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天才克里斯托弗·诺兰
电影发展至今,出现了很多科技去增强观众的观感甚至是参与感,比如3D和4D。但其实,观感和参与感通过完善叙事方式就可以做到。观众在看电影过程中动脑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参与感。本篇推送将通过梳理诺兰的《记忆碎片》和《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告诉你,叙事天才诺兰是如何让故事本身就足够精彩,引人入胜。要知道,这两部片子,一部让他成名,一部让他封神。
《记忆碎片》是一部高概念电影,剧情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一个只能储存短暂记忆的男人执着于为自己被杀的妻子复仇。这个前提本身就引人入胜,你想,一个只有短暂记忆的男人,连自己是谁,自己刚做过什么都记不得,怎么可能记得杀妻的凶手?
但这顶多能算个二流的创意,一个不新鲜的复仇故事。这么多年过去,看过本片的人或许根本不记得这部电影的具体故事和细节,但诺兰讲故事的高超技法却让每一个人记忆犹新。这部《记忆碎片》证明了:叙事方式和故事本身一样重要,一样需要创意。这部影片最终拿到了多个独立电影奖项,也得到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剧本提名,把诺兰带进了好莱坞。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第一个将倒叙玩得炉火纯青的导演,影片的开头即是故事的结尾,故事的开头则是影片的结尾。这讲起来简单,当你观看和分析时才不得不惊叹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牛逼之处,他不仅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掌控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他还能在挑战观众观影习惯的同时,也满足线性叙事的套路。

诺兰是怎么做到的呢?《记忆碎片》有黑白戏也有彩色戏,黑白戏是倒叙,彩色戏是正叙。《记忆碎片》中的男主没有长期的记忆,也不能产生新的记忆。诺兰冥思苦想“这种记不住新发生事情的感受应该怎么样让观众体会到呢?”灵光乍现,他想到了倒叙:只有倒叙可以让影片中每场戏开始时观众永远感到懵逼,永远不知道主角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出现在那里,这样观众不就跟主角处于相同处境了吗!这时候观众比主角的疑问还多好吗!
在《记忆碎片》之前的每部影片每场戏结束,观众都会习惯性想: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但只有这部片,观众只想知道:这之前都发生了什么?为了防止观众掉线,或者干脆不看了,诺兰某种程度上又满足了线性叙事的套路,那便是下一场戏永远会回答上一场戏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开始又是怎么收场的。就这一路勾引着观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直到影片结束。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最终狂卷10亿美元的票房,当年以及之后很多年,都保持在所有超级英雄电影中的票房榜首,这是一部诺兰的封神之作。这不禁让人疑问:在这么多超级英雄的电影里,为什么偏偏《蝙蝠侠:黑暗骑士》这么出彩?毋庸置疑,是因为这部电影里的反派角色——小丑。
很多电影里都有精神病似的反派,他们往往无差别报复社会,袭击平民。他们有聪明的头脑,有详尽而曲折的计划,甚至散发坏人的魅力。但是这部电影里的小丑,是极其特别的。导演诺兰把小丑放进这部影片里是受漫画《蝙蝠侠:漫长对万圣节》里两段故事的启发。
《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在书中提出:之所以主角及其故事好看,是因为反派的力量强大且复杂。对抗得越激烈,主角这个人物和这条故事线才发展得越充分。但究竟怎样的强大才算是真正的强大呢?来看看小丑在这部影片里的作用吧。

