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六月观影片单:Amt.74
“自然环境对我十分吸引。本片(《极乐森林》)的山和森林很关键,森林是个神秘地方,里面藏着美丽与残酷。你若同一天在同一棵树下呆几回,感觉也会很不一样。森林的声响也很奇特。我们从场景出发,然后我想放进这些人物。影片也是关于沟通的可能,而且牵涉两个家庭的沟通,因此阿明这个缅甸人放在这儿就很切题,他被塑造为跟两个女人在林中游移的某种物体或精灵。”——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
01:《我的神秘之花》——鞋子太紧,阴道太松。PS:阿莫多瓦的“肥皂剧”永远都是不过时的西班牙万花筒。
——————————————————————
02:《猛犸象》——真是太过残酷的图景!全片在情节架构上类似于《鱿鱼和鲸》、《一一》等家庭群像剧,但内质情感上比较松散随意,力度上也稍嫌用力过猛。PS:所幸那头猛犸象的隐喻很精彩,点到辄止,却又意蕴深远;奶奶带孙子去垃圾场的段落看似说教实而沉重;而西方人对“轮回转世”的说辞则倚借着一些孩子的死去得以完成,很赞。
——————————————————————
03:《柏林电幻物语》——似乎过为中规中矩些,念想中该有《猜火车》那般的肆意和《天鹅绒金矿》那般的妄为,可惜都没有。PS:多种毒品催发的迷幻状态亦显得过于气弱,或许大多数英国电影骨子里都是这种肯·洛奇式的中正品质吧。
——————————————————————
04:《男人香》——本片在架构上很像澳洲的一部电影《极乐人生》,同样是叙事与访谈的穿插,唯独把异性恋置换成了同性恋,略有虚张,却也真诚。
——————————————————————
05:《孔子》——得益于孔子的气场,本片终归比念想的要好些,“子见南子”以及“丧家之犬”的段落令人慨叹。PS:然影片整体架构太过战战兢兢,部分桥段过分缀余,或而是害怕历史剧的不正之灾。
——————————————————————
06:《涨潮海岸》——这才是真正的爱丽丝奇境,波顿版的简直狗屎。我想用“黑色潜水艇”来指涉影片中的一系列极具象征意味的奇遇。PS:剖尸段落让我对《基纳瑞》不再执心期待了,太过灼烈的视觉震撼注定会令我痉挛。
——————————————————————
07:《猎人》——同样是《流浪艺人》般的史诗气质,藉由宴会与舞蹈来贯穿全片,亦藉由诗意的行船段落来舒缓节奏。PS:一群人看露天电影的那个长镜头很赞,匀速掠过站立的人群,又而缓推至白色的幕布,瞬时完成摄像机的调白(好神奇),继而又慢拉至幕布下的树林。
——————————————————————
08:《传送》——类似于帕索里尼《幽会百科》那样的街头采访,快镜头与慢镜头的穿插,看不出是安哲的作品,唯后半段才有典型的远景和长镜出现。
——————————————————————
09:《重建》——安哲式的犯罪剧原来是这样的,还略略带点奇妙的悬疑,跟安东尼奥尼的早期作品比较类似。而开片父亲流浪归乡的桥段一度令我以为是《塞瑟岛之旅》的雏形。总体上同样看不出明显的安哲式标签,但隐约可见一位大师对于长镜的迷恋。
——————————————————————
10:《1936年的岁月》——安哲刻意消去了艺术家的话语权,唯以镜头悄无声息地呈现史实;及至临近结尾处那一组漆黑的360度长镜,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仿佛直面着一片暗黑的阴霾。PS:恐怕唯有安哲的诗性镜头与刻板的政治渎罪相调配,才能予我看下去的耐心和勇气。
——————————————————————
11:《安哲的电影世界》——安哲说,当你出现创作危机的时候,要想想你为什么拍电影?然后,安哲沉默。PS:一部访谈式纪录片,让我禁不住想起大岛渚探访黑泽明的场景。可惜给了安哲太多大特,这根本不是安哲所喜欢的景别。
——————————————————————
12:《亚历山大大帝》——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把下集看完,如此疲累,就像面对广场上那一尊染血的雕塑的头颅,理想主义者的坟茔在恸哭不已。
——————————————————————
13:《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Ⅱ》——很温暖的“集体努力+个人奋斗”模式,只可惜开片那么好的幻想氛围没能维系到最后,简言之即“精致有余,锐气不足”,不若小津的家庭伦理剧那般纯粹,亦缺乏成濑巳喜男那样的深刻,属唯中庸之作的上乘品。
——————————————————————
14:《欲望的隐晦目的》——以“嘴唇的缝合”及“纱帘的缝合”来借指“女性下体的缝合”,这真是很超现实的笔法;而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栅栏”隐喻亦彰显出布努艾尔独特的编剧功力。Taps:爆袭,栅栏,缝合。
——————————————————————
15:《脸》——等了一年零一个多月后,终于得见莎乐美七层纱布背后的“脸”,那些隐晦而炙热的情愫,一寸寸烘烤着我的灵魂。在我念想中,蔡明亮的装置艺术绝然是国内最牛X的,怪不得法国人称他为“男版的阿涅斯·瓦尔达”。PS:这是无字幕情况下的第一遍观摩。
——————————————————————
16:《控方证人》——影院友情提示:为保证您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获得更大的观影乐趣,请您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控方证人》这部电影的结局。
——————————————————————
17:《影迷》——初时并未进入观影状态,却至终藉由“剧中剧”式的幽蓝色影像如愿得见了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忧伤。电影人,真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呐,即便你拿起摄像机如此逼近地自我审视,都终将无力看清艺术的真相。
——————————————————————
18:《叶问Ⅱ》——或而义其为“宗师传奇”略有矫枉过正之嫌,而通片所透现出来的所谓“民族主义情结”亦显得虚饰有余而用力过猛,不如《叶问Ⅰ》来得自然可信。PS:所幸气场上较前作酣畅,一气呵成,前后脱节的弊病亦不若前作明显;而片尾处少年李小龙的出场亦是有趣的点睛。
——————————————————————
19:《小情人》——真的从阿捷身上看到了太多自己童年的影子,或许这样的感触真的很私密,又或许,这是每个人心里的甜涩回忆。PS:叙事手法细腻好玩,清新自然而不造作,渲染出一种值得反复玩味的童真童趣,虽有些许不足却诚意至佳。
——————————————————————
20:《神的孩子都在跳舞》——编剧、演员、摄影、剪辑、配乐都很赞,尽可能地遵循了村上小说原著的气格;在我以为,抓住村上作品的精神内核是极难的,能拍成这样已然很不错,这亦令我更加期待陈英雄版的《挪威的森林》。PS:公车上Kengo与那位老太太的对话令我想及李安曾经感叹过的“无国籍”的漂泊。
——————————————————————
