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变我认知方式的心理学知识
查看话题 >致亲爱的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你在练习绝望?
我们来做个小测验,请看下面A和B对同一件事的反应:
A:“天哪,只剩半杯水了!”
B:“哎哟喂,居然还有半杯水!”
A:“地震/台风/疫情夺去了我的一切,我活不下去了。”
B:“地震/台风/疫情虽然夺去了我的一切,可居然还留着我的命,让我有机会翻盘再来!”
A:“我减肥了半年,居然还没瘦成想要的模样!”
B:“我减肥了半年,居然成功保障了易胖体质的自己,没有继续胖下去!”
那么,哪个更符合你的日常反应?据我的观察,身边80%的人,其日常行为更倾向于A。
A加工的答案,经常让他抑郁悲观;B加工的答案,经常让他对自己充满希望。
简而言之,A是悲观者,B是乐观者。
我之前在文章中写过,不同人看同一件事,大脑加工出来的,可以是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他看待事物的方式,进而决定如何做选择以及行动。
这让原本在同一个思维起点的悲观者和乐观者,最后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著名试验“习得性无助”中,得出结论:人所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悲观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那么,乐观呢?它是否可以被习得?如何习得?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给了我们答案。
全书从分析乐观者与悲观者如何看待事物入手,得出结论:两者的不同解释风格,是造成乐观与否的源头。最后,他在书中教给我们乐观习得术ABCDE,帮助我们活出乐观的自己。
01 我们为什么会悲观?
有一些人,总是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都是坏事,都是自己的错,甚至这些事情会毁了自己的一切,还会持续很久。
还有另一些人,他们相信现在的失败/遇到的坏事是暂时的,并且发生的原因不一定完全是自己的错,也有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他们不会认为这是毁灭性的打击,而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并努力改善这种局面。
第一种人叫悲观者,第二种人叫乐观者。
为什么会造成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心态呢?对于悲观者而言,一切主要归功于“习得性无助”对他们的影响。
谈到“习得性无助”,这是该作者最出名的一个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给以难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多次实验后取消逃避障碍,仍给以电击,此时狗本可以逃生,却非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经过实验反复证明,无论动物还是人,在持续的失败情景中,容易学到“无助”的经验。
慢慢地,人们便很容易到新的情景中也仍然“无助”,而不愿进行新的尝试。
最后,产生“感到无助-不进行新的尝试-更加无助-更不愿意尝试”的负面循环。
久而久之,人们在这种负面循环圈里呆久了,便对很多事产生悲观看法。
看到这里,通过回忆,“过去,你总是对某些事情不敢尝试,对自己做出‘肯定会失败’的预判”,此刻你是否就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02 解释风格,是乐观和悲观的分水岭
好消息是,既然“习得性无助”可以被悲观者学习,同样地,“习得性乐观”也可以。其重要核心在于,转变我们的解释风格。
关于解释风格,作者这样说明:
“它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永久性
看待坏事时,如果我们认为厄运是长久的,那就是悲观者。常见词汇是“永远”、“从不”、“总是”等。如果我们认为厄运是暂时的,那就是乐观者。常见词汇书是“有时候”、“偶尔”、“最近”等等。
比如,“你总是让我生气”、“他从不主动找我说话”,这就是悲观者。反之,“你今天让我生气了”、“最近,他没有主动找我说话”,这就是乐观者。
看待好事时,悲观的人,将好运归因到暂时性因素相关,比如情绪,努力等。乐观的人,会将好事看成与人格特质、个人能力等永久性因素相关。
比如,“我太聪明了,所以得到老板的赏识”,这是乐观者。“我这次运气太好了,居然得到老板的赏识”,这是悲观者。
普遍性
看待坏事时,普遍性的解释风格会让人在许多不同情景中引发无助,而与“普遍性”相反的“特定性”,只会让我们在某些问题上产生无助。
很常见的例子是,当听到幸福浪漫的爱情故事,很多人说“我要相信爱情”,然而一旦在网上听说谁的真爱又告吹了,便又觉得“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再比如,当有人否定我们的时候,悲观者会说,“我果然令人讨厌”,然而乐观者会说,“他讨厌我”。
人格化
关于人格化,书中这样解释:“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怪罪自己(内在),也可能怪罪旁人或环境(外在)”
然而,悲观的人在遇到坏事时,只怪罪自己,遇到好事时,则归功于旁人或外部环境。
乐观的人则与之相反,把好事归功于自己,把坏事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
打颗栗子,(看待坏事时)现在,很多人都在业余学习写作,然而当长时间没有成果时,悲观者会说:“我没有写作的天赋。”继而选择放弃。乐观者却可能说“我只是缺乏专业的人指导。”然后去找老师指导,继续刻意练习写作。
(看待好事时)假设这次考试得了100分,悲观者会说,“都是家教老师辅导得好啊。”乐观者则会说,“我果然聪明/很厉害!”
