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鲁迅与周作人》 孙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54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82
异端
非常态
永恒之谜
在焦虑与挣扎中的生命的快意。
·一个是进取的,一个是隐退的;一个是残酷的,一个是飘然的;一个是热烈的,一个是静谧的。
·鲁迅似乎站在地狱的门口,不断向人间发出惨烈得吼声;周作人则仿佛书斋中的道人,苦苦地咀嚼着人间的涩果,把无奈化为轻淡的笑意。
·人们在直面同一件事物时,其经验是如此不同,人与人的难以一致,由此可见一斑。
·《十洲》《洞冥》《唐代文丛》《幽明录》……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人性魅力的,差不多都集中在野史、杂记中。……他们后来对儿童文学、绘画、对性灵味儿浓的陶潜嵇康等人的重视,也与此不无关系。
·《戛剑生杂记》鲁迅〔1〕
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生鲈鱼与新粳米炊熟,鱼须砍小方块,去骨,加秋油〔2〕,谓之鲈鱼饭。味甚鲜美,名极雅饬,可入林洪《山家清供》〔3〕。夷人呼茶为梯〔4〕,闽语也。闽人始贩茶至夷,故夷人效其语也。
试烧酒法,以缸一只猛注酒于中,视其上面浮花,顷刻迸散净尽者为活酒,味佳,花浮水面不动者为死酒,味减。
〔1〕本篇录自周作人《关于鲁迅》一文(见一九三七年三月上海宇宙风社出版的《瓜豆集》),作于一八九八年,戛剑生,鲁迅早年的别号。 【1898年(17岁),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
〔2〕秋油酱油。
〔3〕《山家清供》宋代林洪著,二卷,是一部关于烹饪的书。
〔4〕梯英语tea的音译。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鲁迅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孤檠qíng:孤灯。檠:放灯盏的架子,代灯】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一年后,鲁迅又作《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调子格外凄迷: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更养花?
春风容易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仲弟次予去春留别元韵三章,即以送别,并索和。予每把笔,辄黯然而止。越十余日,客窗偶暇,潦草成句,即邮寄之。嗟乎! 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消魂⑩,兄弟竟居异地!深秋明月,照游子而更明;寒夜怨笳,遇羁人而增怨。此情此景,盖未有不悄然以悲者矣。
辛丑仲春戛剑生拟删草
·民俗中存在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苦乐观念。顺之者而得其乐,逆之者而多悲凉。周氏兄弟是顺中有逆的人,尤其是其中逆世俗人生的意识的行为,很有价值。《祭书神文》很是典型。
鲁迅与周作人和写的骚体诗,奇幻迷离宛如夜空,境界奇异远超同侪。几乎是浪漫的咏叹,他们以后再未写这样奔放的句子。
·《祭书神文》
上章困敦之岁,贾子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曰:
今之夕兮除夕,香焰絪缊兮烛焰赤。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
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人喧呼兮入醉乡,谁荐君兮一觞。
绝交阿堵兮尚剩残书,把酒大呼兮君临我居。湘旗兮芸舆,挈脉望兮驾蠹鱼。
寒泉兮菊菹,狂诵《离骚》兮为君娱。君之来兮毋徐徐,君友漆妃兮管城侯。
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不妨导脉望而登仙兮,引蠹鱼之来游。
俗丁伧父兮为君仇,勿使履阈兮增君羞。(晋南北朝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之为“傖父”。 《晋书·文苑传·左思》:“初, 陆机入洛 ,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傖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出自《论语·乡党》)
若弗听兮止以吴钩,示之《丘》《索》兮棘其喉。
令管城脱颖以出兮,使彼惙惙以心忧。宁招书癖兮来诗囚,君为我守兮乐未休。
他年芹茂而樨香兮,异籍以相酬。
*作于1901年。
①《尔雅·释天》:“在庚曰上章”“在子曰困顿”,上章困顿,即庚子。
②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5:“(贾岛)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
③长恩:明无名氏《致虚阁杂俎》:“司书鬼曰长恩,除夕呼其名而祭之,鼠不敢啮,蠹虫不生。”
④钱神:《晋书·鲁褒传》:“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
⑤阿堵:《晋书·王衍传》:“衍口未尝言钱,妇令婢以钱绕床下,衍晨起,不得出,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⑥脉望:唐段成式《酋阳杂俎》:“蠹虫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脉望)。”
⑦漆妃:墨的别称。管城侯:韩愈《毛颖传》说秦始皇封笔为管城子。
⑧丘索:《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⑨诗囚:元好问《论诗绝句》论唐诗人孟郊(东野)诗:“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⑩芹茂樨香。芹茂:苏辙《燕贡士诗》:“泮水生芹藻。”古代诸侯的学宫称泮宫 ,泮宫有水称泮水,因称考中秀才,即入学宫为入泮。樨香:木樨即桂花,古称登科为折桂,指考中举人。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读之令人心魂俱动,仿佛深海里吹来的飓风,摇荡之后,散着不尽的凉意。