21:《王尔德》——单凭一个人的力量,终无法抵御一个时代;于艺术家而言,超越传统底线的罪孽看似轻佻,实而却深重得令人悲伤。现世终究不像王尔德所述的有趣的吊诡,陷在童话故事与柏拉图之恋的泥潭里太久,早已掂不清梦想的重量。PS:亲爱的王尔德,为了忠于你自己,你究竟卯足了多大的勇气?“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
——————————————————————
22:《夏天协奏曲》——又一部产自台湾的偶像剧式电影,一如既往的套版模式,看似出其不意的剧情,实而鸡肋得令人咋舌。
——————————————————————
23:《爱情神话》——无论费费抑或丁度,注定都会给这个时代贴上“荒淫”的标签,而唯一不同的是,丁度太爱女人的屁股,费费则如此精准地抓住了“男色”的契机。纵观费费镜头下的罗马古城,更像是一座暗黑的迷宫,混乱中亦有着规整的格局;而及至后来,我才终于明白,原来这个时代真的充满了小丑和马戏团的影子。
——————————————————————
24:《未来警察》——技术乏善可陈,故事套版严重,但我还是被逗笑了。PS:亲爱的晶爷,真想凭此片大麦吗?^_^
——————————————————————
25:《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哈内克出了名的克制与隐忍,一度令我觉得憋屈和发毛。历史断章与生活碎片的拼贴缝合,看似随性,却到底有着内质的窥度,想来“十字架”的隐喻才是哈内克真正的创作乳源。
——————————————————————
26:《瓶装火箭》——或许,这真的就是传说中“后朋克时代”的英式轻喜剧,略带些《宿醉》的影子和“囧囧三人行”的可爱模样,甚至《杯酒人生》的豁达。
——————————————————————
27:《野兽之夜》——无疑的,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同志电影,亦如我所笃信的,西里尔·科拉尔的才华着实令人唏嘘难耐。PS:男人的放浪形骸,女人的歇斯底里,都至终化为孤独而寂灭的焰火,而时过境迁之后,又究竟还看得见多少残酷的颜色?如此猝不及防地想念加曼和帕索。
——————————————————————
28:《梦男孩》——看似清新实而困囧的出色小片,由两个少年之间的同性情愫,牵引出父与子的不伦之恋和那些匿藏于树林中的猩红色的可怕秘密,若一道道黑色的暗流侵扰我们的神经。PS:中途变奏的妙处正在于使故事的走向更趋完美,亦使我相信再鄙俗的类型片都能寻见深僻的内里。
——————————————————————
29:《骗中骗》——包袱抖得很出彩,间离效果也不错,主角们的演技亦平分秋色,但我唯爱那蜻蜓点水的可爱配乐。
——————————————————————
30:《性爱禁区》——性爱,永远都只是艺术家们的虚张噱头,创意的滞后与缺失注定无力弥合想象力的伤口;纵观全片,看不到丝毫动人的亮色,唯拉里·克拉克那一场“少年AV处女秀”才些许让人有点快感。其中共涵括了七部性爱短片:巴尔干情爱世界,性爱同步,提升,小生爱老娘,自娱自乐,性爱门诊,死亡之谷。
——————————————————————
31:《舞厅》——毋庸置疑,这便是传说中欧洲歌舞电影史上的经典杰作;全片执意消除掉人物对话,甚而连默片式的字幕都不得见,唯以舞蹈与音乐的起承转合来展现时世的变迁,熔历史与艺术于一炉,一气呵成,起伏跌宕,不愧为“一个舞厅的史诗”。
——————————————————————
32:《综合症与一百年》——着实看不透彻Apichatpong的意图,据说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在研讨生存本身,听似圣洁的配乐昭示着一些或须臾或永久的谜,镜头所掠之处的黄袍僧侣、铜制雕塑、白墙、医疗器械,仿佛都藏匿着森林的神秘雾气;而影片中出现过的那两段相同对话,亦唯独置换了外设的空间背景,这一度令我想及伯格曼的《假面》,亦使我认知到本片的影像内旨已然提升至人性的高度。
——————————————————————
33:《对话》——这就是科波拉臆想中的孤独的高度,这种孤独甚而衍伸至怀疑宗教和上帝的禁区,及至怀疑自身的存在。据闻科波拉拍摄此片是受益于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就此归结为“生活本质的虚无”亦未尝不可。PS:同为“窃听”,《对话》所触及的思想高度与广度显而要高于《别人的生活》。
——————————————————————
34:《伤疤》——基老借此片探讨了工业时代与传统窠臼的对峙,于看似七平八稳的叙事中切入一刀刀伤口,比之于《影迷》略显晦涩枯燥,其实却更见功力。
——————————————————————
35:《东风雨》——抛却“谍战片”的虚名不言,柳云龙的诚心我们都能得见,劳模范冰冰亦终于不再沦为花瓶;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终显得“雷声大,雨点小”,且而那个拗眼的“车裂”造型亦着实显得太过虚张。
——————————————————————
36:《岁月神偷》——六十年代旧香港的原景重现确实很怀旧很市井,但通片没有预想中那么出彩;哥哥罗进一那条线终显得太过单薄无味,所幸剧本的走向很有深度,不至陷入俗套的韩式泡沫。“金鱼”及“鱼缸”的隐喻无疑是一大亮点,小正太钟绍图的表现亦着实抢眼得狠。PS:重在真诚,便已赢了大半。
——————————————————————
37:《卡维》——通过小男孩卡维的视角,曝光了私人造砖厂对工人的非法奴役。本片的构图、调色及用光都很出彩,着力展现了暖色调背后的阴冷与残酷。
——————————————————————
38:《魔术师之梦》——只要肯努力,梦想终会实现,无论是当一个小丑,一名小说家,或者一位魔术师。PS:太爱这样的格调,亦使我相信,梦想终究不会只是半调子的游戏。
——————————————————————
39:《新房客》——通过房客们的依次介入来缔造混乱发生的始末,颇具喜感,兀自想及早前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探戈》,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40:《过速绯闻》——人说韩国的情感类轻喜剧就像是一坛“韩式泡菜”,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口感,或许真是这样吧,看《过速绯闻》的过程,我感到很惬意,即便剧情的主体架设有种“挖空心思博君一笑”的疲乏。
——————————————————————
41:《纽约,我爱你》——比之于《巴黎,我爱你》,本片的融汇度更为令人着迷,每两个段落之间都被漂亮地予以缝合,互有交错,看不出冒昧的分裂感;且而纯粹以爱情小品为主线架起全片,极具文艺范儿,又不乏浪漫的时代气息。PS:结婚63周年的年迈夫妻边走边唠嗑的那段最有爱。
——————————————————————
42:《旅程》——大男孩马丁“尽兴而至尽兴而返”的寻父之旅,两小时的片长便神奇地涵括了整个南美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真叫人佩服费尔南多的导演功力;一如当初得遇库斯图里卡一样,我如此相见恨晚地膜拜了这位诞生于阿根廷的传奇大师。PS:原来,“长翅膀的蛇”就是指的中国的“龙”,费尔南多,你的才华和野心真叫人恐惧得无言以对!
