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王德峰讲《哲学导论》:07第二讲 哲学证明人性的理想(3-4节)
★第三节 观念的真实性
人和动物的区别经常有一条定义,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但制造工具这一点不能构成我们与动物之间区分的标准, 因为动物也会制造工具。(《哲学导论》教材里有) 在这个问题上,柏拉图理念论解决了。一个事物先有了理念,它才称其为这样的一个事物,现实事物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工具对人的存在和对于黑猩猩的存在是完全不同的意义。对于黑猩猩来说,这个敲打果子的工具,它全部取决于这两根竹竿的个别的感性特点,这个工具的外观它只能回忆。 eg水灭火实验,水对于黑猩猩的存在是那个桶里的,特定的东西,它不会知道桶里的和河里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别。由此再回到工具的制造上面来,一个聪明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也会突然的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把这个联系付诸行动做成一个工具,但这个被联系的事物的感性特征永远和这个联系本身纠缠在一起,没办法区分,所以工具对那个制造它的黑猩猩来说永远是感性的对象。 工具对于人来说是观念的存在。工具是在人的心灵里边,是观念的存在,不在现实的感性世界里边,它是不朽的永恒的。工具在观念世界中是观念,用柏拉图的话叫理念。虚怀若谷想一想柏拉图理念论的真理在哪里。 eg锤子的例子。锤子作为锤子是一个理念,事物的真实性要依赖观念的真实性,工具之为工具,它的真实意义依赖于它投向工具的理念。柏拉图讲,灵魂居住在理念世界。看似原始迷信,人类劳动所做的这种理念论的阐发,是有其真理性。柏拉图的理念论还可进一步解释工具的进步。是否有可能完善的把理念完全呈现于感性世界当中,是艺术,eg徐悲鸿画马,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为他画出了马的精神。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获得了感性的形象,黑格尔美学讲演录里为美下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唯心主义,肯定有真理性的,似乎和唯物主义分享了共同的前提,后来被马克思揭示出来的。物质实在,它脱离人的意志和意识,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这仍然是掣肘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思维规定,这是一份信念。如此这般一个世界,它的客观性并不是因为它的物质实在性来确认而是对于我们对这个物质自身的一个规范方法,规定方法,人同此心。于是大家都有心同此理,都采取的了这样一个规定的方式。于是世界是这样的一项物质,大家就有了一个共同的世界。 驳斥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eg物理属性并不是这个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物理属性只是表达了我们现在从这个角度跟这个事物打交道,这样一种实践关系,然后把这种实践关系的成果表达为科学的概念就是所谓的物理属性。事物没有自在的化学属性、物理属性,是你理解它,描述它的方式,而理解它描述它的方式本身是与你打交道的方式做它的前提。 中国思想讲太一,描述宇宙自身怎么起源?不是,它不是一个宇宙论,它是在讲人心,人为天地之心,就天地之为天地它的意义,它如此这般的呈现出来是人心造成的,人和事物打交道的那个方式所造成的。
在和动物的区分当中,说工具的存在对人和对于黑猩猩来说完全不同意义,工具对人来说是观念的存在,整个文明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关于物质实在的感觉上,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导致一系列基本观念,这就是观念的真实性,在面对观念的真实性面前,感觉是不真实的。 来讨论这个观念的真实性的意义,然后再继续追问观念的真实性的来历和它的工具,于是要超出柏拉图,理念究竟是怎么来的,柏拉图在这一点上陷入困境,所以他必须设定灵魂,投身肉胎以前的,它居住在理念世界。人一方面是肉体存在,一方面还有一个灵魂,灵魂就被这个肉体遮蔽掉了,遗忘的理念是世界的前提,由于感性事物的刺激,激发灵魂回忆理念,所以学习(广义上的认识)是对理念的回忆。
