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 读书笔记
《等待戈多》
作者:【法】萨缪尔·贝克特
评分:10/10
戈多是谁?是什么?什么时候来?如同被困在只有自己清醒的时间轴中,无限的重复,极致的虚无——“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
---------
《长长的回家路》
作者:【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评分:9/10
篇幅很短,讲诉逐渐消失的记忆广场的动人故事。岁月让我们相遇、靠近又别离,想到《有呀有呀书店》中那一句:图书馆是去世的人和活着的人相遇的地方。愿我在老去、记忆消失前,最后忘记的是你的名字和样子。
他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两百位数字,而男孩只能记住他的一半。爷爷总说,男孩的思想在不断地膨胀,而爷爷的却在萎缩,终有一天,岁月会让他们记住的数字一样多。 He knows more than two hundred decimals of it by heart; the boy's record is half that. Grandpa always says that the years will allow them to meet in the middle, when the boy's thoughts expand and Grandpa's contract.
周围走来走去的成年人对于告别都有一种遗憾,他们都希望可以回到过去再一次好好告别。我们的告别不需要这样,你会不断地与人告别,直到你会完美地告别。一旦你的告别变得完美,就是你的双脚能触碰到地上的时候了,而那时我会到太空里,到时就再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想念一个仍旧还在的人,真是太可怕了。
Her hair is old but the wind in it is new, and he still remembers what it felt like to fall in love; that's the last memory to abandon him.
---------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评分:9/10
自我审视到近乎苛求和残酷的自我改变心理学,原生家庭、自卑或自负、工作不顺、恋爱失败等等生活中负面情绪和事件都是源自自己赋予事件和经历的“意义”。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阶级过于理想主义,夸大了“贡献”和“共同体”的意义;但又不得不说以“目的论”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真的觉得更通透,面对外界环境变化、他人的情绪和表达也更加豁达和了然。
1、“人生是连续的刹那”,不要让过去和未来决定你的“现在”。
2、改变自己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3、“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4、自由是不追求他人的认可;悦纳自我,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5、扩展自己的眼界,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值得信赖的伙伴,学习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6、把人生当作没有目的地的旅途,认真但不一定要很深刻。
---------
《假如岁月足够长》
作者:【日】三浦紫苑
评分:8.5/10
假如岁月足够长,能见证人与人之间神奇又微妙的感情,从相遇的缘分,到爱的奇迹与离别的必然,从葬礼到婚礼,从现在到过去到未来,有温暖有悲伤,有遗憾也有快乐。即使是看似洒脱肆意的源也有失去亲人与爱人的思念与痛苦,勤奋老实的政也面对寂寞空虚的老年生活——生活是无论怎么做都会面临巨大遗憾和不甘的重重选择。人呐,到底需要多少运气和努力才能、才算过好了一生?
生命活动一旦停止,剩下的只有黑暗。再也碰触不到任何人,被“虚无”的世界所吞噬,仅此而已。
政年轻时候可能一些有身为职员的稳定和优越感,但年老的他看来拥有长久可靠的陪伴和终身喜好与能力的源也许是更美好和幸运的选择。无论怎么选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大致都有一些不为旁人所知的遗憾吧。