——————————————————————
43:《好雨时节》——纵使“XX,我爱你”之风刮得再猛烈,电影本身的气格则务必不能“被命题”。时过境迁,这还是那个溺身于爱情风景中的许秦豪吗?一场过分矫饰的异国恋,不知为何,淡漠了许多滋味。PS:结尾被设计得太过刻意,几经波折之后,真相“被大白”,反而失却了一些内韧的底气。
——————————————————————
44:《我不卖身,我卖子宫》——以颇具喜感的方式处理所谓的指涉“社会阴暗面”的题材,再加以“牙缝里的阳光”这番和谐题旨,确而予人以奋发图强的强大力量,尽管这份力量曾经卑微到渣滓里。
——————————————————————
45:《雨月物语》——无论沟口的“物语”系列,抑或小林正树的《怪谈》,都已然成为世界影史上的一抹神秘异色;而中国电影的可悲之处正在于,不仅蒲松龄的“聊斋”被后人糟蹋,更无人去问津那些更为古久的志怪志人小说甚或唐传奇。
——————————————————————
46:《颠覆性学校》——性交究竟是不是技能游戏?三男一女的四角关系,彼此靠近,远离,彼此痴狂,沉默,真是像极了“跟着心走”的过场游戏。
——————————————————————
47:《杀人犯》——为什么不能像《危险小天使》那样直接去利用小孩子的邪恶呢?非要设置一个天山童姥式的老小孩来鼓捣一切,这也太犀利了;或许,还缔结着一些人格分裂的幻想,可惜处理得太差。然后,郭富城还是一如是初地用力过猛,唯希望他日后能学会举重若轻,这番功力不是在手臂上写一个“出去报仇”就能达到的。
——————————————————————
48:《动词变位》——这是一个必须靠“卖围脖”才能得以维生的时代,以及永远都无法熬过去的梦想阵痛期;1989年,太多海子的背影和诗句,把那些理应美好的青春涂抹得像一场暗黑的幻景。PS:影片画质粗砺,内旨深刻,卖围脖那场戏的俄罗斯配乐很赞!
——————————————————————
49:《于是我将奔向世界尽头》——这是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漂亮旋律,细节处的想象力皆而带着一种可爱的魔法,且每一个桥段都能从琐碎中得见真知,并经由孩子的视听传递出善恶分明的童话气格。
——————————————————————
50:《杜拉拉升职记》[电视剧版]——本该拍得比电影版更好的,却还是糊掉了;总归后半部的气场明显很虚弱,而前半部中林宥嘉的《说谎》总是出现得太不合时宜。PS:所幸的是,王珞丹的演技不负众望。
——————————————————————
51:《果酱》——很杂糅的短片集,关涉宗教、风俗、性爱、死亡以及未来的异想,但不若我臆想中那般有着统一的“果酱”意象。PS:不过泡泡袜那一段还蛮好玩的,妻夫木聪和红绿蓝的三色故事;另外,岩井的ARITA的那段也很赞,挚爱那种童年的小魔幻色彩。
——————————————————————
52:《圣女贞德受难记》——德莱叶版本的贞德是能够流眼泪的,或许,这才是凡世中不可玷污的白莲,这才是具备灵魂的圣洁之躯。全片若一曲浩瀚的颂歌,时而纷繁激烈,时而轻吟浅唱,予人以心灵的荡涤。
——————————————————————
53:《爱的激流》——一场关及爱与救赎的中产阶级情事,动物群体介入生活的奇妙构想很出彩;而“爱之激流”的题旨亦多次经由女主角之口说出。PS:原来,卡萨维茨的格调这般粗砺而优雅,七八十年代的纽约和洛杉矶,有一种蒙着层灰雾的迷茫感。
——————————————————————
54:《一个人和他的猪》——何谓人畜恋?这就是了。即便影片的画面质量不堪入目,却还是深深地雷倒了我,男人和猪交配的画面唯在《人体雕像》中似曾见过。或许,这就是所谓“本能至上”的莫大孤独,从而亦把“人”归属至最原始的动物的一种,很深刻,也很恶心。
——————————————————————
55:《∏》——天才与疯子的区别,只在于游戏方式的不同;而唯一同质的是,他们都是所谓正常人眼里的异类。PS:是为达伦经典成名作,风格犀利而诡秘,关涉一位数学家的睿智的恐惧,以及直视太阳的魄力;马科斯食药桥段的精彩剪辑而后亦被延续至《梦之安魂曲》。
——————————————————————
56:《我的名字叫可汗》——全片沉重大气,深邃凛冽,若一曲宏大的命运交响,虽有部分煽情,但确是911事件后催人泪下的残酷变奏;而身患“亚斯伯格综合症”的可汗则是融溺其中的一束光,微弱却照亮着暗黑的夜幕。我仿佛又一次听到他说,总统先生,我的名字叫Khan,我不是恐怖分子。
——————————————————————
57:《如梦》——别以为拿“梦”开涮就能胡搞乱搞!这样的梦境,真是像极了被抽去丝线的白纱窗帘;两个人的呓语,令人烦躁的碎碎念,看得我心里直发毛。或许,这就是“闷骚伪文艺”的格调吧?!一切感念都只有半斤八两的韵调。PS:遗憾,我真正感兴趣的只有那个广场地面上漂亮的“黄金螺旋”图案。
——————————————————————
58:《木兰花》——技法纯熟的多线叙事,张力十足的典型群戏,着力挖掘人物内心的起伏暗流,并推及剧情节奏时而紧密时而舒缓的波峰涌动;而片尾处那场犀利而魔幻的“青蛙雨”则极讽刺地融汇了一切顾念。PS:或许你会很讨厌这样无规避的全知视角,但倘若能借一部电影去拥揽几段人生,却又何乐而不为呢?
——————————————————————
59:《Clandestinos》——中译名“暗战”,但显而与杜佬的经典力作不相为谋;本片巧借“越狱”之名顺道援引出纷乱的社会现状,乃至争取民族自由的青春理想,讽刺之余,亦兼具无伤大雅的男色挑逗。或而,真如包子弟所言,正太当道,便可不朽。PS:红黄条纹的西班牙国旗被轰倒的那一瞬,有种细小的魔幻感;另外,影片最后一幕布置的玩笑也很NB。
——————————————————————
60:《极乐森林》——从“脱衣”和“采浆果”这两个细节而言,真有点返璞归真的“伊甸园”之意,“蚂蚁”和“虱子”的介入则援引出生存的孤独,阿彼察邦择选泰柬边境的丛林摄制此片,想来也是为了应景这份边缘的孤独;而由可怕的皮肤瘙痒症推及人之原始兽性的萌发,架构上着实很像《热带疾病》,唯独把舔舐置换成了抚慰,把诅咒置换成了祝福。另,香烟、塑制饭盒等外来文明的硬性介入则一度昭示出信仰的局促与窘迫;而片尾处2:1的失衡场景则令我寂寞地想及凯瑟琳·布雷亚的《姐妹情色》。PS:开场四十分钟后,阿彼察邦才姗姗来迟地奉送出《极乐森林》的电影片名及演职人员名单,而配乐也只有这可怜的一小段;然而,仅一句“你怕鬼吗?这里有很多日本士兵的鬼魂。”便一下子拔高了内旨。多么吊诡而神奇的编排功力!
