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拆电影】陈小姐:国师!你太快了!
今天去看了张艺谋的新片《一秒钟》
故事比较简单先来给大家撸一下剧情
文革临近结束
张译饰演的劳改犯冒死越狱
他逃出来只为了去看一眼电影放映前的贴片新闻
有人写信告诉他
有一段新闻纪录片出现了他14岁的女儿
就为了看一眼这个镜头
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半路上
张译遇见刘浩存演的小痞子偷拷贝
两人发生冲突
范伟是一个老放映员
他的傻儿子在运送拷贝的途中损坏了一盒胶片
刚好就是有张译女儿画面那盒新闻片
在那个看电影像过年一样欢乐的时代
范伟组织村民们一同冲洗胶片
试图将新闻片复原
在此过程中
张译也得知刘浩存偷盗胶片的原因
刘浩存有个不靠谱的父亲
母亲也去世
留下她与弟弟相依为命
在两人相处的这短短两日间
他们建立起如同父女的情感
就公映版本来看
剧作有个最大的硬伤
就是张译这个人物越狱的动机不够
为了看自己女儿的影像一眼
不至于做出如此行为
影片最后
张译出狱 也不曾去看自己的女儿
反而去探望刘浩存
这都极不合理
随着影片公映
知情“网友”透露
原来这个动机被整个删除
张译的女儿死了
为了消除劳改犯父亲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女儿拼命表现
意外身亡
但是我觉得即使这个点没有被删
仍然掩盖这个影片最大的剧作问题
这点后面再来讲
先讲一下影片的优点
张艺谋年近古稀
拿出一部这样的作品
我觉得特别质朴
极简的故事
极简的人物
极简的影像语言
是拍了半辈子电影后的返璞归真
他曾想凭借中国风敲开奥斯卡的大门
那时的他还有名利执念与各种放不下
此片不是“所谓”的中国风
却在无意间
触摸到中国哲学意境
这一次 他
于动静中选择了静
于浓淡中选择了淡
于虚实中选择了实
而这种选择 是出于一种非常好的不自觉的创作状态
因为年纪到了
心态到了
显现出一种娴静似水 波澜不惊
庄子说静而圣,无为而尊,素朴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在影片开场后持续了约莫十多分钟的叙事过程中
我竟然感受到某种禅意
我念电影学院时 本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英雄》中的儒释道
回头看看
真是他未“道”
我更没到
《一秒钟》给当代年轻人展现了一个离我们远去的胶片世界
老式放映机 放映员 电影拷贝 看电影如狂欢的时光与韶华
是刻在张艺谋这一代电影工作者记忆中的烙印
这种眷恋 留存在他的记忆里
正如同影像被保留在胶片上
影片带着导演本人浓浓的情怀
在一个故事中娓娓道来
我觉得对于生在互联网时代
长在数字人生里的00后们 是有价值的
影片中借由故事的外衣 借由片中角色之手
对胶片悉心的呵护 冲洗 幽风晾干
正是导演本人对改变了其一生的这项艺术事业的轻抚与幽叹
然而
一份情怀终究是需要依托于一个故事所生长
张艺谋的《一秒钟》终究因为文本的孱弱
未能抵达大巧若拙的美学境界
导致了我这样的情感丰润的观众
看到最后 都没能为我余裕的情感找到舒适的出口
撇开所有审查因素 也不谈补拍
只谈艺术 只谈核心故事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父女情”没能立起来
以至于最后“女儿”去送“父亲”
情感没能顶上去
观众充盈的泪腺
在脆弱不堪的戏剧铺陈下
尴尬得无处安放
我们真的被太多扎实的戏剧铺陈送抵过绝顶
然后脚下一空 被一掌推下山崖
比如《与狼共舞》最后的“狼”
比如《天堂电影院》最后的“吻”
《死亡诗社》中学生对老师的“送别”
韩国电影《爱,回家》中孙子对外婆的“送别”
韩国电影《绿洲》中相恋的两人“送别”
日本电影《情书》一阵从天堂吹来风
二十几年过去了 我到今天都站不起来
就算是《李米的猜想》 的结尾力量 都好得太多
为什么呢
因为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调入高明的戏剧设计陷阱
被伤得体无完肤
观众无疑是期待这种情感释放的
这就是我们期待好电影的原因
好电影让我们从日复一日索然无味的人生中浮出水面
吸一口救命的空气
第五代导演曾经有过杰出的作品
反观那些杰作 无一例外都有扎实的文学文本打底
在国师的光环下
可能编剧邹静之也只是沦为为国师的口述执笔的工具人
有没有人挑战过国师单薄的剧作呢
我们不得而知
弗洛依德说艺术创作是性欲的变向释放
如果是这样
我敬国师返璞归真的创作状态
但我猜
无奈 他现在 真的可能只有
一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