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冰 有岸书法考研苏轼书论
书论专题23:苏轼书论

原创 蒲冰 有岸书法考研 9月13日收录于话题#书论专题15个
自宋以后,不少书家对宋代书法冠以尚“意”的时代标签,“意”便主要来源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反推求”。
苏轼的书论思想散见于他的众多文集中,后人收录《论书》一篇,较为鲜明地体现了苏轼的书学观点。

苏轼《一夜帖》

命题角度
(参考答案详见背诵笔记)
简答题
1、如何理解“书品如人品”?
2、苏轼云:“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请谈谈你的认识。
4、苏轼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请举例论证这句话的道理。
论述题
1、试论苏轼的书论思想。

以上命题角度参考答案详见
《2021版考研书法史论全题库》

题库详情可于公众号菜单中查看~
《论书》
(黑体句为重点句)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王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苏轼的书论思想
苏轼的书论主要见于《论书》《评书》和《东坡题跋》等,其书学思想熔儒、释、道于一炉,主要体现了“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苏轼的书法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与“法”的对立统一。
首先,苏轼极力主张“意造无法”,所谓“意”即是指作者内心感受和丰富联想在创作中的自然流露,是超越法度而更为深潜的艺术本质。
其次,苏轼虽强调作书时应随意所适,但他又并非完全主张不学法度,而是主张在继承古人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于无法中见法。
总之,苏轼关于“意”与“法”这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但苏轼主要强调“意”,即“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可见苏轼是在重“意”的同时兼顾“法”。所谓:“学即不是,不学亦不可。”正如他评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即是苏轼的审美追求。
第二,关于创作的状态。
苏轼提倡自然,主张道家“忘我”之说,强调书法之抒情功能。苏轼以寓意适兴的精神境界为其书法创作的关键,故他进而提出“忘我”之说。
第三,强调创新。
苏轼既然主张“意造”和“忘我”,那么“出新意”当是必然。首先表现在其对执笔的看法上,提出无定法。其次在对自己的评价中又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在审美理想上又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都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第四,主张“道与艺合”。
东坡云:“道可致而不可求”,所谓“道”存于其具体事物中的自然之理,所谓“致”就是不断在生活实践中通达事物之理,即所谓“技进乎道”。苏轼主张道必须与艺相结合,而达到“道与艺合”的途径有三:
其一,提倡“心手相合”,他评蔡襄书“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其二,注重“人格”,提出“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其三,强调“学养”,提出“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认为提高学养,使书法具有书卷气,是精进书艺的重要条件。
第五,在书法审美上,提倡兼美,即各种审美元素均需兼备,才能谓之佳作。
最为典型的即是他主张的“生命说”,《论书》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可,不为成书也”,突出了对笔墨神采等的要求。
第六,苏轼对于正、行书等书体的学习顺序和审美特点做了要求。
关于学书顺序,主张先正书,后行草,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关于真书、草书、大字的特色,说:“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指出了正草二体之异,也指出了此二体之难,纵观历代传世佳作,无不在此点上处理得恰到好处,可见东坡之语实为至论。
本篇答题要点详见《2021版考研书法史论全题库》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Yasue
校对|蒲冰
管理员微信丨qx815915

《2021版考研书法史论全题库》
内含以上命题角度的全部参考答案,
比公众号内容更加详尽。
另有配套的全程课,
详情均见公众号菜单。
结合使用效果更佳哦~
-end-

蒲冰
3 人喜欢



阅读原文阅读 432赞3在看1
-
若水若水8481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0 12: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