——————————————————————
61:《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希腊神话被无条件崇尚的后果,就是会诞生出许多半神半人的小孩,而那些所谓的坏蛋如美杜莎、九头蛇或者冥王哈迪斯之流也都是半人半鬼的邪恶衍生品;所以,我只想说,这个时代有点妖。
——————————————————————
62:《夏威夷少年》——一个寻找“月虹”的正太男孩和一群色老头萌老太的小岛生活,一半幸福,一半悲伤。片中充斥着很多细小而可爱的悖论,比如把搅坏的胶片叫做海带,把绷带上的便便画成甜筒冰淇淋,把一种水果叫做苹果梨,还有味道像绿茶的玛玛齐草药。这就是天真好玩的夏威夷,老头子喜欢窥看商店里的塑制女模,老太太喜欢给年轻小伙子天天做饭吃,还穿起蓬松的碎花洋裙在餐桌边嗔怪,就连写着“Dead end”的高压线也充满着暖风的热带风情。PS:切洋葱、扫地、写字、翻书、剪头发等小声音组成的交响,像极了热内《黑店狂想曲》中的那段“嘎吱”游戏;还有椰子树上的鸟窝,竖着放的电视机,“你拉链开了”的俏皮玩笑和海岸边舞动的连衣裙;而白发老头T恤上的“同性爱”三个字则被完满地解释成了“爱不分国界”,真好;再后来说起梦想这件事,那老头又附和道,我成天想着佩内洛普;及至后来,又梦见了玛丽·莲梦露。
——————————————————————
63:《新娘来了》——是为库斯图里卡的长片处女作,魔幻现实的奇妙品味初现端倪。观影过程中,我的耳边一直萦绕着《卡门》的另类变奏,与荒淫禁忌的乡村虐恋契合如初;而那条被囚禁于瓶子里的“小鱼”和那一叶“玩具风车”,则定将沦为一种偏狭文明的安魂小调。PS:诗人说,“每一首好诗都诞生于恐怖之中。”
——————————————————————
64:《权势下的女人》——卡萨维茨借这样一个或沉默或癫狂的故事,精彩地探析了中产阶级家庭的权势暴力和情感危机,测量了被极度操控下的人心的距离。而卡萨维茨似乎意图着敲定一个事实:在残酷现实的压迫下,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疯子。PS:女人梅布尔的歇斯底里一度令我想及《早晨37°2》中的贝蒂和《红色沙漠》中的朱丽娅娜。
——————————————————————
65:《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Ⅰ》——和某些人一样,我也是先看的Ⅱ后看的Ⅰ,总体上格调很一致,也很温暖,虽而“夕阳”意象只在每一部的片末出现,却又处处透着“夕阳”的暖意;遗憾的是,这样美好的家庭伦理剧却不足以勾起我真正的观影乐趣,很多桥段与我的构想太不对焦,导演的着力点并不是我所喜欢的。PS:片首处的“电视机”桥段令我想及小津的《早安》,一群人看电视的场景很短暂却很美好。
——————————————————————
66:《中国姑娘》——华裔女导演郭小橹的“反和谐”作品,风格凛冽简约,结构明朗,与少女小梅的个性相得益彰;而论及主题,则关及强暴、嫖宿、抢劫、叛逃等一连串青少年禁令,因而,被定为“18禁”的缘由恐怕也不言而喻了。PS:She,a Chinese的中译,却与戈达尔作品同名,这算不算是一种炒作呢?或许真不算。
——————————————————————
67:《希林公主》——这是一部把镜头脱离开荧幕转而折向观众本身的实验长片,大抵可归结为“阿巴斯的情绪特写下的电影听力课”。而就像阿巴斯所笃信的,那些或欢乐或悲伤的温润眼神,又何尝不是一座座细小的电影院呢?PS:阿巴斯说,一些悲伤的镜头可以通过很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
——————————————————————
68:《暴风前夜》——介于暗黑和温暖之间的棒子国爱情杂烩,有大俗之别,亦有大雅之处。PS:之前极爱赵昌镐的《彼得潘公式》,此番得见新作,虽不似设想中那般欣喜,但尤可见独立导演的锐气。
——————————————————————
69:《影子》——无论聚会爆棚的小酒馆,抑或纽约街头的裸体雕塑,皆而强硬地标示着一个时代的实体印记;而片中那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则兀自令我想及夏布洛尔《表兄弟》中的迷惘与困境。或许,世人对凯鲁亚克的“垮掉”之说,果然适用于不同的年代每不同的国籍。PS:作为美国地下独立电影的鼻祖级导演,卡萨颇具新潮意识的《影子》曾名噪一时。
——————————————————————
70:《爱情短片》——同样关及“偷窥”,有人以此泄欲,有人为此惶恐,却唯独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版本透着一股渗入骨髓的忧伤。我以为,唯有基耶斯洛夫斯基影像中的“红”才真正地反转了色彩本身的基调,契如一个细小而忧伤的悖论。PS:前半段是为“偷窥者”的第一人称叙述,临近结尾处却转为“被偷窥者”的第一视角,甚而异变为幻象式的“自窥”,这般“化无形为有形”的技巧,太赞。
——————————————————————
71:《杀人短片》——介于紧绷和舒缓之间的诡秘杀人故事,气调晦暗而凛冽,几次出现“孩子”的意象则略略释缓了残酷的恐惧,亦极好地提升了对凶手心理刻画的经典规格。其中,黑、红两色为主的氛围营造以及光晕、剪影等效果的互为穿插,确而见足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掌镜功力。更强悍的是,影片后半段同样是一出无形的变奏,由“一对一”的凶杀,演变为“多对一”的处死,而所用的凶器都是“绳子”。亲爱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我终于开始明白了你所说的“对波兰的无能为力”。PS:竭力缔造毫无瑕疵的完美,或许这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艺术追求。
——————————————————————
72:《人在囧途》——或许,这真的就是一部囧人当道的套钱烂片,创意匮乏,拼贴严重,而且主旋律太过头,但能笑笑也挺好的;唯希望不要又变成一部“被跟风”之作,但显然的,我的希望唯是妄想,这电影市场早就跟“套钱法则”杠上了,主旋律不死还想着对准现当代,那只能是痴人说梦;还是多拍点“撑死人不偿命”的古装得了。PS:徐峥与王宝强的双簧表演还不错,但看着看着总是冷不丁想起黄渤,可惜这几号演员的戏路终归是太窄了些。
——————————————————————
73:《洛基恐怖秀》——与设想中的还是大相径庭,没有所谓络绎不绝的亮点,没有所谓粗线条的恐怖,而是一场介于癫狂和古怪之间的易装歌舞秀,真正令人慨叹的该是它趋于边缘的独立姿态。PS:其中的畸形人、异装癖、肌肉男皆而摇摆于极正常的范畴之内;而变性星球的构想真的很雷人。
——————————————————————
74:《海洋天堂》——整体上恳切感人,是一部诚心之作,影像半明半暗的格调也很切题。一些小细节的介入很赞,比如小球和鸡蛋的映照、海滩上摇摆的玩偶、电视机上的毛绒玩具等;不过其中最让我高兴的还是马戏团的介入。片中李连杰一心一意找地方收留儿子大福的桥段,则像极了他对“壹基金”的虔心推销。PS:文章的演法很真实,或许略有些《马拉松》的影子,但总体上,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雨中模仿马戏团小丑的那段,很不错。
——————————————————————————————————————————
I will always see A smile cinema for kids.
