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妈自鸡才是真道理
最近看的关于鸡娃相关的文章比较多,不同的观点都在碰撞,家长们的派别也比较明显。不过昨天我又有新的体会——牛娃真的不是凭空来的,背后的牛妈才是那个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的以身作则的示范者、日耕不辍的坚持者以及强有力的推手。
首先在一个教育群里,一位妈妈展示了她的年度个人回顾,包括工作、学习、鸡娃的方方面面,内容可称得上是“博大精深”。接着,还是这位妈妈,又抛出了每一年记录的孩子成长手账,完全手写,孩子的饮食、身体发育、心理变化、性格喜好优点缺点等等通过表格记录的非常详细。这还不算,她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也是我以前曾经考虑过却一直没有行动的——有自己手绘的中英双语绘本,连插图都是自己画的。我看到这个都已经惊呆了。原来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也有,但我跟人家的差距简直十万八千里,别人的执行力杠杠的,而自己——只能说每天就是做做白日梦,从来没有实践过。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差距就越来越大。
这还是个职场妈妈,虽然教的是语文,读了不少书,也抽空打卡流利说练习英语实现了返现。我也不是没考虑过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且还有返现这么好的事,但一想到至少半年的时间要坚持打卡,以我对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习性的了解,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就放弃了。对比别人家的妈妈,我真是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另有一位刚出了一本新书的牛妈,也是回顾自己辞职后回到家庭负责孩子学习的历程。虽然没在职场上,但这位妈妈在此期间不仅读完了N多各领域各学科的书,并且养成了手动打书的习惯——在电脑上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录入到电子文档里,积累下来数量可观。想想一本书至少十几万字,做这个事情又不赚钱,但是人家就这么坚持下来,厚积薄发,后来写出大流量的文章,接着各种邀约不断,自己还出了几本书。
这种妈妈的娃能成学霸也真的是毫无意外呀!
第三个妈妈,依然是位职场妈妈。在孩子还在学前的时候,就自学古筝,想给孩子良好的音乐影响,期盼孩子能跟自己一起学琴,另一方面学好了也能省下孩子的上课费用。虽然孩子最后没能学习古筝,但这位牛妈通过两年的学习,各种古曲是顺手拈来,而且还能登台表演!无怪乎这位牛妈后来以文科生的身份自学数理化,硬生生把学渣娃带成了理科学霸。唉,这哪是我们这些又懒又好高骛远的普通妈妈能干成的事呀!
不可否认,肯定也有爸妈学霸娃却是扶不起的学渣的例子,也会有父母没什么文化水平但孩子就是不用操心就是优秀就是自律就是能成为学霸的例子(比如今年高考考上北大想学考古专业的女生)。但这些情况都太少太少,虽然可能比买彩票中五百万的概率大些,但普通家庭也不能保证自己家娃就能成为其中之一。多数情况下,娃会发展成一个怎样的人,依然与父母耳濡目染的教育有莫大关系。
我又回想起刚毕业在培训机构工作时,一位妈妈报名后又带来了七八位家长的转介绍。据说是因为这位妈妈带的孩子十分优秀,所以家长们在一起聊天谈论报班时都很相信这位妈妈的选择。后来才上了一学期的课,有几位家长就要求退费,理由是早上孩子起不来,而且感觉也没什么效果,不想再上了。后来转介绍的那位妈妈找到我,一方面是问当时转介绍赠送的课程会不会因为那几位家长退费而失效,一方面向我强调她绝不会让孩子不上课,既然报名就会坚持学完。我们内部在讨论这个案例时认为家长说孩子起不来其实是自己不想起那么早,因为早上八点上课,可能七点就得催孩子起床准备洗漱吃早餐,家长上了五天班感觉很累,希望周末能睡个懒觉,如果自己本来就起不早,还要催孩子,确实也挺难。
联系到今年舆论沸沸扬扬的家长与老师持对立观点的一些事件,我们真的应该明白,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立场,说到底就是利益之争——家长累家长想轻松,老师累老师也想轻松。互相推责是最简单的事情——比如,家长想睡懒觉推脱为孩子起不了床;老师想提高学生成绩觉得就得靠家长。但是,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么别人大概率也做不到,更不要说孩子。当我们心心念念别人家的孩子时,想想自己是否能成为别人家的爸爸、妈妈。也许,我们对孩子的最高期待,就是他最终将变成和我们一样的人。而如果孩子比当年的我们要好那么一点点,那就是惊喜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共性和个性。现在的孩子可能拥有比我们那个时代更丰厚的最物质和更丰富的资源,但他们也缺少了许多与大自然相处的时间、独处和玩闹的时间。无论哪个时代,孩子们都势不可挡地会受到父母最深刻的影响。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和孩子才有可能在互相陪伴和影响中一起成长、一起完成各自的梦想,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