创造一个反派,尤其擅长攻击主角的致命弱点,小丑就是如此。蝙蝠侠这个超级英雄很特别,他和钢铁侠一样,只是个人类而已,没有变异,没有超能力。他之所以能够扬善除恶是因为他的身体力量,比如常见的那种为了救个人可以撑起汽车这种桥段。
但是小丑特别能够让蝙蝠侠所有的优势都派不上用场,甚至变成了劣势。例如小丑抓住了Rachel和Harvey Dent,蝙蝠侠开揍小丑要人,小丑被揍的很惨,但是笑着说:你揍我也没用,你手上没有一点能让我害怕的东西。”小丑敢这么做是因为小丑不怕死。
不仅不怕死,他还想要蝙蝠侠把他杀了,他所有的行为都在刺激蝙蝠侠把他杀了,小丑是唯一一个看透了蝙蝠侠原则和底线的人,这个原则就是:蝙蝠侠不杀人。他创造越多混乱,杀越多的人,就越能显现蝙蝠侠的原则是多么地可笑。很显然,蝙蝠侠只需杀了小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困境,问题的症结在于蝙蝠侠不杀人。
克里斯托弗·诺兰创造的小丑,是一个终极的反派,这样的反派第一次让观众意识到蝙蝠侠也是人,也面临失去最爱的风险,蝙蝠侠也有搞不定的事,蝙蝠侠也有需要克服的心魔。
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平衡商业与艺术方面颇为突出,他的电影不仅卖得好,还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艺术性,保证导演的艺术表达。诺兰对叙事结构天生地着迷,他从来不会遵循常规的时间和空间去讲一个故事,错乱的时空就像一个隐藏线索的巨大迷宫,观众需要在观影过程中自己动脑去构建故事原本的样子。这也是为什么诺兰的电影一上映,便有无数的影迷欲罢不能地写文章梳理影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见他构思之精巧,线索之复杂。
2005年,诺兰抓住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机会,拍摄《蝙蝠侠》的前传系列。谁能想到,他将重新定义超级英雄电影的高度,让一个好莱坞纯爆米花电影变得丰富而深刻。
第一部《侠影之谜》讲的是韦恩如何克服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进而成长成为蝙蝠侠的故事。从这一部开始,诺兰的野心初现,蝙蝠侠不再只作为漫画中惩恶扬善的英雄,他也是一个人类,有人性有弱点。而影片中的正邪也不只是泾渭分明的对立,两方都往深层次挖掘,各自有各自的价值体系。
三年之后,第二部《黑暗骑士》如上篇所讲,把诺兰推向了神坛,上映至今霸占多个榜单的榜首,谁都没有想到,一部超级英雄的电影,竟然可以考验人性两难的情境,这也直接启发了今年DC佳作《小丑》的创作。
2012年的《黑暗骑士崛起》则是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影片,虽然没法突破第二部,但客观来说,诺兰保持了其一贯的水准,调低期待的话,值得一看。

《致命魔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伦敦,两位极具天赋,不分上下的魔术师,一个出身高贵,一个出生平平。他们都想成为伦敦城内唯一的、最顶尖的魔术师,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恩怨情仇。从这部《致命魔术》就可以看出,诺兰是不可能一板一眼,好好从头到尾给你讲述一个故事的,他一定会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打碎,用倒叙和闪回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加大你对故事整体把握的难度,这样他就可以牵着你的鼻子走了。
诺兰拍摄《盗梦空间》时,认为看电影就如同睡着做梦一样,他甚至将这部两个多小时电影的节奏,调整到跟人脑进入梦境的睡眠周期大致一样。只不过,这一次他的主线剧情相对简单,观众随着主角一层层进入梦境,最后达到潜意识的边缘。《盗梦空间》让观众反思现实的虚拟性和梦境的真实性,也提出了一个终极的疑问:到底我们每个人是活在梦境中,还是现实里?
电影拍的是“梦中梦”,叙事结构是嵌套式展开。影片开放式的结尾,一个“陀螺是否倒下”的设计,引发全民大讨论:主角最后是否醒来,还是依旧活在梦里,不知道多少影迷冲进电影院二刷就为得到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盗梦空间》中有大量的实景拍摄,即使是能用电脑特效轻松完成的关于反物理定律的一些情境,例如主角们在失重酒店的走廊墙壁上奔跑,诺兰也坚持用实景,让演员掉威亚完成,可见其实景拍摄的执念之深。

2014年的《星际穿越》,题材是一个被很多导演拍过的末日主题,又是太空片。这部影片中有大量扎实的物理和太空知识,例如相对论的解释、黑洞和虫洞的外型,也有不少是现代科学仍然存在疑问的命题。在视觉方面,一个拍实景死硬派导演,如何将太空的画面写实地呈现给观众,对诺兰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整部影片的高潮是男主掉入立方体,他发现自己可以和过去的女儿联系,原来他就是女儿小时候口中的“幽灵”。这一切像是被设计好的,这个立方体是由未来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所创造的,而这个文明选择了男主和他的女儿来拯救还在末日里的人类,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热播剧《庆余年》的故事设定吗?

2017年《敦刻尔克》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这是二战的一个转折点:近四十万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沙滩上,如果撤退没有成功,德军将一举占领欧洲,历史将被改写。
敦刻尔克的三个主要人物,有海陆空三条时间线,其中空军的时间维度最短,分别对应一周、一天和一小时,说到底,诺兰玩的还是非线性叙事。与其他战争片不同的是,这部片子既没有特别血腥也没有特别煽情,一切都是隐忍而克制的真实,这从影片清冷的色调上也可看出。诺兰对于战争,极其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