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
- 米尔斯C.Wright Mills《社会学的想象力》
- 社会科学的第一个教益: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想要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个体的生活机会。
- 社会学是对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追问。
- 秩序规范和约束人性,人性反过来塑造、维护秩序;同时人最天然最原始的本性,就是冲破秩序的约束和规范。
- 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使得植根于传统社会的美德消失殆尽,而与现代社会对应的契约精神却从未形成,从而造成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困境。
【孔德(法)】
背景:法国大革命后
深受启蒙老师圣西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影响。
重建社会秩序需要崭新的知识体系,借鉴物理学等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s)。
创立词汇“社会学sociology”,为社会的秩序与进步引入一种全新的知识形态与信仰体系。
社会静态学:社会结构/社会秩序。(1)建立在普遍共识(universal consensus)之上,是社会团结/社会分工的基础;(2)三个面向:个人、家庭、社会,其中家庭最根本,家庭内部个人的利己主义倾向才有可能被抑制。
社会动态学:社会变迁/社会进步。三个阶段:朴素神学式的思想、抽象概念、实证。
《独立者报》2001.6.8 The academic who got a kick out of sociology
【斯宾塞(英)】
背景:19s 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矛盾渐显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提出社会进化论
1857《进步:法则和原因》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
人类社会的首要原理就是进化,朝着大规模、更具凝聚力,多样性、确定性的方向发展。
社会有机体通过语言媒介保持团结:“社会成员不用接触就能通过情感语言和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超越空间而保持合作。语言具有身体刺激所没有的媒介功能。”(Spencer, 1882,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相信“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个人主义”,反对社会改革、社会福利以及任何政府控制和干预的政策。
达尔文:进化产生的新物种只是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斯宾塞:进化后新的社会形态比以前的好;
严复:《天演论》翻译自赫胥黎《进化与伦理》Evolution and Ethics,并加入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
【马克思】
社会是人们交往方式的产物。社会交往方式决定着人之间的互动方式、相应的经济交换方式、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再分配方式,因此诞生出相应的国家、家庭和社会不同的组织形态。
劳动是一种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的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是能获得满足和喜悦的。
劳动的异化(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the Communist Manifesto):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劳动产品、劳动过程本身、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商品拜物教:解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的神秘性的基本工具。商品价值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私人劳动到市场流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货币拜物教:金钱是最可怕、最有效的理性量化工具。
经济活动越频繁,就增添越多整体的“使用价值”。
- 《单身女性的时代》丽贝卡特雷斯特
-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薇妮斯蒂马丁:焦虑与压力是西方疾病,怪胎 Weird People: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 people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新教伦理核心是“天职观”(calling),提倡劳动光荣与禁欲节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需求高度重合,观念的力量作用于经济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是新教对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视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快速发展(提升教徒阅读圣经的能力)(Becker & Woessmann, Was Weber Wrong? A human capital theory of Protestant economic history)。