——域外精神的熏陶
——留学生中,又流行“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的风气,文章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
·《斯巴达之魂》《中国地质论》
——鲁迅那时(留学)的思想兴致,一是喜爱尚武的文艺,二是对科学思想的兴趣。
——几千年的汉文明,已把人的生命热力,弱化成僵尸般了。
·23岁时,从东京弘文学院,来到仙台学医……科学救国的梦,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破灭了。他后来毅然告别仙台,选择文艺的道路。
·希望是附丽于行动中的,他便是一个行动中的先觉者。
·1906年8月,周作人在归国探亲的鲁迅的带领下,前往日本留学。
不同于鲁迅,他脑子里满载的不是排满兴汉一类的东西,他似乎是带着一种求知自娱的心情,徜徉在异国文化之中的。一个温和、中庸、学者型的心境便在那时悄然而生。
·这种自娱,鲁迅是很少表现过的。他与生俱来地带有神经质的东西,对外界不和谐的杂音,十分敏感。倘若把周作人放到当年鲁迅在仙台读书的环境里,即使遇上同样的事件,他的反应,恐不会有兄长那么强烈吧?他本能地具有着钝化痛感的能力,精力与兴奋点,均留在书趣之中。外面的风雨也只是仰头遥望而已,不会像哥哥那样赴汤蹈火。兄弟间的不同,在留学期间,便这样分明,这就多少决定了他们后来各自不同的道路。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确实的。
·《域外小说集》
·周作人是喜爱人类深层的知识结构过程的,鲁迅则对人类的生命深层的运作方式抱有兴致。例如对尼采,鲁迅投入的精力是很多的。那种蔑视一切偶像、推倒一切神圣、亵渎一切神灵的勇气,恰恰是中国所一向缺少的。
·寂寞像长长的蛇,紧紧地缠绕,让人长久的徘徊于新的选择面前。
·中国旧式家庭的长子的艰难。巴金在《家》中写长子觉新之苦,大概具有普遍意义。
·东方的近代史是“被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人的气质》亚瑟·亨·史密斯
忽视精确,智力混沌,表达思想的含糊、不确切;欺骗才能很高,希望尽可能长地隐瞒坏消息,不得已传达时,也采取伪装的形式。……用道德说教和榜样力量来影响国民,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他对中国人也开不出药方,除了宗教的仁爱外,读罢此书,最深的感触便是警觉与失望吧。
·中国属于大洪水之前的民族,尚不属于将灭亡的民族。改变中国,要靠新文艺和科学。
·自抉其心,孤独地前行着,仿佛一个天使,在荆棘丛中,毫不犹豫的挣扎、搏击。
·霭理斯:……但是明智的人,站在二者之间,能同情于他们,却知道我们是永远、 在于过渡时代。在无论何时,现在只是一个交点,为过去与未来的相遇之处,我们对于二者都不能又任何怨怼。不能有世界而无传统,亦不能又生命在而无活动。
·周氏兄弟早期都相信进化论周作人对达尔文的理解,受其兄的影响,他自己也曾谈及过。但为什么鲁迅由进化论而尼采而史密斯而弗洛伊德,最后接近马克思主义美学,周作人却由进化论、性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而最终趋于希腊文化与古中国文化?仅仅以个性气质来解释,恐难以成立,其中深刻的文化隐喻,我们一时还难以说清。但它对后人的诱力,显然是巨大的。实际上,中国近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大致便呈现出两种路子。鲁迅为一种代表,周作人也算一种类型。他们二人,实际上已成了现代文人的两种精神范式。
·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重新要发现“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周作人《人的文学》)
·生在陈腐的古国的人们,倘不是洪福齐天,将来要得内务部褒扬的,大抵总觉到一种肿痛,有如生着未破的疮。(鲁迅《出了象牙塔之后》后记)
·用别国的火,来煮自己的肉,使国人不再盲目地囚于历史的牢笼中,这是怎样的悲壮之举。她的文章,从来没有悠然的自娱,永远是一种紧张。
·1923年断交。
·周作人:我们不喜那宗教的禁欲主义,至于合理的禁欲原是可能,不但因此可以养活纯爱,而且又能孕育梦想,成文艺的种子。我想,欲是本能,爱不是本能,确实艺术,即本于本能而加以调节者。
·此事拯救的是鲁迅,牺牲了的是朱安。……人要在自我超越中,达到“自我两利,是多么的艰难!
·鲁迅: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也许,爱永远是一个谜,男人与女人,也永远是一个谜。我们绕不过这一存在, 从远古到现代,乃至今天。但人们一代又一代地承受着,寻觅着,创造着。生命的价值,或许就存在于这种艰难的选择之中。
·真正纯粹的宽容和个性主义……他的思路,要么毁灭,要么退隐于冷寂之中,出路是没有的。不管他的声音何等的优雅,在骨子里,还是脆弱的。……鲁迅是主张战斗的,有以恶报恶的独行精神。这恰好与二弟形成反差。……在改造国民性之路的走法上,两人相差太大。
·以温情的方式对待苦难乃是笑谈。
·那种自虐般的心灵角斗,不仅古中国历史上少有,即使是当代文人中,也很鲜有。
·入世苦,逃世也苦,这是人生的无奈。
·1923年7月,他与哥哥分手后,曾写过《寻路的人》一文,读起来,便很有难言的苦涩:
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走着路寻路,终于还未知道这路的方向。
现在才知道了,在悲哀中挣扎着正是自然之路,这是与一切生物共同的路,不过我们单独意识着罢了。
路的终点是死,我们便挣扎着往那里去,也便是到那里以前不得不挣扎着。
但说起来去挣扎着,实际上并不敢像鲁迅那样决然地前行者。
·《山中杂信》中,便有佛的声音,隐隐地,像缓缓的闷雷,在文字的背后响动着。
-
Yuki Albr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3 18:56:29
甘楽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尤瑟纳尔与坂东玉三郎 (1人喜欢)
- 《文豪之家》——尤瑟纳尔《牢狱环游》 (1人喜欢)
- 列日的路西法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