对于解释风格的三种特质,其特点可概括为:
永久性使无助感延伸到未来,普遍性使无助感扩散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人格化则控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关系到我们的自尊/自信水平。
03 我们如何变得乐观
在了解悲观的形成、以及造成悲观与否的关键要点“解释风格”后,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锻炼,来提高自己的乐观水平呢?作者提出一条简单的乐观习得术:ABCDE
我来简单解释一下:
乐观习得术ABCDE中的ABC,是由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开发:当我们遇到负面事件(adversity),我们便在心里产生某些想法(belief),虽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会引起后果(consequence)。
(关于ABC理论具体分析应用,可点击标题阅读这篇文章:《读书心得|情绪不被他人左右,谁说我们做不到?(上)》)
乐观习得术ABCDE中的DE,则是马丁.塞利格曼在埃利斯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的两个步骤:反驳(disputation)和激发(energization)。
这里的「反驳」,主要是指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在这个阶段,作者给出四个反驳方向:证据、其他可能性、暗示和用处。
1)证据
就是,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消极想法是不正确或不符合现实的。很多时候,事实并非那么糟糕,只是因为我们反应过度,把它夸大了而已。
因此,当我们遇到负面想法时,可以以一个侦探的姿势问自己:“我的这种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2)其他可能性
指的是当发生一件事时,通常不会只有一个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刻意训练自己寻找其他的原因来看待这件事,特别是那些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原因,这能让我们习得乐观思维。
反之,那些最永久、最普遍、最人格化的原因,我们则要尽量弱化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是悲观思维的温床。
3)暗示
指的是即使我们所产生的某种悲观想法是对的,但仍要自己这并没有大不了,不能表示什么,也不会产生多坏的影响(非灾难法)。
常用句式有:“即使我的想法是对的,但它的暗示是什么呢?”、“我的消极想法会有多坏的影响呢?”
4)用处
当我们要去做一件事时,不要问自己“这个想法对不对?”,而是询问自己,“这个想法对我的现状有用吗?能改善局面吗?”
如果不能,我们就转移注意力,做别的事情,如果能,那我们则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变”上面,并为之行动。
「激发」,则是我们在经历自我反驳之后,所采取的后续行动。
举个我上半年的栗子,我当时是这么实践的,给大家参考一下。
不好的事A:我写不出干货文章。
想法B:这太难了,我这么笨,要不我就不写了。
后果C:我很恐惧「写干货文章」,特别是看到别人写得那么好,我更是一点信心都没有,准备放弃。
反驳D:虽然难,但真的笨吗?这似乎没有客观证据证明我笨(证据),即使是真的,那又能代表什么呢(暗示)?我对它一点信心都没有,或许只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写作的窍门,或者缺乏练习(其他可能性)。况且,我现在一直想也没用,这些负面的想法对我的现状一点帮助都没有,完全不能改善局面(用处)!
激发E:虽然我仍旧没信心,心情也不太好,但我不打算继续再想它了,一点帮助都没有,还是决定先做点什么,比如拆解学习别人的优秀文章,自己提高写作练习频率。
04
从前的我,是一个极度悲观厌世的人,可如今,通过以上方法的刻意练习,我变得越来越乐观。
这成功地证明了:即使过去曾长期遭受“习得性无助”的迫害,但通过学习,我们100%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其秘方就在于「乐观习得术ABCDE」。
如果你愿意坚持使用它,我敢保证你的“乐观者”梦一定成真。
不信,你试试?
亲爱的你啊,真的,别再练习「绝望」了……
#积极心理学#
#悲观#
#乐观#
作者介绍:
花椒很芒,92年女生,患抑郁症13年而后通过读书并实践,实现自愈。嘲弄自己是一颗很芒的花椒,虽不起眼但有自己的光芒。努力预演未来,相信并实践「用旧的自己不可能换新的未来」。
更多首发成长干货,欢迎来公众号【花椒很芒】寻宝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