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要胸怀壮志,只要有所感动——一场关于自己和家乡的壮游
前言──“壮游”是什么意思?
“壮游”在中文字义表达的是怀抱着壮志去远游,国外大多数翻译为Grand Tour,中文翻译里所说的“壮游”,最初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贵族子弟带着仆人或结伴同行前往欧洲大陆各国游历,现在逐渐演变成为欧洲各国学生利用完成高中学业并等待进入大学前的时间里,自行规划一场人生体验,他们会在陌生的土地上探索、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最真切实际的感受去拥抱旅程的每一天。
在中国,“壮游”一词的出现要归功于诗圣杜甫的一首五言诗〈壮游〉,但中国历史中最著名的壮游代表之一莫属司马迁,从二十岁左右,司马迁开始游历中国大江南北与山川百岳,他寻访古人遗迹、考察水利工程、访问当地耆老,这些历练都成为了他后来在撰写《史记》时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与实务经验来源。
于是,在交通便捷、资源渐丰的今日,我们向往那些盛大且充满学习意义的壮游,我们怀抱远大的梦想,带着在高中课本里看过杨牧〈壮游〉一文的憧憬,想要在成年或接近成年之时,有机会放下手中的书本,自由的去一趟长时间的旅行,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
然而,壮游一定要出走,在遥远的地方,在全然陌生的环境,在用时间和空间加叠出距离的压力之下,才能够有所收获吗?

壮游,在省内也可以吗?
青年确实应该被鼓励走出舒适圈,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适应、磨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假如回归壮游的真正目的──在旅程中让人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让个人的能力、视野、思考都有所提升,那么,地点似乎就不应该排除我们的家乡:这片我们看似熟悉,却还蕴藏着许多未知的土地附近。
其实,十多年前,教育部青年发展署就开始推动“青年壮游省内-寻找感动地图实践计划”鼓励十五到三十五岁的青年深入省内各地,藉由不拘形式的“壮游”,自行拟定主题并进行完整规划,参与人员必须提交企划书、参与共识营,在实际执行计划的期间发布每日感想,最后,在壮游计划结束后撰写结案成果报告书,如此一来,不仅有机会获得青发署的奖金赞助部分计划以及相关资源,协助让壮游计划更加具可行性,也在准备、执行、整理壮游的过程中,得以更深刻地去思考与学习。
此项计划自成立以来,已经收集上百个壮游省内的感动故事,有人在和街友一起躺在地下道的期间,重新思考何谓“同理心”;有人重新了解家乡的文化,能更自信骄傲地说出家乡的特色;有人从旅程中激荡出兼具环保与部落发展的社会企业好点子,一场壮游的影响与可能性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为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转捩点。

在家乡壮游,很难吗?
你对家乡有多少了解呢?你觉得在自己家乡旅游会很无聊吗?我们可以轻松地谈起天安门或外滩,却可能不知道自己省内的山脉与县市;我们可以对迪士尼或环球影城的内容如数家珍,但不知晓这块生养我们的土地上蕴藏着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太习惯家乡的一切,却又因为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而时常忽略,又或因繁忙、单一的生活步调而未曾注意,那些藏在家乡角落关于我们的文化或故事。
身为终于在十八岁脱离考试地狱的人,笔者得到了一段难得的时间,怀着对于出走与旅行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和朋友相约踏上一场为期十多天的省内旅行,或许相较于我们熟知的距离远、时间长的壮游来说,是一段逊色许多的小旅行,但,通过访问散布省内各地的传统产业、地方创生、社会企业,对笔者而言,这趟旅行的收获与成长决不逊于在陌生的土地上游历,甚至可以说,更为深刻。

在家乡壮游,远没有想像中的简单。当自己对于交通、住宿、安全都需要自我准备与警觉,我们对于周围的环境会更加敏感,却也更加陌生,;我们以为身在网络便捷的时代,一部手机与高德地图就可以踏遍家乡,却仍时常碰到找不到目的地方位的窘境或者因绕路而损失许多宝贵时间。我们以为一个省很小,然而,当尝试前往许多在公车与火车路线之外的地方,汗流浃背的在七月的艳阳下前进时,才真正明白:一片土地最真切的体验方式,是要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做了充足的功课,但在面对一些传统工艺师傅、社会创新工作者时,仍然发觉即使是再多文字的阅读与描述都远不及亲眼见证以及亲耳听见叙述时的冲击。开始重新去反思自己的生活与目标,一路以来在学校教育中被知识喂养,却在看见了一群以实作维生的职人们后,被那些真实的技艺与背后从时光中淬砺出的人生哲学深深感动。
于是笔者认为,这样的一趟旅程足以称之为“壮游”。
结语──如果,你也渴望抽离一下
随着年岁增长,我们渴望有一个自我出走的空间,抽离原本习以为常甚至麻木的生活,重新刺激感知与感官,进而从中找到成长的空间、前进的方向,但或许,那个梦想与目标不需要定在遥不可及的天边──而是从我们的身边开始,踏上一场重新认识自己与家乡的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