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的脉络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但危机的中心在海外。
2008年底到2009年同时发生了两件事:
1、大量资本从海外回流国内,有因海外订单减少导致的原材料进口缩减式贸易顺差,也有海内掌握的投机性资本。一如1920-1921年的信交风潮。
2、四万亿刺激计划+汽车下乡家电下乡。
这两家事使得2009年各类资产价格大幅上扬,实体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迎来回升。
2010年出现了分化,或因利率快速攀升,期限利差快速收窄有关。
2010年底,突然收紧货币,触发了2011年资产价格的崩跌。
2011年下半年,宽松重启,2012.3货币1M周期重启,但资产价格一直到2012年底才出现上升,原因可能是2012年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束缚了货币扩张。
2013年,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但受制于地方债务问题的影响,传统产业萎靡。
2014年,地方债务问题化解,国企整合。
2015年,经济萎靡,投机资本开始炒作,如2009年。同年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土地供应减少。
2016年,投机资本从股市转入房地产市场,在土地供应大幅收缩的背景下,价格飙升。
2016起,国企受到供给侧改革影响,小企业被出清,巨头国企迎来黄金时期至今。
2017年,去杠杆,央行在秋季开始收紧货币。
2018年,贸易战预期叠加去杠杆,除房市外一切下降。芯片产业投资被提升到重要日程。
2018年6月,央行再次转为宽松,年底出台政策提振各类资产价格。
2018年底,订单减少导致进口大幅缩减,产业资本进入国内投机市场。
2019年,新货币扩张周期开启,但很低迷。
2019年9月LPR出台,10月降息。
央行层面的降息周期从2019.10-2020.4,力度空前。
实体层面的降息周期暂且持续到2020年第四季度。
现在普遍认为2021年的融资成本会止跌回升。
2020年5月起,银行间利率显著回升,在历史上通常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剧烈震荡或下跌,在本次没有出现。原因可能是,虽然银行资金面承压,但信贷并未因此收紧,呈现出非市场规律主导的分化趋势(行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