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熊孩子还是“动觉学习者”?搞清楚了再贴标签也不迟
总有妈妈说:“我家孩子特顽皮,三天两头就给家里换个样,捣腾他的小玩具捣腾到满屋子都是,翻箱倒柜把储物柜的豆子、面粉全倒出来玩,还有前一天放桌子上的文件睡醒后铁定会被弄得皱巴巴的……这样的熊孩子,我根本不敢带出去,怎么办?现在特头疼......”
其实,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有类似的困惑。
但是,你们仔细想过没有?到底怎样的才是熊孩子?好动一点、好奇心重爱翻腾就是熊孩子的表现吗??
这分明是孩子认知发展时期的正常表现啊,别学了一个“熊”字就立马给娃贴上好不好!
就拿上述这个案例来说,这个娃分明是一个爱研究(玩豆子和面粉的差别)、爱动手(倒腾小玩具)、爱探索(纸张的差别)的动觉学习者!
不过,这里我先要提一下:年龄低幼的孩子总被人称为“熊”,在我看来无非是差了些规矩。
比如别人安静的时候熊娃大声嚷嚷,别人坐着椅子上而熊娃踩在椅背上..当然还有更狠的生活中的例子...这种“熊”大多被看作没礼貌、没规矩甚至没教养,而且大人也并未出手干涉甚至更加放任这种熊样子...
但是,“熊”和“坏”是有区别的。以前我一直简单的认为孩子一般来讲都只是顽皮而已,也就是“熊”。但这几年,随着一些未成年人甚至低幼孩子的恶性事件(偷盗、抢劫、甚至杀人等)不断被爆出,让我颠覆了从前的观念,越发觉得如果“熊性”不及时制止或引导,那真的有可能转为“恶性”。
然而,类似案例中出现的这类情况,并不算是真的熊,只是需要调整引导和管教方式而已。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这种好动的熊孩子“帮正忙”呢?
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家长们可以酌情采纳:
1、投其所好,立下规矩
孩子爱玩爱折腾是天性,与其制止不如顺其自然!玩豆子玩面粉是很好的事情,说明娃有这个兴趣!那这个时候家长如果不趁机抓住机会帮娃锻炼小手的精细运动,顺便进行粮食作物的科普等通识教育,更待何时?!
前提:投其所好,兴趣才是最大的老师!
准则:寓教于乐(此处功利心有点重,玩可以,但学习知识不要落下),而且,玩完了必须要自己收!如果不能承担这个“收”的过程,那对不起,没有下次了...(家长要说到做到)
2、布置任务、让熊爪忙的没时间捣乱
多数时候孩子变熊,是因为玩的时候身边没有大人盯着,所以造成了不堪的“犯罪现场”。如果大人没有时间全程陪着孩子,那不妨提前给孩子布置些任务让他们完成:
前提:设定一个目标,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比如请孩子单独完成剥蒜、摘菜、扫地等简单的小任务;或者请孩子参与到大人的劳作当中共同完成(体验团队协作的快乐)。
准则:家长放权,让孩子尽情参与到每项任务中、大人在一旁指导即可但过程中不要批评、也不要指责。让孩子按照要求一个接着一个任务完成,使其熊爪忙起来,没工夫捣乱。
3、管教+鼓励是最高奖赏
前提:国人一说到管教,就会常常与惩罚划上等号。但这里所谓的管教,是正面管教。态度坚定而温柔。不行就是不行,表出态度,但不要对孩子进行嘶吼甚至打骂教育。孩子按照要求完成的好,家长是可以实物或者语言奖励的,(这个每个家庭因情况而已)做的不够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下次一次做的更好。
让孩子参与讨论的过程,这个很重要,有点类似于复盘。如果不邀请孩子参与讨论,孩子做得好就奖励,做得不好就批评或者说教甚至惩罚,那就真的变成了“管教”。赢了孩子,但未赢得孩子。
准则:正面管教、大人孩子遇到问题一起商量、沟通。
那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规则、边界、责任、后果、还有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里,我推荐两本书籍,一本是《正面管教》,另一本是《非暴力沟通》。这是亲子教育与家庭教育中非常著名的两本书)。


4、观察熊性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前提:父母在家中对待孩子,首先要去掉“标签”,不要把“你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等等这样的词语挂在嘴边
在文章的开头,我提过一个词“动觉学习者”。在这里,我简单引用一下网上关于动觉学习者的资料(感兴趣的知友可以再查找下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美国成长发育心理学家和教育研究员Howard Gardner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在八十年代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每个人天生有自己喜好的学习风格,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种: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和动觉型(Kinesthetic)。
视觉型学习者通过“看”学得最好,他们喜欢通过看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学习模式来记住信息或者掌握知识; 听觉型学习者通过“听”学得最好,他们更喜欢听课或者大声重复信息的学习模式; 动觉型学习者通过“做”学得最好,他们喜欢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移动、触碰一些东西或者亲自参与动手测试。
通常,动觉学习者最容易被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因为他们好动,坐不住,爱捣乱,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这类孩子也最让老师头疼。所以,为什么第4点建议,我说需要观察“熊性”的变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大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喜欢运动、上蹿下跳、精力旺盛,但头脑聪明...(此处省略潜在的一万个好)那么很有可能你的孩子就是动觉学习者了。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家长就需要调整引导方法,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优势(因为动觉学习者类孩子是个大宝藏),切莫可以压制。
上述内容要敲黑板!!很多老师都会反映孩子坐不住,还会给他们贴上专注力差的标签,其实不是的!!孩子不一定是专注力差,只是他们接受学习的方法不同。再一个,是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在我眼里,正常情况下没有笨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需要注意:孩子是动觉学习者还是多动症,二者需要区分开来。因为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动”,但不同的是动觉学习者通过动的过程,把一些需要学习的都学会了;而多动症是动的时候,需要学习的记住的很少,有的什么都没有学会。
而针对动觉学习者的引导方法(我这里简单举例,家长借鉴下根据自身娃的特点进行调整):
1、经常给孩子小事情做,发挥他们爱动手的能力。这时候,第1条建议:“投其所好”就刚好派上了用场。爱学什么就给孩子钻研的空间,并鼓励和支持。
2、劳逸结合,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相应的体育爱好,发挥爱动的特长,消耗掉过多的精力。让他们回到学习中精力可以更集中。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熊孩子,早期把握好几个大原则都能调教过来。但确实需要家长付出很大的耐心和各种方法的实践。但熊孩子转变为“坏孩子”也是量变的积累转为质变的过程,家长切莫掉以轻心。如果但凡发现有那么一丝要转变的苗头,就必须采取措施,用更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去调教。
今天先写到这里,相信看过的读者以后不会随口、随意的给娃们贴标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