而后再进一步追问康德,认识的先天意识规定的外部的这个形式本身来自何处?怎样形成起来?那么康德也没办法,于是我们需要马克思的学说,讨论实践,实践是如何让先天的意识形式成为可能并且确立起来,即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就我们作为认知主体已经有固有认知能力和形式,这件事情都被柏拉图和康德说过,追问这个认知主体的固有的形式来自哪里,马克思说来自实践。 认识是以实践做基础,与外物打交道才是基础。认识外物是打交道停止,暂停的,然后静观、理解这个打交道过程。尼采说,科学从事物当中找到的东西,实际上是人先已塞到事物中去的东西,塞进去的是宗教和艺术,把它再领出来,那叫科学。 精神是从他物出发返回自身的,是在实践当中先已进入思维,先已在实践当中规范的事物然后再度按照这种规范介绍事物的对事物的了解,形成起来的,这叫科学。 所以即使要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都需要突破物质本体论。马克思采取的观点,真理是对实践的表达,而不是对那个抽象的物质实在的表达。在这里要完成一种思想的革命。
心外无物,看似荒唐,但正确。什么叫物质实在,本无nothing,物质是我们设定的一个信念。此心是大我的心,是主观的小我学思维、学艺术、学宗教,就分享大我了。把这些宗教、艺术、科学、哲学、思维通通去掉的那个我是主观的小我,这个主观的小我和大我如果一旦脱离关系,心非仁心也。世界的客观性,阿赖耶识,构造出来了,在语言里。大我之心的规范性,规范、整理、规定感觉,还要联接它,化杂多为一,这样才做出一个对象的世界来。然后我们硬要把这个心的形式,不仅看这是我们的形式,而且看成是事物自身的形式,就是说认识者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与这个世界自身的形式是逻辑同构,这个假定是唯物主义必定要有的,但这个假定是一种哲学思想,就是先已相信这个世界本身有一个理性的结构。在古希腊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初说出来了,宇宙是一个数的结构,符合理性,然后人心的这个理性的形式和世界的理性结构是统一的
现在倒要追问理性形式本身的起源,那么我们还是追溯到了人的活动当中去,追溯到人的实践,与外物打交道的方式当中去,在这样追问时,就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扬弃掉了。
★第四节 从实际到真际
比较三个命题,①这是一个方桌,这是经验判断;②凡方的事物都有四个直角,是全称判断,类似于科学领域指的是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③方之为方在有四直角,几何学思辨。③②好像同义语反复,但不一样,②不脱离实际③脱离实际。②→③从实际的判断到真际的判断。
几何学研究纯粹直观,不是感性直观,不是经验直观。所以是纯粹理性的学问,即不含有任何感性经验的杂色。经验直观需要依赖纯粹直观做前提。 eg电磁波首先在理论中被发现,数学领域,麦克斯韦偏微分方程组解出来就是电磁波;虚数,按照数论的理性需要推出虚数来,物理学的进展倒过来印证它。 古希腊的基本精神,柏拉图学园门口的牌子,不懂几何学不得入内,几何学的精神,纯粹理性。
真际与实际的关系,凡实际的事物一定是体现真际的,实际必定有真际,假定真际也是有限,真际和实际这两个圆圈,真际包含实际,未曾体现为实际的真际用阴影来表现,已经体现为实际的真际,就是这个圆。人类理性的思想的能力是最初从实际出发去发现真际。 找到真际,在真际的领域里面继续向前推进叫思辨,推进到阴影部分。还未实现这一部分叫理想。 理想是有真理做基础的,理想是会变成现实,因为它是对真理的表达。
所以从实际到真际的这个过程,冯友兰说,哲学是“以心静观真际,可使我们对于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的了解。对于真际之理智的了解,可以作为讲‘人道’之根据。对真际之同情的了解,可以作为入‘圣域’之门路”。 人道就是人性的理想,圣域就是做圣贤。所以哲学得和学哲结合起来,对哲学的学习要理论和行动统一,它也是寻找我们安身立命之本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