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之下重寻美好——读周华诚《素履以往》
作者 肖于
“人的静气,还是各自修炼出来的吧,至于是身在山林寺庙,还是街巷市井,倒不是那样的重要了。”读到这句话时,我正处于烦躁中。实际上,我经常被生活中的意外冲击到。在我的规划里,一切都是可计算、可预料,可“目标化”。作为城市动物,我一边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丰盈物质,活在各种立等可取的便捷中,一边在乎速度、效率,过着单调刻板的生活。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的那样,理性主义改变了世界,并导致现代世界的“祛魅”。过分在意秩序的生活里,我们不再会心动,对很多习以为常视而不见。我们很少心动,毫不温柔,美好又神秘的一切都离我们过于遥远。在快速行进中,我们很少静下心,关注自己或者世界。
《素履以往》的作者周华诚身上一直有种从容的气质,所行之事总是让人“看不懂”。他生长在浙西南秀美的山野中,读书后来到杭州,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的安稳。哪知道,他突然辞职成为自由工作者,还招呼诸多城市友人回故乡种稻,通过四时劳作、行走写作完成自己的生活理想。远离常规的轨迹,观天地、见自己,真正的充实又自在。
这两年,他多次往返浙西南小城开化,走访各个村落。踩在田埂间的脚印、在山顶茶园喝过的淡茶、阴冷冬日星光闪烁时在街上吃的热乎乎的粉干,都化为一种柔软又充满气韵的笔力。他的所看所思,淡淡吐露分毫,就勾画出了秀美小城开化的轮廓。也有风土物产、美食人情、山川地貌、野兽珍禽,但更多的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闲散、诗意、不疾不徐中藏着一种有韧性的务实。
他的文字赤诚、轻灵,洋洋洒洒的带给人一种舒适感,沉浸文字中如同陷入冥想。让我们置身于岚霭环绕的台回山,满目青葱的绿意中,看到稻谷金黄,飞鸟自在,鹿在溪流中缓缓起落,寂静的山中响起嗒嗒的回音。也会突降峻岭耸峙的古田山密林深处,看到黑麂无声地咀嚼树叶,白颈长尾雉掠过溪水,豹猫或花面狸轻灵跳跃在森林深处,仿佛能呼吸到潮湿的青草气息。或者在冬日彤云密布的傍晚,在霞山古民居偶遇半坡雪,有点凉意……
面对这样宁静、和缓的描述,我们也不由得打开观感,去聆听、去俯身低嗅,去和月亮溪水、细雪花朵、走兽珍禽,对视、交流。麻木、迟钝的内心也渐渐柔软下来。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人的内心,如果疏离于纤细的情感与幽深的美好久了,就会慢慢变得淡漠。此时此刻,惟有花朵、昆虫、雨滴、落叶可以拯救。”
只有静美是不够的,那些山野间热气腾腾生活劳作的人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冲击。茶人、猎人、养蜂人、护林员、饭店经营者、科技工作者、造纸匠人……百样人有百种生活。跳出窠臼,生活的选择会如此之多。那个跑过运输、打过井、把饭店开得热火朝天的青年农民,是怎么复原失传百年的桃花笺的?这个故事真的好看!
那些年,黄宏健隐居山中,夜里野猪会来拱门,希望看不到,事情做不下去了。他也会想不通,心里急,为什么我要造纸呢?那些寂静的时光,他靠什么信念走过去的?其实,他只是每晚上看看山间的月亮,那么静,就总觉得有种力量让他这样做,心里就不急躁了,生活也不那么苦了。安宁又孤独的时光,顿悟中自有力量。十余年,反复测试、寻访,一张纸点亮了他的人生,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引领他,终于复原了桃花笺,多么了不起!
极寂静的片刻会促成禅悟,极细微的凝视会反照内心。心底里深藏的雪,要靠很多的温柔片刻,才会融化成涓涓不断的细流滋养正念。作者说:“草叶上的一粒晨露,树根丛中的一脉细流,汇成千里之外声浪滔天的钱塘大潮。”就好像,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世间万物都和我们息息相关。黄宏健复原的桃花笺,可能此时就在你的案头。这世界上,不被计划的相遇充满机缘,也充满欣喜。让我们对自己,对世界都更温柔一些,跟随作者一同用山间甘泉泡杯茶吧,你有没有品尝到那杯茶里的山野气、流泉气、烟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