怏不乐,其实,安禄山这一介武夫,并不适合担任丞相,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皇帝没有任命其为宰相。接着,杨国忠又反复地说安禄山要谋反,让安禄山很紧张。客观的讲,杨国忠并非完全因为权力斗争这么说安禄山,只不过唐玄宗李隆基以为杨国忠是在诬陷安禄山,以至于放任这件事不管。最终,回到范阳的安禄山,已经通过最后一次长安之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皇帝能够庇护他一时,自己不在朝中,如果哪天皇帝真的认为他要谋反,估计是没有好果子的,所以,在舆论和恐惧之中,安禄山先发制人,最终发起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听到安禄山谋反的消息,当初还不相信,他认为自己对安禄山已经很好了。的确是很好,但是皇帝没有觉察到原来三头关系被破坏后的失衡状态,而众人的舆论带给安禄山的压力,错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如果唐玄宗有着“防人之心”,将安禄山“明升暗降”地拉到朝中做个高官,看看其表现,最后的局面也不至于如此。只不过历史不能假设,当时的唐玄宗可能真的把安禄山当真心爱的好儿子了,比起当年一起死的三个皇子都要爱,所以如此大意,以至于人口已创历史记录伍仟多万人的盛唐,最终在经受了安史之乱之后,变得一蹶不振。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