源二郎拥有太多让国政羡慕的东西。作为细工花簪匠人的手艺、客人们、有点蠢但很忠心的徒弟,就连仰慕他的麻美也是。上了年纪后,源二郎周围反而聚集了一群人。国政能够赢过源二郎的,也就只有发量了。
繁荣也好,在火灾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城市也好,国政每天数的纸币也好,这些东西全都是幻觉。国政感觉自己像是被人下了一道通牒。
他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某个夜晚闪烁的河面。那时,他还相信着河水、船和他们行走的道路传递着希望,并将通向幸福。那时,源二郎和花枝住在三丁目拐角的房子里,清子笑着看向国政的眼神里没有犹豫,也没有迷茫。
国政一直以为只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后一定能过上安稳的老年生活。但他现在也不过是伫立在暴风雨之中。
闪耀的青春最终化作回忆,在国政记忆的彼方,如遥远的雷声般发出微弱的、持续的鸣响。
---------
《美好的七年》
作者:【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评分:8/10
以儿子出生起点,跨度为七年的散文集,文字幽默又真挚。吐槽自己儿子是为了喝奶愿意毁灭世界的小恶魔、哥哥的“口香糖教学法”、与孕妇一起练入门瑜伽的片段最是有趣;提及对波兰的想象和对不可避免过去的伤感、在华沙母亲旧家中遇见老奶奶的那段对话最是动人。
这是我两周大的儿子真正令人不安的地方:他没有哪怕一丁点儿道德感,一盎司都没有。种族主义、不平等、迟钝、歧视,他都毫不在乎。他对超越于他的直接驱动力和欲望之上的东西都毫无兴趣。对他来说,其他人是下地狱还是去绿色和平组织都无所谓。现在他所想要的全部就是好喝的奶或减轻尿布疹了,如果达成这些需要毁灭世界的话,只要指给他看那个毁灭按钮就行了。他会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按下去。
我们渴望一场真正的战争来代替所有那些令人精疲力竭的暴乱年月,那时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一派灰色,那时我们并未面对武力而只是一群穿着炸弹背心的坚决的年轻人,那些年英勇的品质不复存在,代之以检查站前排长龙等待的人们、临产的妇女们和在令人窒息的高温里受煎熬的老人们。
我爱的是飞行中的部分,当你被关进一个在天堂与大地间飘浮的铁盒中的那部分。一个彻底与世隔绝的铁盒,在里面没有真实的时间或季节,只是从起飞至降落间,一个恍然若真的地狱生活的片段。
关于濒临绝望的人类需要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美好的意义。关于不去渴望美化现实,而是坚持寻找一个会将丑陋置于更明亮的光线条件中,从而为那张疤痕累累的面孔上的每一个疣子、每一条皱纹创造出喜爱与同情之心的天使。
当我状态很好时,我谁也不需要,而当我感觉衰得像坨屎时,我的内里开了一个很大的空洞,我知道没一个神能填满它,而且永远不会有神能填满它。
照片中的每样事物看上去都不像摄自现实,而是来自我对波兰的童年想象。甚至我脸部的表情看上去都是波兰式的而且可怕的严肃。我凝视着这个形象。如果我能将摆着这个造型的他从相片中解冻,他肯定可以从相框中走出来,真的找到我母亲出生的那所房子。如果他足够勇敢,他甚至可能上前去敲门。谁知道可能是哪位给他开了门:不知道是外公还是外婆,甚至也许是个微笑的小女孩,对将摆在她面前的残酷未来一无所知。
多年来,我徒劳地挣扎着要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富有、成功,已经拥有了一切的人选择冒被惩罚和鄙视的风险去触犯法律。毕竟,当奥尔默特伪造机票费,从犹太殉难博物馆的项目上挤出几千美元时,他又不是一贫如洗。而赫什森从他工作的组织机构中挪用钱财时又没挨饿。但是,在我和列维推心置腹地交谈后,原因变得明朗起来。那些人就跟我儿子一样,欺骗、偷窃、撒谎,只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猫。作为可爱、毛茸茸、娇滴滴的生物,它们不用忍受身边汗津津的两腿生物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律法。
写作者既不是圣人,也不是义人或站在门口的先知;他只是另一个罪人,具有某种程度上更敏锐的意识和更精准一点的语言以描述我们这个世界不可思议的现实。他并没有发明任何一种感觉或思想——它们都在他之前很久就存在了。他不比他的读者们好哪怕一点点——有时他要坏多了——也理应如此。
