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创新沙皇的走心建议
三七读书会,一年拆书300本,今天第253本,《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本拆书稿正文3600字,阅读预估用时7分钟。
这是普通话不标准的葛叔语音版,↓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m4a来自三七读书会葛叔00:0015:09
12月,向三七读书会的书友问好,祝幸运。↓

三七读书会葛叔十二月,愿三七读书会的书友,幸运[爱心][爱心] 有书,有您,共读,同行,一切很美好。 关注→@三七读书会葛叔 ,一起穿行在书的繁华。视频号12月2日21:30-22:10,视频号直播拆读这本书
1,作者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世界管理学大师、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
2011年《哈佛商业评论》评“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克里斯坦森被排在第一位。
克里斯坦森在哈佛商学院,发表了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演讲,这场演讲被誉为“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

当时的克里斯坦森刚刚被确诊患有淋巴癌,讲得动情,不少观众听得潸然泪下。
《哈佛商业评论》编辑的凯伦·迪伦,也聆听了这场演讲,深受触动,就和哈佛商学院的詹姆斯·奥沃斯,一起协助克里斯坦森,整理、扩展了上述演讲稿,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2,大家都想要答案
克里斯坦森的经典作品,是创新三部曲:《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因为这个系列,克里斯坦森被誉为创新沙皇。
在出版三部曲之前,克里斯坦森因为在哈佛大学,主讲创新课程,已经盛名在外。
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鲁夫,邀请克里斯坦森给格鲁夫和英特尔的高层团队,讲一讲创新课程。
格鲁夫对上门讲课的克里斯坦森说:“我们只能给你10分钟时间,请告诉我们,你的研究对英特尔公司意味着什么,怎么才能帮到我们公司?”
克里斯坦森回答说:“安迪,我做不到,因为我对你们英特尔公司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首先向你们解释理论,然后你们自己通过这个理论来剖析、审视你们的公司。”
然后克里斯坦森开始讲创新理论,刚讲了10分钟,格鲁夫便不耐烦地打断:“好了,我明白你的模式了,你只要告诉我,这对英特尔意味着什么就好了。”
即使像安迪·格鲁夫的牛人,已经是活在管理界的标杆级人物,也会只想要答案。很有意思。
我们大部分人都和格鲁夫一样,希望专家直接给出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思考,从而找到方法,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寄希望专家给出特效药是不现实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特效药。甚至没有标准的药,所有对自己有疗效的药,都需要自己配置。
克里斯坦森没有给英特尔开药,而是讲了美国钢铁业的例子:小钢铁厂首先攻入最低端市场(生产钢筋或螺纹钢筋),再一步步向高端市场(生产钢板)迈进。最后,完成了对钢铁业大玩家的颠覆——很快,除一家之外,所有传统大型轧钢厂都破产了。
没有拿到处方的安迪·格鲁夫,只能给自己配药:带领英特尔公司,实施低价“赛扬处理器”,进入低端市场。最终成功地保住了英特尔的江湖地位。
“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告诉方法让人们去捕到自己想要的鱼,比直接把鱼给他们,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美国的国防部长也邀请克里斯坦森去讲课,学员们是参谋长、陆军、海军、空军总司令、副司令……等美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层。
克里斯坦森讲到美国钢铁业的例子的时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触类旁通,说:“位于市场最高端的钢板,那就相当于苏联,现在他们不再是我们的敌人了。对于我们来说,低价钢筋就是本地的治安行动和恐怖主义行动。”
这是美国在国家管理层面,如何运用创新者窘境中的理论的。
读书,不是为了代替思考,而是为思考提供素材,以及学习其他人的思考方式,作为借鉴。
3,理论的可信度
要探索一个理论是否可信,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异常现象,找出用这个原理无法解释的现象。
比如,研究鸟类飞行,早期得出结论是:鸟儿会飞,是因为鸟儿扇动翅膀。
所以,在早期尝试发明飞机的时候,摸索的方向是:如何让飞机的翅膀扇动起来。
飞是因为扇动翅膀的理论,异常现象是:鸵鸟有翅膀和羽毛,却飞不起来;蝙蝠有翅膀,没有羽毛,却是飞行能手;还有飞起来的松鼠既没有翅膀,也没有羽毛……
为什么很难直接借鉴别人的成功?是因为每个人的变量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组合变量的产物。
4,激励措施:是钱,还是其他?