书的后半部分指出,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以及由于科学进步停滞导致的宗教的逐渐萎缩,财富的世俗化越来越使人们将对老师的狂热寄托放眼于现世,功利主义重现。由新教伦理所影响的经济理性主义,在机器生产技术与经济制度出现后固化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该秩序下人们不再以来世得救的信念履行天职。
《儒教与道教》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原因:
社会结构的障碍,氏族家庭独立为营;政府世袭,人治而非理性;重视经学教育。
儒家:适应社会,人性本善,世俗伦理秩序、顺应天道
新教:改造社会,人性本恶,累积财富获得救赎进入超越世界
【齐美尔】
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梁之上的。
《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获得金钱货币是人际交往的直接目标。
主客体分化:理性化、客观化的外部;纯粹的、无法物化的内部。
《陌生人》与信任:“在关西之内的距离,意味着接近的人是远方来的,但是陌生则意味着远方的人是在附近的。
《社会美学》:“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康德所述美为客观、审美为判断且仅与事物本身外在形式关联而非内在价值内涵实为“审美冷漠”。美不仅仅在于客观存在,而在于对美的主观感受。
“对称的魅力,连同对称的内部均衡性、外部完美性和各部分与一个统一的中心的协调关系一起,势必会产生美学吸引力的效果,对众多的思想实行专制,要他们绝对服从一个国家意志。”实质上是国家强制意志渗透社会肌理的体现。统一的行政命令可以自上而下高效实现,对称的审美效应带来绝对实用性,导致个体的自由个性和想象力被抹杀,在共同的中心里,秩序之美愈发依靠集体人格对于个体人格的吸纳,牺牲个体以成全集体来实现。
城市空间构建上应聚集日常生活的力量——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莫里斯哈布瓦提出)。
奥斯曼的巴黎大改造,“这些改变带来崭新的社会物质与社会影响。巴黎的新空间通过国家、金融资本与土地利益的重新分配,导致生产与劳动状况发生变化,从而诞生出新兴市场与消费主义。新的共同体与意识形态就此逐渐形成,并塑造出一个与旧巴黎断裂的新巴黎。”(大卫哈维《巴黎,现代性之都》)
时尚:
“通过某些生活方式,人们试图在社会平等化倾向与个性差异魅力倾向之间达成妥协,时尚便是其中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齐美尔《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
阶层划分的产物:“上层阶级为了与下层阶级相区分而发起示差行为,当下层阶级识别这种行为后便会通过模仿寻求一致,一旦这种模仿消除两者差异后,上层阶级就会寻求新行为。”时尚是个体用来维护社会圈、人脉网的有效工具。
补偿机制:“时尚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
迷失:将时尚作为媒介实现阶层跨越。
《大城市与精神生活》
【罗伯特默顿Merton(美)】
社会结构由目标和达致目标的手段两部分构成。
如果社会给定的目标和可使用的合法手段之间发生了相互脱节,则会造成社会紧张关系,进一步引发社会失范状态、越轨行为犯罪行为。(压力迫使人们寻求不符合制度规范的革新行为)
【涂尔干】
人性的两重性:有肉体(body)和心灵(mind)两个维度。
肉体维度:动物性的原始冲动,及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的神圣性。
心灵维度:个体私心私欲与集体道德意识。
“人一方面是神圣的,一方面是凡俗的。这种神圣与凡俗的两重性对应于我们同时引向的双重存在:一个是扎根于我们有机体之内的纯粹个体存在,另一个是社会存在,它只是社会的扩展。”
神圣与凡俗之间的桥梁是良知(conscience)。
社会秩序的基础是道德。
社会不能只通过理性的协议而存在,要达成协议,前提必须是每个参与者都要互相相信对方能够遵守协议。为确保契约生效,须先存在一种“前契约团结”(precontractual solidarity),社会是建立在团结机制基础上,而不是理性的自我利益。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团结机制分为: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由同质元素构成,集体性很强,社会参与与责任是相似的。
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独立人格发展,集体仪式存在但空泛模糊。
(卢梭社会契约论认为契约是自愿的,契约之后有社会国家,成员让渡自然状态在集体契约中以联合的形式生活)
社会整合:社会各环节相互团结、配合、支持的程度,社会整合程度越高秩序越好。
自杀:
社会整合过低而脱离社会义务和束缚的利己型自杀,个人和社会疏离;
社会整合过高而失去自我价值意识的利他型自杀,牺牲自我满足群体的义务;
社会控制不足和规范混乱所导致的失范型自杀;
社会控制过度使个人失去希望的宿命型自杀。
中国乡土自杀:吴飞《浮生取义》,中国式的生命和道义伦理中,每一个个体都被要求在家庭博弈中权衡利弊,以“过日子”“做人”为目标积累道德资本,而高道德资本、高未来期望和低现实条件的矛盾就是自杀的源头。
局限性:如今社会,病理性;仿效性、传染性,团结的集体对个体自杀产生免疫还是强化。
