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令人心动的offerⅡ》
看第一季的时候觉得真的都是神仙打架,也许是剪辑的原因,也许是闪光灯下总要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实习生们的表现让人觉得优秀得有些遥不可及,优秀得就像是我们平凡人实现不了得梦想。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乏优秀又努力的人,但大部分都还要为生计、生活所烦恼,不太能100%全身心投入工作,好像工作才是一切。
最近在播的第二季就比去年的接地气了许多,8个实习生依然性格各异、学历比上季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抛开节目效果不谈,每一个任务都向我们传达了一些十分受用的观点。
一、学历不代表能力
传统的教育让中国的家长们一直秉持着“成绩才是王道”的观念,于是在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花费了大部分精力甚至金钱,让本来稀松平常的成绩起伏变成了家庭氛围变化的根本性原因,一点点的退步就搞得孩子战战兢兢、家长如临大敌。
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才明白,提高学习成绩简直是最容易达成的目标,当你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那些过往辉煌的成绩作用甚至微乎其微,反而是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等等这些需要不断实践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武器。
于是这些未经世事的实习生们在纵使事实清楚、案情简单的任务面前也手足无措、错误百出,就连Stanford的法学院毕业生也未能幸免。
当然,不能否认二十多年受教育经历对我们三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我只是感慨,如果能更早得体验和感受社会的复杂,也许我们就会不再为成绩所累,而是好好得去上体育课、好好得培养个人兴趣、好好得交朋友、好好得追求不被支持的梦想。
二、选择不因年龄和经历受限
实习生中丁辉是极具代表性的,表面上他的年龄、学历与其他人相比都显得弱势了些,且除了一年的法律工作经验外过往的种种经历对其今天的实习都助力甚微,就算这样,丁辉还是被选中了,也许基于戏剧冲突性、也许是被其背水一战的勇气所打动,又或许是真的需要一个角色对比,不管其初衷如何,丁辉的出线都给了很多人重新选择的勇气。
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总是对第一份工作的选择特别慎重,彷佛一次就要选定人生的道路,几年之后,对这份工作甚至这个行业厌烦的时候,却又因为沉默成本的付出以及年纪越大越难从头再来的心态不得不继续“坚持”下去,这样的坚持毫无益处。就算做好了从头再来的心理建设,但是基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多少人又真的敢不计后果地“背水一战”?29岁已然被认为年纪大,那我们能在什么时候再做一次选择呢?背负着家庭和经济双重压力的90后们,不是不想,是真的不敢。
我没有办法也没有立场说服那些不甘于现状又不得不安于现状的同龄人们勇敢地抛却过往只为自我认同,但我想,任何时候任何理由都不应成为我们前进的束缚,年龄也罢,经验也罢。
三、平行社交比向上社交更重要
杨天真说“领导是给你任务的人,同事才是跟你并肩奋斗的战友,所以平行社交往往比向上社交要重要得多”。向上社交固然重要,但一般不容易被忽视,平行社交就难说了。
大多数初入职场的我们都意气风发地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急于在上级面前表现或者急于被认可,而常常忽略身边那些不善言谈的同期,说起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人心脆弱,不经意地对比往往会给以后的交往和工作埋下许多雷点,职场中的暗流涌动比起那些宫斗剧可是精彩的多了。
同级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若都是性格平和、不求功名或者两方各有所求、各取所需倒也能看似融洽,但想要交个知心有人恐怕是难上加难了。其实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学会倾听,每一次交谈都不会是浪费时间,要么是学到别人的优点、要么是发现自己的缺点,总之,对自我提升和维系关系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了。
……
《offer》虽然是剪辑过的职场高光时刻,但不得不说有很多细节都是我们日常工作的映射,因此十分能引起观众共情,尤其观察间的点评实在让我受益匪浅,对杨天真表示real re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