Truly become a utopia. Truly become a circus. Build up their ivory tower.
——zhiyu,Lu
————————————————————————————————————
01:《我的神秘之花》——鞋子太紧,阴道太松。PS:阿莫多瓦的“肥皂剧”永远都是不过时的西班牙万花筒。
——————————————————————
02:《猛犸象》——真是太过残酷的图景!全片在情节架构上类似于《鱿鱼和鲸》、《一一》等家庭群像剧,但内质情感上比较松散随意,力度上也稍嫌用力过猛。PS:所幸那头猛犸象的隐喻很精彩,点到辄止,却又意蕴深远;奶奶带孙子去垃圾场的段落看似说教实而沉重;而西方人对“轮回转世”的说辞则倚借着一些孩子的死去得以完成,很赞。
——————————————————————
03:《柏林电幻物语》——似乎过为中规中矩些,念想中该有《猜火车》那般的肆意和《天鹅绒金矿》那般的妄为,可惜都没有。PS:多种毒品催发的迷幻状态亦显得过于气弱,或许大多数英国电影骨子里都是这种肯·洛奇式的中正品质吧。
——————————————————————
04:《男人香》——本片在架构上很像澳洲的一部电影《极乐人生》,同样是叙事与访谈的穿插,唯独把异性恋置换成了同性恋,略有虚张,却也真诚。
——————————————————————
05:《孔子》——得益于孔子的气场,本片终归比念想的要好些,“子见南子”以及“丧家之犬”的段落令人慨叹。PS:然影片整体架构太过战战兢兢,部分桥段过分缀余,或而是害怕历史剧的不正之灾。
——————————————————————
06:《涨潮海岸》——这才是真正的爱丽丝奇境,波顿版的简直狗屎。我想用“黑色潜水艇”来指涉影片中的一系列极具象征意味的奇遇。PS:剖尸段落让我对《基纳瑞》不再执心期待了,太过灼烈的视觉震撼注定会令我痉挛。
——————————————————————
07:《猎人》——同样是《流浪艺人》般的史诗气质,藉由宴会与舞蹈来贯穿全片,亦藉由诗意的行船段落来舒缓节奏。PS:一群人看露天电影的那个长镜头很赞,匀速掠过站立的人群,又而缓推至白色的幕布,瞬时完成摄像机的调白(好神奇),继而又慢拉至幕布下的树林。
——————————————————————
08:《传送》——类似于帕索里尼《幽会百科》那样的街头采访,快镜头与慢镜头的穿插,看不出是安哲的作品,唯后半段才有典型的远景和长镜出现。
——————————————————————
09:《重建》——安哲式的犯罪剧原来是这样的,还略略带点奇妙的悬疑,跟安东尼奥尼的早期作品比较类似。而开片父亲流浪归乡的桥段一度令我以为是《塞瑟岛之旅》的雏形。总体上同样看不出明显的安哲式标签,但隐约可见一位大师对于长镜的迷恋。
——————————————————————
10:《1936年的岁月》——安哲刻意消去了艺术家的话语权,唯以镜头悄无声息地呈现史实;及至临近结尾处那一组漆黑的360度长镜,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仿佛直面着一片暗黑的阴霾。PS:恐怕唯有安哲的诗性镜头与刻板的政治渎罪相调配,才能予我看下去的耐心和勇气。
——————————————————————
11:《安哲的电影世界》——安哲说,当你出现创作危机的时候,要想想你为什么拍电影?然后,安哲沉默。PS:一部访谈式纪录片,让我禁不住想起大岛渚探访黑泽明的场景。可惜给了安哲太多大特,这根本不是安哲所喜欢的景别。
——————————————————————
12:《亚历山大大帝》——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把下集看完,如此疲累,就像面对广场上那一尊染血的雕塑的头颅,理想主义者的坟茔在恸哭不已。
——————————————————————
13:《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Ⅱ》——很温暖的“集体努力+个人奋斗”模式,只可惜开片那么好的幻想氛围没能维系到最后,简言之即“精致有余,锐气不足”,不若小津的家庭伦理剧那般纯粹,亦缺乏成濑巳喜男那样的深刻,属唯中庸之作的上乘品。
——————————————————————
14:《欲望的隐晦目的》——以“嘴唇的缝合”及“纱帘的缝合”来借指“女性下体的缝合”,这真是很超现实的笔法;而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栅栏”隐喻亦彰显出布努艾尔独特的编剧功力。Taps:爆袭,栅栏,缝合。
——————————————————————
15:《脸》——等了一年零一个多月后,终于得见莎乐美七层纱布背后的“脸”,那些隐晦而炙热的情愫,一寸寸烘烤着我的灵魂。在我念想中,蔡明亮的装置艺术绝然是国内最牛X的,怪不得法国人称他为“男版的阿涅斯·瓦尔达”。PS:这是无字幕情况下的第一遍观摩。
——————————————————————
16:《控方证人》——影院友情提示:为保证您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获得更大的观影乐趣,请您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控方证人》这部电影的结局。
——————————————————————
17:《影迷》——初时并未进入观影状态,却至终藉由“剧中剧”式的幽蓝色影像如愿得见了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忧伤。电影人,真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呐,即便你拿起摄像机如此逼近地自我审视,都终将无力看清艺术的真相。
——————————————————————
18:《叶问Ⅱ》——或而义其为“宗师传奇”略有矫枉过正之嫌,而通片所透现出来的所谓“民族主义情结”亦显得虚饰有余而用力过猛,不如《叶问Ⅰ》来得自然可信。PS:所幸气场上较前作酣畅,一气呵成,前后脱节的弊病亦不若前作明显;而片尾处少年李小龙的出场亦是有趣的点睛。
——————————————————————
19:《小情人》——真的从阿捷身上看到了太多自己童年的影子,或许这样的感触真的很私密,又或许,这是每个人心里的甜涩回忆。PS:叙事手法细腻好玩,清新自然而不造作,渲染出一种值得反复玩味的童真童趣,虽有些许不足却诚意至佳。
——————————————————————
20:《神的孩子都在跳舞》——编剧、演员、摄影、剪辑、配乐都很赞,尽可能地遵循了村上小说原著的气格;在我以为,抓住村上作品的精神内核是极难的,能拍成这样已然很不错,这亦令我更加期待陈英雄版的《挪威的森林》。PS:公车上Kengo与那位老太太的对话令我想及李安曾经感叹过的“无国籍”的漂泊。
——————————————————————
21:《王尔德》——单凭一个人的力量,终无法抵御一个时代;于艺术家而言,超越传统底线的罪孽看似轻佻,实而却深重得令人悲伤。现世终究不像王尔德所述的有趣的吊诡,陷在童话故事与柏拉图之恋的泥潭里太久,早已掂不清梦想的重量。PS:亲爱的王尔德,为了忠于你自己,你究竟卯足了多大的勇气?“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
