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与日常中,你都总结出哪些商业思考?
查看话题 >疫情后的中国院线电影:拐点已至
中国商业电影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所有院线电影从业人员都得面对这个现实:未来将是残酷的存量搏杀修罗场。

疫情后的第一个冬天,来的似乎比往年更早一些;而对很多电影从业者凛冬是真正的降临了,截止27日0时,整个2020年11月中国院线电影总票房仅有14.87亿,这个数字比7年前的2014年11月总票房数据要低接近10亿;这个11月将成为2015年以来电影票房最低的1个月。
无论是吴彦祖的《除暴》,张艺谋的《一秒钟》,还是合家欢口碑动画《疯狂的原始人2》,票房前景都不乐观;以口碑尚可的动作片《除暴》为例,目前票房落点在4.5亿以内,总人次大概也就是900万;而2年前由过气影星郑伊健、陈小春等人主演,位于冷档期(9月下旬)的破烂动作片《黄金兄弟》都能获得3.17亿票房(922.6万人次)的成绩。

这不是用简单的没有进口新片上映这样的供给端问题就能解释的通的,用马保国老师的名言来说:“发生甚么事了?”
简单地说,就是拐点已至;新冠疫情先是一个左正蹬秒杀了整个院线电影,现在又通过接化发彻底加速了中国院线电影的降速过程;不是疫情不讲武德,而是电影行业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给人带来了一种春天永不结束的幻觉,忽视了形势正在起变化。

票房和人次都在明显下降
2020年的国庆档,算上25日上映《夺冠》,有5部不同类型的重量级影片上映;而2019年的国庆档,仅有《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3部新片上映;我们把国庆档的统计时间划定为9月30日到10月7日,2020国庆档的票房产出相比2019年足足跌了25.6%,超过1/4。
这时候也不必拿疫情导致上座率受限来说事,75%的上座率上限和不限其实压根没什么区别。
事实上,2019年中国电影的影院数量已经扩张到了巅峰,加上通货膨胀、票补减少导致的单张票价增长,导致很多时候,你眼见的票房增长其实反倒和观影人次脱钩;事实上,虽然幅度并不大,从2017年到2019年,中国院线电影的平均上座率是逐渐走低,而平均票价是一路走高的。

具体反映到影片上,2018年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总票房为33.97亿,总观影人次为8766.7万。2016年的《美人鱼》总票房33.91亿,总观影人次为9248.2万。同样2020年的《八佰》总票房为31.08亿,总观影人次为8109万,相比2018年31亿总票房的《我不是药神》,总观影人次少了将近800万。
也就是说,这几年院线的爆款电影,吸引到的观众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
这也是为何韩国、日本在电影产业上都普遍更注重统计观影人次而非票房,观影人次显然更能反映行业趋势。

即便因为疫情导致电影业停摆半年,引爆影市的《八佰》也并没有让更多的观众入场观影;虽然有主演和口碑等各种原因,但已经在中国市场成为观众熟知的“宇宙级”导演诺兰的新片《信条》才卖了4.56亿票房(总人次1173.1万),仅仅超过《敦刻尔克》3.39亿(总人次992.6万),还不到《星际穿越》8.76亿(总人次2488.1万)的一半。
疫情后,无论是国产爆款,还是进口大片,都没有吸引到更多的观众,甚至连让老观众入场都没有做到;大家似乎不再热衷于去电影院看电影。
谈到电影票房增速的放缓,还要说到一个老问题,那就是中国电影观众的人均次数停滞不前,相对于北美市场的5次,韩国市场的4次;从2017年到2019年,中国电影的平均观影人次停留在1.2这个尴尬的数字上,进影院看电影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低频消费行为。

技术更新带来的娱乐选择之战
正如90年代初电视和盗版的普及一度让中国院线电影陷入濒临灭亡的尴尬境地;近两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盗版的卷土重来加上游戏等多媒体娱乐的普及,直接导致新一代内容消费者改变了消费习惯,进电影院看电影,不再是新鲜、有趣、酷的娱乐体验。
以爱奇艺2020Q3财报披露的数字为例,到第三季度末,爱奇艺的会员1.048亿,这些会员中的付费会员贡献了超过40亿的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更年轻化、今年势头迅猛的B站大会员数量在第三季度达到了1280万,同比增长110%。