许多年前,有一次她告诉我,当她母亲去世后,她告诉父亲她不想再斗争下去了,她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也会死。她父亲告诉她,她不能死,她必须生存下去。“纳粹,”他说,“想从大地上抹去我们家族的名字,只有你能够将它继续延续下去。熬过战争,确保我们的名字存活是你的使命。从而每个走过华沙街道的人都知道它。”在那不久之后,他死了。当战争结束,我母亲被送进了波兰的一家孤儿院,然后转去了法国的孤儿院,从那儿又到了以色列。她挺了过来,完成了她父亲的要求。她使整个家庭和他们的名字继续活在世上。——突然感到了血脉、民族历史及文明传承的力量——历经战乱、死亡、迫害、流离失所的种种苦难,好好活着是最勇敢反抗与坚持。
老妇人点着头,好像在证实他用英语说的一切,当他说完后,她又补充了几句话让他翻译。“她说她给你的果酱,就是她母亲给那两个女孩的三明治中抹的同一种果酱。不过时代变了,她希望他们再也不会强迫你离开这儿。”老妇人继续点头,她眼中满是泪水。
---------
《真幌站前》系列
作者:【日】三浦紫苑
评分:8/10
《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中有趣的人物关系,各个小节相对独立但也相互关联,边缘化的寂寞人群和相互陪伴救赎的故事。
多田无法相信,曾在至深的黑暗里潜行的灵魂,不得不潜行于黑暗中的灵魂,能有重新获得救赎的一天。
纵然失去的东西无法完全回来,纵然,以为得到的瞬间,一切便已成为记忆。
《真幌站前番外地》比《多田便利屋》更细腻和温柔,每一章节切入的视角都不同,正是这些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配角”才构成了真幌站前多彩的奇妙世界。
都说人上了年岁就会丧失耐性,还真说对了。愤怒和不安还能看场合加以抑制,但是,唯有爱意会不可遏制地溢于言表。尽管她不能断定,这究竟是仅拥有彼此的老年生活的寂寞使然,还是因为构成人心的本质是爱的缘故。
《真幌站前狂骚曲》温暖又治愈人心,多田和行天直面了内心的空洞和不安,在希望和重生之后堂堂正正的活下去。
---------
《梦之浮桥》
作者:【日】谷崎润一郎
评分:7.5/10
“刈芦”对神社、夕蔼、月色、沙洲的描写如梦境般凄哀美丽,与被期待和感情绑架的伦理爱情故事有相互呼应的寂寞和萧索。“梦之浮桥”将不伦和死亡写出了美艳又奇异的色彩,对人体之美的描写还是相当痴迷且动人。
---------
《窗灯》
作者:【日】青山七惠
评分:7.5/10
青山七惠的处女作,书中收录细中篇与短篇各一篇。
《窗灯》为摆脱生活中的躁动和不安的女子,有着窥探他人窗内生活的秘密,发现同样在窥视着别人的男人时,有种“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着你”的奇特感觉。
当我察觉自己内心有着此类好奇心、刺激感以及像廉价的娱乐节目性质的偷窥嗜好时,觉得恶心要吐,也觉得无聊之极。不过又觉得,绝对是与其陷入自我厌恶,不如切实地满足它的需求要来得轻松快活得多。既伤害不到任何人,也省去了感情的交流那套麻烦事。
我像一个梦游症患者似的,听了一扇又一扇门,窥视了一扇又一扇窗。过了点的晚饭的炒菜声、淋浴热水迸溅的声音、洗衣机粗俗的旋转声、电影里的叫喊声,以及填补空白的夜蝉的鸣叫。
说到底,我最想要看到的,或许并不是人们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而是潜藏在淡漠表情下的矛盾、欲望、因悲伤而扭曲变形的丑陋面孔吧。
《村崎太太的巴黎》孤独和琐碎是逃不开的生活困局,想着远方不曾经历和拥有的风景——“在隔离网对面,在大厦与大厦间缝隙的更远处,那座灰色的小电视塔看起来小小的,别说,还真是有点像埃菲尔铁塔呢。”——好像就能多走几步、多熬一天。“
---------
《北海怪兽》
作者:【中】彭磊
评分:7.5/10
彭磊见证了70年代至今中国摇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历史,填补了些我不曾了解的中国摇滚的空白。他画画、创作、组乐队、拍MV、做独立电影…他既是脆弱的艺术家又是市侩的小市民,他的生活阅历比我想象中丰富多了。书中有童年时的天真和快乐,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成年后对现实的调侃与讽刺,实在是直率得让人敬佩。
---------
《雪地上的女尸》
作者:【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评分:7/10
圣诞氛围浓厚的短篇集,文章质量良莠不齐。“雪地里的女尸”中的莱西太太毒舌又有趣。比较喜欢“弱者得愤怒”中复杂矛盾的人物关系,结局推理反转太过单薄挺可惜的。自信且话痨的波洛还是很招人喜欢:“您将案子如此完美而简要地讲述给我听,把案件里的人物当戏剧角色看待,像木偶。但我总在探究人性。”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