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戏剧书店,出现即地标
买书几十年,藏书几万册。办公室和家,遍地是书、举目是书,丛丛叠叠如同迷宫,云遮雾绕着办公桌、电脑、一米八高的书橱。如要穿行其间,切不可大步,侧身踮脚、小心移动脚尖才是上策,心情是喜悦兼“胆战心惊”:唯恐引起书山倒塌,小规模地震也就罢了,书摔伤了可不行。
这就是爱书人杨扬教授的日常。他从不给书分门别类,脑中自有一套特别“编程”。说到哪本,全凭记忆手到擒来,完全做到“书在手边,想翻就翻”。
在朵云书院戏剧店即将开业之际,我们与杨扬教授聊了聊阅读、访书,以及他对戏剧书店的展望。

杨扬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
书与生活并不隔绝
怎么能叫买书呢?杨扬说,“对我来说,买书就是休息。”每天闲时翻阅京东、当当,追踪新书上架,果断剁手;或是每月前往古籍书店,三楼寻宝。“买书如置衣,永远少一本,”他说,“纸质书嘛,捧在手心里的感觉,到底不同。”
由于读书兴趣“蛮广”,文史哲是一支主力,全集收了不少,各个版本不错过:20世纪的重要学术人物鲁迅、胡适、茅盾、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傅雷家书》,能找到的版本都收了, 喜爱的原因是,翻开书就是一位行家在“谈翻译、谈艺术” ……这些仅为冰山一角,全集在手“想查就查”,真正乐事一桩;

另一支,全然与兴趣相关:图册、葡萄酒、茶书、明代家具、器具、文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书里,喜欢上就“停不下来”。从哥伦比亚的祖母绿宝石行业兴衰,到茶树在世界的流通过程,随性跟随一本书去任意探险,杨扬说,“书与生活并不隔绝,书与生活融为一体”。
有书在,就不会有寂寞感,唯恐时间不够用。杨扬说,自己以前有个习惯,就是把用得到的书放在最难拿到的地方,“书是要翻的”,与惯性背道而驰,“就可以经常去翻动它们”;现在,他习惯入睡前读书,床头的新书和常用书攒起丛丛书堆,“读书确实是快乐的事情,特别是一本书想用就能找到”。

访书,从哈佛到东京
爱书,必然也爱访书。2005到2006年,杨扬担任哈佛燕京高级访问学者期间,访遍哈佛周边书店:Coop Book Store、Harvard Book Store、Crow、Duck……如数家珍。翻翻找找间,奇遇颇多,他见过:费孝通先生签名送给怀特海的英文书,海明威小说初版本,劳伦斯签名本、“书上签名的字很大”的博尔赫斯签名本;他翻过:罗尔斯收藏的卡西尔《启蒙哲学》、批评家保尔·德·曼收藏的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他入手,不计其数,最终回国时带回八大箱,几百本书。
更有一些奇遇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杨扬曾在书架上发现过1923年左右,沈兼士赠予罗素的书,告知图书馆后被转为“珍本”收藏;还发现过一本书,谈的是对中国的认识,借书卡显示20世纪初有过一个借阅记录,100年后,他才成了第二位读者。

“旧书的麦加”东京神保町古书街,自然也不错过。当年匆匆两小时行程,居然收获颇丰:一是收得中国学者傅云子的初版《白川集》,傅云子是位藏书家,曾在天皇藏书的正仓院,发现多种中国失传的戏曲刻本;二是路过风月洞书店时,巧遇一张大正4年(1914年)东京博览会场馆的导游图,那一年,曹素功墨荣获金奖。
虽然藏书中不乏珍贵之作,如老师赠与的周作人《谈虎集》、《谈龙集》初版本、毛边本,但杨扬对书的观点是,藏还在其次,并不在意珍本与否,“我的书,主要是用”。
戏剧书店,出现即地标
今年10月,为纪念夏衍120周年诞辰,上海三代话剧人同台献演夏衍《上海屋檐下》。《上海屋檐下》,不仅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保留节目,也是海派话剧的标志性作品”,问世83年,到如今还有强大的号召力。杨扬认为,这是“上海的历史记忆以话剧形式保存”的一种方式。


存留记忆,舞台是一种介质,书店也是。因此,他寄望即将开业的朵云书院戏剧店,既能展现“专业色彩”,也能“面向大众”。《于无声处》一年公演几千场,在话剧史上绝无仅有,可见覆盖人群之广;美国音乐剧《汉密尔顿》,用嘻哈音乐穿起美国开国大事,贯穿全年龄段。可见,戏剧虽是小众领域,但并非演给少数人看。

“戏剧书店出现,在上海就是地标。”杨扬教授寄望。朵云书院戏剧店,紧邻百年剧院兰心大剧院,历史气息本就浓厚;况且,上海作为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每年有上万场演出,应该要有一个能与之匹配的专业性戏剧书店,“这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化记忆。”在戏剧书店的功能上,也应该超出传统书店的范畴,不仅要有专业人士不定期举行线上线下的沙龙和展示,也要以多元呈现形式, “与音乐,与影视,与互联网”等等跨界,紧密跟随戏剧本身不断的变化。
杨扬荐书
《茅盾回忆录》

简介:完整呈现了茅盾1896-1981年整个人生,由茅盾自撰的《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韦韬等著的《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合成,并根据新史料和韦韬记述进行了全面修订。
《懒寻旧梦录》

简介:“世纪同龄人”夏衍自述曲折又传奇的人生,作为二十世纪重大文化和政治事件亲历者,此书兼具自传体传记和史料双重价值。
《莎剧解读》

简介:收入了张可和王元化共同翻译的西方有关莎剧评论,详细解评了莎士比亚的性格、婚姻、风格、剧本、剧中人的分析等。
《张可译文集》

简介:2019年,适逢现代翻译家、戏剧理论家张可诞辰一百周年,上海戏剧学院组织编集《张可文集》,收录其创作文字、翻译作品,以及相关的照片等生平资料,以志纪念。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

简介:全书共分三集,以谈话的形式,将梅家旧事、学艺经过及登台演出、创作等情况娓娓道来,读来有与之围炉夜话、对坐闲谈之感。
撰文丨 方枪枪
本文来自世纪朵云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