奈飞在北美的异军突起,迪士尼、华纳等传统电影集团纷纷布局线上流媒体业务,甚至将《花木兰》《神奇女侠1984》这样的重量级大片改为线上播放;今年春节,西瓜视频斥资6亿买断《囧妈》也说明流媒体在线视频正在成为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增长点和最新战场。
美剧对全球观众的吸引力超越好莱坞电影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如今北美剧集的彻底“流媒体”化,最大的受益群体实际是能够第一时间免费收看到盗版的中国观众,而在本土端,BAT的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三家视频平台的激烈竞争,使得他们敢于投入海量资金制作精品内容来吸引观众;“宅家看剧”成为更主流的娱乐方式。

由于“审查”对虚构、叙事类作品的限制,更为娱乐化、现场感、真实感更强的“综艺”也对年轻一代内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吸引欧美日韩综艺养分,流媒体平台制作的国产精品综艺,往往能够长时间带动网络热度,引发全民讨论,并在一季度的时间内持续进行内容输出,同时带动线上互动、线下演出等一系列衍生消费;那怕是广告植入,综艺和网剧也都灵活多变,以2020为例,最火热的影视类话题不是《八佰》和《我和我的家乡》,而是《隐秘的角落》《乘风破浪的姐姐》《乐队的夏天》;相比这些更为丰富的内容消费方式,一锤子买卖的院线电影就显得死板的多。

流媒体消费还深刻改变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于随时掌控视频播放进度,或是以弹幕的形式参与到视频消费的消费和再生产之中;电影院观影这样没法快进、暂停、无法完全控制观影环境凉热,对Z世代来说,实在是太不自由。

另一个从影院手里把用户夺走的娱乐方式是游戏;据《2019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的显示,2019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6.4亿人,而其中女性用户规模为3亿,占国内游戏用户总规模的46.2%;而艾媒咨询做的《2019-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在手游领域,以90后、95后人群为主,重度、中度玩家总占比达到了44.5%, 30岁以下人群占到五成左右。随着移动游戏加速发展,围绕游戏展开的直播、电子竞技等也成为众多年轻玩家的主要娱乐方式。

游戏+流媒体视频消费,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流消费,而院线电影,自然就变得边缘化,退化为一种“社交消费”。

院线电影的机会在哪里?
遗憾的是,院线电影的衰落趋势目前看难以逆转;如果要扩展增量市场,目前仅有“放开审查”或“放开引进限制”这两条路可以走,显然,这两条路在当下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毫无可能性。
面对存量市场,我对中国电影产业有以下判断——

1. 纯粹依靠制片盈利,缺乏自有院线、互联网平台支持和分发渠道的电影公司将会面临困境。
2. “导演工作室”将成为接下来支撑中国电影创作的关键角色,话语权将逐步增强。
3. 国产精品动漫电影的IP化、系列化,会是接下来中国院线电影的重要增长点。
4. 受国家扶植的主旋律电影的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公务、事业、国有单位一年组织员工看2-3次电影将常态化。

5. 针对女性受众的“女性话题”影片、催泪爱情片、表现“亲子关系“的影片,针对儿童市场的动画电影,将收获稳定的市场回报。
6. 日本动漫电影会大量、长期引进,经典老片复映会是门好生意。
7. 最困难的是院线;倒闭、合并将是下一阶段院线集团的主题;而院线直接面临如何扩展影院的经营空间的挑战,在影院如何进行非院线电影放映外的其他活动,如电竞直播、线下活动等新业务将是行业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
Jaime 转发了这篇日记
没有好片子看。拍的片子的质量跟所能接触到的影视剧的质量不能比。选个高点的bar,比如《伦敦生活》。我相信电影的力量,人们会愿意沉浸在那几个小时里放下手里的手机,愿意欣赏大荧幕。 但是没有好片子看。
2021-03-28 22:54:58 -
空心橡皮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6 04:13:48
-
id没a对不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8 09:07:50
-
千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6 10:03:00
-
C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15:38:51
-
sekime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08:40:38
-
江水云影 转发了这篇日记
看了金鸡奖结果,感觉大家都发烂发臭得了,然而终归是舍不得,终归是惋惜。面对新的观影方式对传统院线的冲击,面对日渐保守的创作环境,中国电影人们,还请加油吧
2020-11-30 04:03:10 -
老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9 18:53:54
-
木有鱼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9 15:26:03
-
下雨天睡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8 11:56:20
-
f wil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22:07:45
-
AIGILA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21:08:55
-
Shuman的树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20:56:05
-
zo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20:38:32
-
rit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20:32:20
-
米米牌狗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19:59:25
-
二米粥是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19:47:10
-
语言像消失的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1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