——————————————————————
22:《夏天协奏曲》——又一部产自台湾的偶像剧式电影,一如既往的套版模式,看似出其不意的剧情,实而鸡肋得令人咋舌。
——————————————————————
23:《爱情神话》——无论费费抑或丁度,注定都会给这个时代贴上“荒淫”的标签,而唯一不同的是,丁度太爱女人的屁股,费费则如此精准地抓住了“男色”的契机。纵观费费镜头下的罗马古城,更像是一座暗黑的迷宫,混乱中亦有着规整的格局;而及至后来,我才终于明白,原来这个时代真的充满了小丑和马戏团的影子。
——————————————————————
24:《未来警察》——技术乏善可陈,故事套版严重,但我还是被逗笑了。PS:亲爱的晶爷,真想凭此片大麦吗?^_^
——————————————————————
25:《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哈内克出了名的克制与隐忍,一度令我觉得憋屈和发毛。历史断章与生活碎片的拼贴缝合,看似随性,却到底有着内质的窥度,想来“十字架”的隐喻才是哈内克真正的创作乳源。
——————————————————————
26:《瓶装火箭》——或许,这真的就是传说中“后朋克时代”的英式轻喜剧,略带些《宿醉》的影子和“囧囧三人行”的可爱模样,甚至《杯酒人生》的豁达。
——————————————————————
27:《野兽之夜》——无疑的,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同志电影,亦如我所笃信的,西里尔·科拉尔的才华着实令人唏嘘难耐。PS:男人的放浪形骸,女人的歇斯底里,都至终化为孤独而寂灭的焰火,而时过境迁之后,又究竟还看得见多少残酷的颜色?如此猝不及防地想念加曼和帕索。
——————————————————————
28:《梦男孩》——看似清新实而困囧的出色小片,由两个少年之间的同性情愫,牵引出父与子的不伦之恋和那些匿藏于树林中的猩红色的可怕秘密,若一道道黑色的暗流侵扰我们的神经。PS:中途变奏的妙处正在于使故事的走向更趋完美,亦使我相信再鄙俗的类型片都能寻见深僻的内里。
——————————————————————
29:《骗中骗》——包袱抖得很出彩,间离效果也不错,主角们的演技亦平分秋色,但我唯爱那蜻蜓点水的可爱配乐。
——————————————————————
30:《性爱禁区》——性爱,永远都只是艺术家们的虚张噱头,创意的滞后与缺失注定无力弥合想象力的伤口;纵观全片,看不到丝毫动人的亮色,唯拉里·克拉克那一场“少年AV处女秀”才些许让人有点快感。其中共涵括了七部性爱短片:巴尔干情爱世界,性爱同步,提升,小生爱老娘,自娱自乐,性爱门诊,死亡之谷。
——————————————————————
31:《舞厅》——毋庸置疑,这便是传说中欧洲歌舞电影史上的经典杰作;全片执意消除掉人物对话,甚而连默片式的字幕都不得见,唯以舞蹈与音乐的起承转合来展现时世的变迁,熔历史与艺术于一炉,一气呵成,起伏跌宕,不愧为“一个舞厅的史诗”。
——————————————————————
32:《综合症与一百年》——着实看不透彻Apichatpong的意图,据说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在研讨生存本身,听似圣洁的配乐昭示着一些或须臾或永久的谜,镜头所掠之处的黄袍僧侣、铜制雕塑、白墙、医疗器械,仿佛都藏匿着森林的神秘雾气;而影片中出现过的那两段相同对话,亦唯独置换了外设的空间背景,这一度令我想及伯格曼的《假面》,亦使我认知到本片的影像内旨已然提升至人性的高度。
——————————————————————
33:《对话》——这就是科波拉臆想中的孤独的高度,这种孤独甚而衍伸至怀疑宗教和上帝的禁区,及至怀疑自身的存在。据闻科波拉拍摄此片是受益于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就此归结为“生活本质的虚无”亦未尝不可。PS:同为“窃听”,《对话》所触及的思想高度与广度显而要高于《别人的生活》。
——————————————————————
34:《伤疤》——基老借此片探讨了工业时代与传统窠臼的对峙,于看似七平八稳的叙事中切入一刀刀伤口,比之于《影迷》略显晦涩枯燥,其实却更见功力。
——————————————————————
35:《东风雨》——抛却“谍战片”的虚名不言,柳云龙的诚心我们都能得见,劳模范冰冰亦终于不再沦为花瓶;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终显得“雷声大,雨点小”,且而那个拗眼的“车裂”造型亦着实显得太过虚张。
——————————————————————
36:《岁月神偷》——六十年代旧香港的原景重现确实很怀旧很市井,但通片没有预想中那么出彩;哥哥罗进一那条线终显得太过单薄无味,所幸剧本的走向很有深度,不至陷入俗套的韩式泡沫。“金鱼”及“鱼缸”的隐喻无疑是一大亮点,小正太钟绍图的表现亦着实抢眼得狠。PS:重在真诚,便已赢了大半。
——————————————————————
37:《卡维》——通过小男孩卡维的视角,曝光了私人造砖厂对工人的非法奴役。本片的构图、调色及用光都很出彩,着力展现了暖色调背后的阴冷与残酷。
——————————————————————
38:《魔术师之梦》——只要肯努力,梦想终会实现,无论是当一个小丑,一名小说家,或者一位魔术师。PS:太爱这样的格调,亦使我相信,梦想终究不会只是半调子的游戏。
——————————————————————
39:《新房客》——通过房客们的依次介入来缔造混乱发生的始末,颇具喜感,兀自想及早前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探戈》,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40:《过速绯闻》——人说韩国的情感类轻喜剧就像是一坛“韩式泡菜”,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口感,或许真是这样吧,看《过速绯闻》的过程,我感到很惬意,即便剧情的主体架设有种“挖空心思博君一笑”的疲乏。
——————————————————————
41:《纽约,我爱你》——比之于《巴黎,我爱你》,本片的融汇度更为令人着迷,每两个段落之间都被漂亮地予以缝合,互有交错,看不出冒昧的分裂感;且而纯粹以爱情小品为主线架起全片,极具文艺范儿,又不乏浪漫的时代气息。PS:结婚63周年的年迈夫妻边走边唠嗑的那段最有爱。
——————————————————————
42:《旅程》——大男孩马丁“尽兴而至尽兴而返”的寻父之旅,两小时的片长便神奇地涵括了整个南美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真叫人佩服费尔南多的导演功力;一如当初得遇库斯图里卡一样,我如此相见恨晚地膜拜了这位诞生于阿根廷的传奇大师。PS:原来,“长翅膀的蛇”就是指的中国的“龙”,费尔南多,你的才华和野心真叫人恐惧得无言以对!
