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224-225卷 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原因
(郭子仪之子)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
郭子仪儿子与公主争口的事,被戏剧夸张为“打金枝”的传说故事。与公主争吵的时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说:“你是不是依仗这你老爸是天子?我老爸还不屑于当天子呢!”虽然是气话,也反映了当时人对于唐朝皇帝的感觉,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皇帝在民众中的威望下降得非常的低,连忠贞无二的郭子仪的家人都这么认为,何况是那些宦官、权臣以及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呢!

事实上,自安史之乱之后,朝中的党争愈演愈强烈,藩镇的割据越来越跋扈,而且势头越来越难以抑制。
朝中要么是宦官与士人党争,如鱼潮恩与元载,要么就是士人之间的党争,如后来的牛李之争,不折腾对方你死我活不完。朝中不一致的意见,导致了朝廷没有心思和能力去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导致藩镇割据将唐朝变成了一个“东周春秋战国”式的国家,唐天子坐拥关中,而远在关东的各个节度镇根本不听指挥,各自为政,这一状况直至唐朝的灭亡。

这些割据在关东的节度镇,其实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的老部下,割据在河北一带,属于投降过来但是不听朝廷话的,如田承嗣等;一种是在抗击安史之乱的唐朝将领,这些将领自恃战功,跟前一种人学坏了,变得不怎么听朝廷的话。
朱泚虽然离开了幽州节度镇,自己来到京城,大受皇帝的表彰,并被任命为宰相。皇帝的意思,是想通过拉拢朱泚,来树立一个榜样,让其他节度使能够效仿朱泚来投诚,但作用并不大,朱泚让自己的弟弟镇守幽州,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朱泚的首鼠两端。

处在河北、山东等地跋扈的节度使,他们已经处于“无中央政府”的状态上十年了,已经是当地的土皇帝,过着不亚于皇帝的日子。让他们来到中央,虽然当着宰相,过着勾心斗角、随时可能被做掉的日子,怎么会愿意?!再说了,割据在河北田承嗣那种粗人,也不是当宰相的料啊!

其实,藩镇割据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安史之乱投诚过来的叛将,他们骨子里有着反的习惯,这一点没法改变,加上后来节度镇都是自己推举自己的节度使,让这些节度镇变成了一个个事实上独立的小国家,这一点,让后来唐朝想要统一全国、平定藩镇隔绝,变得难上加难。

皇帝也想过平定河北。田承嗣与周围其他节度使如李宝臣、李正己等产生了不和,后两者就向朝廷请示去攻打田承嗣,其实二李是公报私仇、假公济私,想要通过借中央军攻打田承嗣来扩大自己的地盘。朝廷派出其他各路节度使大军,合起来攻打田承嗣。结果,田承嗣通过向中央假投降、收买李正己、反间李宝臣,居然将过来征讨自己的各路大军瓦解了。

一个小小的平卢镇,面对各路大军,最后居然站稳了。田承嗣的这番作为,实在是狡猾难对付,皇帝召他来京城,他怎么可能来?最终,朝廷拿他也没办法。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很坏的榜样,那就是节度镇受中央控制,中央拿他也没办法,中央派过来讨伐的各节度镇都是各怀异心,从这一点也能看出。
唐代宗在危难中当了太子,与郭子仪等人一起收复了两京,登基称帝,应当来说还算有所作为的皇帝。只不过,由于安史之乱给李唐带来的巨大打击,致使唐朝如同是一个跌在地上虽然没有碎但却再也无法复原的玻璃杯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必然要粉碎一地!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