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的编剧课 笔记
以下笔记是老师课程中P1至P11的笔记。主要探讨:怎么找故事的灵感?故事的三要素是什么?剧本的正义和复合型人物
课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E411F73t?p=7
怎么找灵感/
灵感可以来源于——
- 你自身的欲望和恐惧,如,你的欲望是拥有两个亿,这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具有可看性故事,但加上恐惧——偷来的,就足以构成一个故事雏形。如果加上这笔钱来自于你母亲失踪前前的一封信,又可以引出另一个故事走向。
- 可以来源于带着同理心观察到的他人的心理困境。老师建议随身带小本子,记录身边的人和事的细节。
创作故事的切入口——
- 人设、身份。如,单身毒妈、逍遥医生。奇怪的xx,不称职的xx,认知范围外的设定;
- 激励事件、干扰事件。主角遇到的让TA改变自我状态的事件,小人物摊大事件(如《疯狂的外星人》、《西虹市首富》)或大人物遇小事件(如《特工奶爸》)
- 过激行为、二次行动。如《录取通知》,欲望是考大学,第一次行为是好好学习,没考上,二次行为(过激行为)是造了一个大学。又如《哆啦A梦》
- 悬念。定时炸弹、假身份(《金装律师》、《寄生虫》),灾难片,侦探片
- 环境。如《飞越疯人院》
故事要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故事需要有创新点,但也要符合一些观众的惯性思维,满足观众的部分预期。
评判一个故事的可看性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检验标准——讲给身边的人听,看他们是否会问“接下来呢?”
故事的三要素
故事的三要素是——
- 人物(事件的推动者。其中的主角是观众共情的对象)
- 事件(出现了什么问题)
- 主题(这个故事想传达什么价值观)。 如,侠客+跟A有私仇,但A是民族英雄+侠客最终放弃寻仇。主题:私仇小于大义
三要素裂变为八要素——
- 人物的三要素:身份;欲望;动作
- 事件的三要素:核心问题;障碍;结果
- 主题:正价值;负价值。故事中的正负价值要进行对抗。
联系起来,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产生了一个想法,他采取了什么行动想解决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障碍,导致了什么结果,整个故事体现了什么价值。
但八要素有了只能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不能保证故事的可看性。 改良方法如下:

剧本的正义
剧本的主题一定要是正能量的,要正义战胜邪恶,要正能量战胜负能量。有同学反驳有些片子中结局是邪恶战胜了正义。老师认为那是结果的邪恶战胜了正义,结果可以是不尽人意的,但剧本传达的价值应该是正向的。如以上的故事可以有以下几种结局走向——
结局一:发现其他案件的凶手和杀害他女儿的凶手是同一人。一箭双雕,爽片
结局二:抓到凶手,凶手和他女儿无关。
结局三:抓到凶手,拯救了一个即将被残害的女孩,小女孩有个单亲妈妈。被救的小女孩成了他女儿的替身,组建的新家庭成为了主角的救赎。爽片
结局四:抓到凶手,同归于尽,死得其所
结局五:抓到凶手,躲过了凶手的攻击,却死于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混混之手。黑色幽默
但无论选择哪个结局都对剧本的正义产生不了影响。故事讲到接近尾声,结局本身如何可能已经不重要了,不影响整部片子的价值体现。
复合型人物
复合型人物:有些多主角戏可能表现的是一个人身上的两种性格、两种价值,是性格的外化。角色内心产生纠结矛盾的内心对抗在影视剧中不好呈现,于是把角色的性格拆开为多个角色。这种处理方式是为了快速推动剧情,且矛盾能更直观呈现。
判断是多人物还是复合型人物,可以看每个角色有没有人物弧线。如西游记,猪八戒从头到尾都好吃懒做、好色贪吃,没有人物弧线。有弧线的是整个团队,所以倾向于理解为师徒四人是一个角色的多种性格外化。
关于复合型人物,在人物的章节中老师有更详细的描述,接下来的笔记会再次提到这个概念。
老师有意思的解读
西游记的价值是:真正的修行在路上已经经历了,真正的佛法就在他们的内心。成佛不需要某个仪式,不需要某篇经文,而是他们在路上的善举善行达成的结果。
《杀人回忆》除了探案过程,还有两个警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主题。
© 本文版权归 Armchanne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