——————————————————————
43:《好雨时节》——纵使“XX,我爱你”之风刮得再猛烈,电影本身的气格则务必不能“被命题”。时过境迁,这还是那个溺身于爱情风景中的许秦豪吗?一场过分矫饰的异国恋,不知为何,淡漠了许多滋味。PS:结尾被设计得太过刻意,几经波折之后,真相“被大白”,反而失却了一些内韧的底气。
——————————————————————
44:《我不卖身,我卖子宫》——以颇具喜感的方式处理所谓的指涉“社会阴暗面”的题材,再加以“牙缝里的阳光”这番和谐题旨,确而予人以奋发图强的强大力量,尽管这份力量曾经卑微到渣滓里。
——————————————————————
45:《雨月物语》——无论沟口的“物语”系列,抑或小林正树的《怪谈》,都已然成为世界影史上的一抹神秘异色;而中国电影的可悲之处正在于,不仅蒲松龄的“聊斋”被后人糟蹋,更无人去问津那些更为古久的志怪志人小说甚或唐传奇。
——————————————————————
46:《颠覆性学校》——性交究竟是不是技能游戏?三男一女的四角关系,彼此靠近,远离,彼此痴狂,沉默,真是像极了“跟着心走”的过场游戏。
——————————————————————
47:《杀人犯》——为什么不能像《危险小天使》那样直接去利用小孩子的邪恶呢?非要设置一个天山童姥式的老小孩来鼓捣一切,这也太犀利了;或许,还缔结着一些人格分裂的幻想,可惜处理得太差。然后,郭富城还是一如是初地用力过猛,唯希望他日后能学会举重若轻,这番功力不是在手臂上写一个“出去报仇”就能达到的。
——————————————————————
48:《动词变位》——这是一个必须靠“卖围脖”才能得以维生的时代,以及永远都无法熬过去的梦想阵痛期;1989年,太多海子的背影和诗句,把那些理应美好的青春涂抹得像一场暗黑的幻景。PS:影片画质粗砺,内旨深刻,卖围脖那场戏的俄罗斯配乐很赞!
——————————————————————
49:《于是我将奔向世界尽头》——这是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漂亮旋律,细节处的想象力皆而带着一种可爱的魔法,且每一个桥段都能从琐碎中得见真知,并经由孩子的视听传递出善恶分明的童话气格。
——————————————————————
50:《杜拉拉升职记》[电视剧版]——本该拍得比电影版更好的,却还是糊掉了;总归后半部的气场明显很虚弱,而前半部中林宥嘉的《说谎》总是出现得太不合时宜。PS:所幸的是,王珞丹的演技不负众望。
——————————————————————
51:《果酱》——很杂糅的短片集,关涉宗教、风俗、性爱、死亡以及未来的异想,但不若我臆想中那般有着统一的“果酱”意象。PS:不过泡泡袜那一段还蛮好玩的,妻夫木聪和红绿蓝的三色故事;另外,岩井的ARITA的那段也很赞,挚爱那种童年的小魔幻色彩。
——————————————————————
52:《圣女贞德受难记》——德莱叶版本的贞德是能够流眼泪的,或许,这才是凡世中不可玷污的白莲,这才是具备灵魂的圣洁之躯。全片若一曲浩瀚的颂歌,时而纷繁激烈,时而轻吟浅唱,予人以心灵的荡涤。
——————————————————————
53:《爱的激流》——一场关及爱与救赎的中产阶级情事,动物群体介入生活的奇妙构想很出彩;而“爱之激流”的题旨亦多次经由女主角之口说出。PS:原来,卡萨维茨的格调这般粗砺而优雅,七八十年代的纽约和洛杉矶,有一种蒙着层灰雾的迷茫感。
——————————————————————
54:《一个人和他的猪》——何谓人畜恋?这就是了。即便影片的画面质量不堪入目,却还是深深地雷倒了我,男人和猪交配的画面唯在《人体雕像》中似曾见过。或许,这就是所谓“本能至上”的莫大孤独,从而亦把“人”归属至最原始的动物的一种,很深刻,也很恶心。
——————————————————————
55:《∏》——天才与疯子的区别,只在于游戏方式的不同;而唯一同质的是,他们都是所谓正常人眼里的异类。PS:是为达伦经典成名作,风格犀利而诡秘,关涉一位数学家的睿智的恐惧,以及直视太阳的魄力;马科斯食药桥段的精彩剪辑而后亦被延续至《梦之安魂曲》。
——————————————————————
56:《我的名字叫可汗》——全片沉重大气,深邃凛冽,若一曲宏大的命运交响,虽有部分煽情,但确是911事件后催人泪下的残酷变奏;而身患“亚斯伯格综合症”的可汗则是融溺其中的一束光,微弱却照亮着暗黑的夜幕。我仿佛又一次听到他说,总统先生,我的名字叫Khan,我不是恐怖分子。
——————————————————————
57:《如梦》——别以为拿“梦”开涮就能胡搞乱搞!这样的梦境,真是像极了被抽去丝线的白纱窗帘;两个人的呓语,令人烦躁的碎碎念,看得我心里直发毛。或许,这就是“闷骚伪文艺”的格调吧?!一切感念都只有半斤八两的韵调。PS:遗憾,我真正感兴趣的只有那个广场地面上漂亮的“黄金螺旋”图案。
——————————————————————
58:《木兰花》——技法纯熟的多线叙事,张力十足的典型群戏,着力挖掘人物内心的起伏暗流,并推及剧情节奏时而紧密时而舒缓的波峰涌动;而片尾处那场犀利而魔幻的“青蛙雨”则极讽刺地融汇了一切顾念。PS:或许你会很讨厌这样无规避的全知视角,但倘若能借一部电影去拥揽几段人生,却又何乐而不为呢?
——————————————————————
59:《Clandestinos》——中译名“暗战”,但显而与杜佬的经典力作不相为谋;本片巧借“越狱”之名顺道援引出纷乱的社会现状,乃至争取民族自由的青春理想,讽刺之余,亦兼具无伤大雅的男色挑逗。或而,真如包子弟所言,正太当道,便可不朽。PS:红黄条纹的西班牙国旗被轰倒的那一瞬,有种细小的魔幻感;另外,影片最后一幕布置的玩笑也很NB。
——————————————————————
60:《极乐森林》——从“脱衣”和“采浆果”这两个细节而言,真有点返璞归真的“伊甸园”之意,“蚂蚁”和“虱子”的介入则援引出生存的孤独,阿彼察邦择选泰柬边境的丛林摄制此片,想来也是为了应景这份边缘的孤独;而由可怕的皮肤瘙痒症推及人之原始兽性的萌发,架构上着实很像《热带疾病》,唯独把舔舐置换成了抚慰,把诅咒置换成了祝福。另,香烟、塑制饭盒等外来文明的硬性介入则一度昭示出信仰的局促与窘迫;而片尾处2:1的失衡场景则令我寂寞地想及凯瑟琳·布雷亚的《姐妹情色》。PS:开场四十分钟后,阿彼察邦才姗姗来迟地奉送出《极乐森林》的电影片名及演职人员名单,而配乐也只有这可怜的一小段;然而,仅一句“你怕鬼吗?这里有很多日本士兵的鬼魂。”便一下子拔高了内旨。多么吊诡而神奇的编排功力!