离开社会母体的个体、过度膨胀的个体、被母体吞噬的个体、为母体而牺牲的个体都难以生存。
社会失范(anomie)
a. 个体行为失范
b. 社会系统失范:社会功能丧失无法指导约束。人的劣根性需要通过社会所定义的道德来抑制,一旦规则体系遭遇解体,社会就会丧失它原本能够有效疏通、引导人类欲望和需求的能力。
常发生在两个时期:
社会急剧转型,经济萧条
社会高速发展上升,旧规范未失效,新规范未发挥效力
社会失范滋生暴力
身份认同:当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群体和其他群体相比较时,就有可能因为相对的剥夺感所导致的不平等而产生对立和相互怨恨的身份认同。
从众模仿
剧场式表演:暴力隧道(tunnel of violence)(兰德尔柯林斯,暴力互动理论),暴力大多数短暂有限,但如果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则可能在时间上延展,也可能从一个情境延展到另一个情境。类拟剧理论。
社会分工
两性分工在所有分工中最原始。
社会分工产生彼此之间的依赖和合作,人们才得以相互连接团结在一起。
《道德教育》
纪律精神,惩罚的真正作用是维护良知。
对社会群体依恋精神
知性精神,主动理性思考
【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
共同体:人的关系呈结合性,以自然情感为联结基础,个人意志有机融合在整体意志中并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和统一。
社会:人的关系呈分离性,以“合作共赢”思想驱动机械地聚合在一起。社会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彼此之间社会关系的分离,而非是社会分工导致人们彼此之间互相依赖而高度整合。
社会关系的缔结基础:意志
本质意志:人的身体的心理学上的等价物,人性深处自然生发出的。产生共同体。
选择意志:理性理智衡量现实选择。
当人们有意识地摆脱共同体所赋予人的本质意志,而理性地为利益最大化进行社会交换时,人就从共同体中走出,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从深厚的情感牵连进入到理性的利益计算。社会总是脱胎于共同体。
如城市打工者:依靠熟人亲人等共同体中走出的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就业机会,但没有劳动雇佣与契约的概念,缺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城市的他们失去了共同体的情感联系和支持,又无法融入新的社会关系之中,成了两种社会关系夹缝中的群体。
将选择意志重新锻造为本质意志,要把人为的、抽象地设计出来的行为的理性模式自然化。
- 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
- 霍布斯:《利维坦》人的三种激情:竞争(competition)、猜疑(diffidence)和荣誉(glory)。人的激情导致人为了“自我保全”(own conservation)而先发制人(secure himself as anticipation);人的理性使人伸张权利并防范他人。因自然状态充满冲突矛盾,强有力的主权者(利维坦)就显得十分必要。
【韦伯】
理想类型:作为“事实诠释的单一面向”,通过对个体行动的抽象和升华,修正观察个体行为中所出现的过读个体化和特殊化的问题,从而对社会总体做出有效解释,是在保持价值中立的基础上概括事物的一般性特点。
关注个体行为,社会行动之所以是可以理解的,是因为个人赋予行动的主管意义是可以理解的。
理性二分法(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功利动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纯正动机。“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做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两者并非对立,是互为前提的共存。
统治权威模式:
传统型权威:核心是宗法家长制
法理型权威:完全依靠理性约束而产生的权威,其中科层制是法理权威运作中最纯粹的类型,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基础。不依赖某个人的人格,而依赖规章架构。缺陷在于官样文章(red tape)、文牍主义泛滥;抹杀个体自由,压制个体创造性。
克里斯玛型权威:领袖的魅力统治。一般会出现在社会动荡时期。困境在于脆弱、不稳定,一种转向是世袭或禅让寻找新的英雄,走向传统型权威;一种转向是进入法理。
无所不在的科层制化和理性化,使人成为了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只要他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努力成为一个更大的齿轮,技术上更完美、合理,更富有机械性(周晓红《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
过度的理性会将创造者非人化,“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一个废物幻想着自己已达到前所未有文明的程度。”
祛魅
再无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起作用。
“鼓荡心灵的诗歌和宗教化为虚空。”
“科学的思想图景是通过人为抽象建立的一个彼岸王国,这抽象凭着自己瘦骨嶙峋的双手,企图把握血肉饱满的真实生活,却从未成功地捕捉到它。”科学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但不止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