传统的理论是,高收入会激励高热情、高投入。
不仅在公司管理中,在家庭教育中,也有这样的误区:想鼓励孩子学习努力?那考100分的时候,就买礼物。想鼓励孩子做家务事?那就答应给零花钱。
运用上一条的“理论可信度”的方法,这种激励论的问题在于,解释不了非常明显的异常现象:例如,世界上最勤劳的人,在为非营利性机构或慈善机构工作。还有军队,许多英雄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国家,身处险境的他们,不会因为有风险,就得到比别人多的经济补偿。
接下来介绍一下“二因论”。这个理论不是克里斯坦森的原创,集大成的提出者是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在咱们三七读书会的书单上,如果单列一本赫茨伯格的书,会偏学术化。那咱们就在这篇拆读稿里,学习一下。
这个理论的要点是,激励因素包括两种不同的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基础因素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所以你必须解决坏的基础因素,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薪水就是一个基础因素,而不是动力因素。
如果工作的基础因素得到了改善,你不会立刻爱上这份工作,最多是不再讨厌它罢了。
与工作不满对立的,并非就是工作满意,只是“没有不满”,工作满意和没有不满是两回事。
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动力因素让咱们热爱,让咱们乐此不疲,让咱们体验心流。
改善基础因素,如钱、地位、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
金钱,只能减少职业挫折感,很难增加幸福感。
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广泛存在这样的现象:我要先赚钱,满足基础因素,等到赚足够的钱以后,再去做有动力因素的工作。
在这样的思路下,不会等到“做有动力因素的工作”的那一天,因为钱是赚不到足够的。
赚足够多的钱,恰恰是想要用基础因素,代替动力因素的作用。
如果可能,找到工作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只追求结果,才会体验更多幸福。
5,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平衡
20世纪60年代,日本本田公司想要进军美国的摩托车市场,一开始的时候,主打的产品是霸气的大车,和美国现有市场的竞争对手,比如哈雷,正面PK。
很不顺,一直亏损。
本田的员工自己开的是小车,叫“超级幼兽车”,主要是作为员工的跑腿工具,送送货啥的。后来发现,美国人对这款小车更加喜欢。
本田的管理团队决定拥抱这个机会——把小型摩托车作为他们的正式战略。而后卖得很好,顺利抢占了美国的摩托车市场。
战略选择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的源头:
- 第一种源头是预期机遇,可以看见并选择去追求的机遇。在本田案例中,预期机遇就是美国的大型摩托车市场。当你实施某项计划、关注预期机遇时,就是在追求“周密战略”。
- 第二种源头是意外出现的,通常是正当你试图实施周密计划或战略时,问题和机遇就同时出现了。在本田这个案例中,意外机遇就是销售小型摩托车。
如果你已经找到一种事业出路,既能为你提供先决条件的基础因素,又能提供动力因素,那就all in。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职业,你就要像新成立的公司一样找出路,此时需要有应急战略。也就是说如果你处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另外一种生活体验,并随着从每次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做出相应的调整,再很快进入下一轮体验中。
但是,如果你以为只要坐在象牙塔里,把问题从头到尾仔细地考虑一遍,有一天答案就会突然跳出来,那等待你的只会是失败。
几乎所有战略,都是周密战略和意外机遇结合的产物,关键是要走出去,并行动起来。
作者自己曾经从事过三种职业:顾问、企业家和管理者、学者。也是如此:他早期一直想成为华尔街日报社的编辑,后来却在不断转弯后,最后在哈佛大学的教授职位上,找到了自己的动力因素所在。
6,“发现—驱动计划”,能帮你做出最佳选择
“我随时会敞开大门,拥抱机会。”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非常难:目前的周密战略是不是最好的?是否应该继续按这个战略走下去?眼前的应急策略,会不会只是诱惑?
有个工具,可以帮助你测试你的周密战略或应急战略是不是卓有成效,叫作“发现—驱动计划”。
核心要点是:“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战略有效?”
所有结论,都是建立在某个假设上的。在大规模应用、重兵投入之前,先小规模试验一下,检验结论赖以存在的假设,是否真实存在。
- “如果要达到计划上写的目标,必须证明哪些假设为真?”
- 然后,迅速以最少的开支,证实最关键的假设,是有效还是无效。
7,你的战略,与你所说的一致吗?
“你的战略,与你所说的一致吗?”这是原书里的章节标题哈。
通俗一点说,意思是:你想的你想要的,你说的你想要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嘛?
有时候自己想的、说的,是在自欺。
看别人的时候,咱们会说:“别看他是怎么说的,看他是怎么做的。”只说不做,有骗子的嫌疑,对吧?
其实不仅看别人如此,看自己也是如此。
如果自己真的想要,就会投入足够多的资源。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精力、人脉……
很多时候,很多人,不肯投入“足够多”的资源,浅尝辄止,而是希望有捷径,希望“低投入高回报”。
8,其他
本书还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远离犯罪、平衡家庭生活,把更多的权重留给爱人、留给孩子。
这一部分的内容,转述起来缺乏抓手、显得乏力,所以咱们这篇拆书稿就不再赘述。而在其他书籍里,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