——————————————————————
61:《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希腊神话被无条件崇尚的后果,就是会诞生出许多半神半人的小孩,而那些所谓的坏蛋如美杜莎、九头蛇或者冥王哈迪斯之流也都是半人半鬼的邪恶衍生品;所以,我只想说,这个时代有点妖。
——————————————————————
62:《夏威夷少年》——一个寻找“月虹”的正太男孩和一群色老头萌老太的小岛生活,一半幸福,一半悲伤。片中充斥着很多细小而可爱的悖论,比如把搅坏的胶片叫做海带,把绷带上的便便画成甜筒冰淇淋,把一种水果叫做苹果梨,还有味道像绿茶的玛玛齐草药。这就是天真好玩的夏威夷,老头子喜欢窥看商店里的塑制女模,老太太喜欢给年轻小伙子天天做饭吃,还穿起蓬松的碎花洋裙在餐桌边嗔怪,就连写着“Dead end”的高压线也充满着暖风的热带风情。PS:切洋葱、扫地、写字、翻书、剪头发等小声音组成的交响,像极了热内《黑店狂想曲》中的那段“嘎吱”游戏;还有椰子树上的鸟窝,竖着放的电视机,“你拉链开了”的俏皮玩笑和海岸边舞动的连衣裙;而白发老头T恤上的“同性爱”三个字则被完满地解释成了“爱不分国界”,真好;再后来说起梦想这件事,那老头又附和道,我成天想着佩内洛普;及至后来,又梦见了玛丽·莲梦露。
——————————————————————
63:《新娘来了》——是为库斯图里卡的长片处女作,魔幻现实的奇妙品味初现端倪。观影过程中,我的耳边一直萦绕着《卡门》的另类变奏,与荒淫禁忌的乡村虐恋契合如初;而那条被囚禁于瓶子里的“小鱼”和那一叶“玩具风车”,则定将沦为一种偏狭文明的安魂小调。PS:诗人说,“每一首好诗都诞生于恐怖之中。”
——————————————————————
64:《权势下的女人》——卡萨维茨借这样一个或沉默或癫狂的故事,精彩地探析了中产阶级家庭的权势暴力和情感危机,测量了被极度操控下的人心的距离。而卡萨维茨似乎意图着敲定一个事实:在残酷现实的压迫下,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疯子。PS:女人梅布尔的歇斯底里一度令我想及《早晨37°2》中的贝蒂和《红色沙漠》中的朱丽娅娜。
——————————————————————
65:《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Ⅰ》——和某些人一样,我也是先看的Ⅱ后看的Ⅰ,总体上格调很一致,也很温暖,虽而“夕阳”意象只在每一部的片末出现,却又处处透着“夕阳”的暖意;遗憾的是,这样美好的家庭伦理剧却不足以勾起我真正的观影乐趣,很多桥段与我的构想太不对焦,导演的着力点并不是我所喜欢的。PS:片首处的“电视机”桥段令我想及小津的《早安》,一群人看电视的场景很短暂却很美好。
——————————————————————
66:《中国姑娘》——华裔女导演郭小橹的“反和谐”作品,风格凛冽简约,结构明朗,与少女小梅的个性相得益彰;而论及主题,则关及强暴、嫖宿、抢劫、叛逃等一连串青少年禁令,因而,被定为“18禁”的缘由恐怕也不言而喻了。PS:She,a Chinese的中译,却与戈达尔作品同名,这算不算是一种炒作呢?或许真不算。
——————————————————————
67:《希林公主》——这是一部把镜头脱离开荧幕转而折向观众本身的实验长片,大抵可归结为“阿巴斯的情绪特写下的电影听力课”。而就像阿巴斯所笃信的,那些或欢乐或悲伤的温润眼神,又何尝不是一座座细小的电影院呢?PS:阿巴斯说,一些悲伤的镜头可以通过很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
——————————————————————
68:《暴风前夜》——介于暗黑和温暖之间的棒子国爱情杂烩,有大俗之别,亦有大雅之处。PS:之前极爱赵昌镐的《彼得潘公式》,此番得见新作,虽不似设想中那般欣喜,但尤可见独立导演的锐气。
——————————————————————
69:《影子》——无论聚会爆棚的小酒馆,抑或纽约街头的裸体雕塑,皆而强硬地标示着一个时代的实体印记;而片中那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则兀自令我想及夏布洛尔《表兄弟》中的迷惘与困境。或许,世人对凯鲁亚克的“垮掉”之说,果然适用于不同的年代每不同的国籍。PS:作为美国地下独立电影的鼻祖级导演,卡萨颇具新潮意识的《影子》曾名噪一时。
——————————————————————
70:《爱情短片》——同样关及“偷窥”,有人以此泄欲,有人为此惶恐,却唯独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版本透着一股渗入骨髓的忧伤。我以为,唯有基耶斯洛夫斯基影像中的“红”才真正地反转了色彩本身的基调,契如一个细小而忧伤的悖论。PS:前半段是为“偷窥者”的第一人称叙述,临近结尾处却转为“被偷窥者”的第一视角,甚而异变为幻象式的“自窥”,这般“化无形为有形”的技巧,太赞。
——————————————————————
71:《杀人短片》——介于紧绷和舒缓之间的诡秘杀人故事,气调晦暗而凛冽,几次出现“孩子”的意象则略略释缓了残酷的恐惧,亦极好地提升了对凶手心理刻画的经典规格。其中,黑、红两色为主的氛围营造以及光晕、剪影等效果的互为穿插,确而见足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掌镜功力。更强悍的是,影片后半段同样是一出无形的变奏,由“一对一”的凶杀,演变为“多对一”的处死,而所用的凶器都是“绳子”。亲爱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我终于开始明白了你所说的“对波兰的无能为力”。PS:竭力缔造毫无瑕疵的完美,或许这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艺术追求。
——————————————————————
72:《人在囧途》——或许,这真的就是一部囧人当道的套钱烂片,创意匮乏,拼贴严重,而且主旋律太过头,但能笑笑也挺好的;唯希望不要又变成一部“被跟风”之作,但显然的,我的希望唯是妄想,这电影市场早就跟“套钱法则”杠上了,主旋律不死还想着对准现当代,那只能是痴人说梦;还是多拍点“撑死人不偿命”的古装得了。PS:徐峥与王宝强的双簧表演还不错,但看着看着总是冷不丁想起黄渤,可惜这几号演员的戏路终归是太窄了些。
——————————————————————
73:《洛基恐怖秀》——与设想中的还是大相径庭,没有所谓络绎不绝的亮点,没有所谓粗线条的恐怖,而是一场介于癫狂和古怪之间的易装歌舞秀,真正令人慨叹的该是它趋于边缘的独立姿态。PS:其中的畸形人、异装癖、肌肉男皆而摇摆于极正常的范畴之内;而变性星球的构想真的很雷人。
——————————————————————
74:《海洋天堂》——整体上恳切感人,是一部诚心之作,影像半明半暗的格调也很切题。一些小细节的介入很赞,比如小球和鸡蛋的映照、海滩上摇摆的玩偶、电视机上的毛绒玩具等;不过其中最让我高兴的还是马戏团的介入。片中李连杰一心一意找地方收留儿子大福的桥段,则像极了他对“壹基金”的虔心推销。PS:文章的演法很真实,或许略有些《马拉松》的影子,但总体上,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雨中模仿马戏团小丑的那段,很不错。
——————————————————————————————————————————
I will always see A smile cinema for kids.
Truly become a utopia. Truly become a circus. Build up their ivory tower.
——zhiyu,Lu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