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书评
《鹿鼎记》是文坛泰斗金庸先生的一部封笔武侠小说。 这本小说讲诉了一个出身低微,不太会武功的市井小混子韦小宝的故事。韦小宝阴差阳错地进入皇宫,结识了康熙并成为康熙身边红人。他穿梭于清朝宫廷、天地会、神龙教、俄罗斯宫廷之间,靠一张巧嘴和对官场江湖直觉,随机应变,左右逢源。 金庸通过讲述韦小宝荒诞离奇的故事,描述了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朝交接争端的时代,汉人与满族人之间的争端,江湖帮会之间的争端以及 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争端。
《鹿鼎记》成功地用韦小宝作为一条主线连接了明清交接期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吴三桂开长城投靠满人,李自成起义从胜利走向失败,康熙智擒鳌拜等。同时韦小宝也连接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康熙、鳌拜、顺治、李自成、吴三桂、陈圆圆等。由于有了韦小宝这根主线,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关联也就显得自然而然。 这和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处。 阿甘一个人经历了美国六七十年代美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马丁路德金带领黑人争取主权运动, 越战,水门事件,以及美国和中国的乒乓外交。
此外,《鹿鼎记》表面上在讲诉韦小宝荒诞无稽,光怪离奇的经历,实际上是一部人际关系百科全书“厚黑学”。 韦小宝尽管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他却凭着自己超高的情商在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左右逢源,利用各种身份,互惠互利,实现共赢。 表面上看起来韦小宝是个坑蒙拐骗,没有道德底线的市井小人。但如果细细品味的话,不难发现他做人还是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他从来没有出卖康熙和陈近南,即使在自身性命已经危在旦夕的危险处境中。他不得已要出手害人时,也是为了要保全自己或自己所效忠的一方才出手,绝不会无目的地作恶。正是嘴炮技能和忠义两全的原则,才让他走到最后。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康熙铲平鳌拜这段故事。 鳌拜出身将门,从青年时代就效力于军中,跟随皇太极攻打察哈尔部,东征朝鲜,击破大西军,打垮李自成, 战功累累,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正因为以上的功绩,鳌拜一步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 但是他决定不露声色,除了自己勤练摔跤和武功,还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小太监,在宫内整日练习摔跤为戏。康熙召见鳌拜入宫廷,假借让鳌拜帮助指点小太监们摔跤为名,联手韦小宝和太监们一起趁鳌拜猝不及防,把他捉拿起来,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纵观历史,在各朝各代都有类似鳌拜的悲剧发生。如果屡立战功的大臣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居功自傲都鲜有善终。在当今社会很多的家族企业里,有些高管在辅助富一代创业打江山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富二代接班后,由于居功自傲,和富二代冲突不断,最终还是被驱逐出企业。
《鹿鼎记》和金庸先生其他的武侠小说最大的差异是在对故事主角的定位上。其它的故事主角,从郭靖,到杨过,再到令狐冲,都是充满侠义,正气和忠厚的大侠。相比之下,韦小宝却是个狡猾、无赖、、偷懒、好色、滑稽、没半句真话、讨了一大堆老婆的小流氓。 所以,这本小说给金庸的粉丝们留下了两个迷,为什么这本书是封笔作品,为什么封笔作中刻画了一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是不是金庸先生由于年纪(他当时已经四十八岁了)或阅历的原因,对大侠的形象有了新的诠释和理解,甚至进行反思和否定。对这两个问题读者们众说纷纭,并没有一致的认识。随着查老先生的去世,这或许是文学史上一个永久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