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非渔:诗画西湖的绝美仙境!
转载一篇对我的专访文章
在你的记忆里西湖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我们脑中会浮现很多古人对于西湖美景的诗句...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世间绝景殊异,西湖一画而已。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西湖之景,让人不知不觉已沉醉其中,正如杨万里说的“岸上湖中各自奇,山殇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船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让我们一起跟随非渔老师的镜头走进诗画西湖的绝美仙境吧~~

《花好》

其实我的经历非常不丰富。本职是一名建筑师,同时在浙大兼职上课。业余“跨界”比较多,但都是初涉皮毛。被大家知道比较多的身份是一名摄影爱好者。

《小满 》碧叶拥明月,雏鸭沐暖阳。

设计师大都喜欢摄影,大学里我们专业就有全校唯一的摄影课。所以可以说我的专业和职业让我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真正开始投入地去认真摄影是在我工作了五六年后,和很多人一样,这个时候本职工作有点做疲了,于是裸辞出去旅行——当然是背了摄影器材。从那以后便越来越发烧了,但是称不上“走上摄影这条道路”,只是爱好而已。

《新绿》

《苏堤春晓》

这个问题想了很久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回答。成长经历似乎对摄影没有任何影响,硬要扯一点的话,可能我从小比较喜欢写字画画这一点可以说略有些影响。小学美术老师说我有绘画禀赋,书法老师也另眼相看,说从那时开始培养还来得及,可是当时家里哪有那个条件和思维,于是算是荒废了。现在玩摄影,算是略作补偿,毕竟摄影也和“艺术”搭边——当然门槛比绘画书法低(现在不是有很多人想搞点“艺术气息”,写字画画怕贻笑大方,就买个单反当“摄影家”么)。

《探春》

《晨嬉》

因为我的摄影主要是源于旅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喜欢山水而已,况且风光摄影可以一个人拍么,拍人像还要模特,多麻烦!其他拍得比较多的题材还有建筑摄影,毕竟老本行。

《空濛》

《桃红柳绿》

我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人画,拍摄的作品也因此受之影响较多。相比最近流行的西方风光摄影——讲究光影、透视、层次、质感等,我觉得中国传统绘画和摄影更加“写意”。我们中国人骨子里都会受传统文化影响,因此表达方式上自然而然就会比西方油画般的“写实”更加抽象、内敛。所以可以说,我最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文气”和“含蓄”。

《相约》

《春梦》

摄影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爱好,除了工作,总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它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是:走在外面,特别是在山脚水边时,眼睛会和贼一样东张西望,不会专心走路了;开车经过西湖边时也经常影响交通。

《吻花》

《绿影》

高傲的审美眼光和谦虚的学习态度。

《秋雾》

《怀抱》

《观秋》

最看重的当然是主题内容,以及为表达这个主题而采取的构图等各种手段。我觉得摄影师除了多看好照片,还要多看好的绘画作品,从中吸收营养,毕竟和绘画相比,摄影这门“艺术”还相当年轻。

《西湖雪》

《杭州云海》

一直在肯定和否定的循环中。

《春望》

《船与阁》

林风眠、吴冠中、杨明义等。

《尘外》

《青墨》

原始人时代的绘画还没过时呢!我想只要人类还没进化到不需要眼睛的时代,图片总是不会过时的。

《晨岚》

《光雾之湖》

有一年秋天我在西湖边探索拍摄,在一个角落偶然发现了一条沉船,拍摄并发表后有摄友前来询问机位,我便告知了他。过了几天我再次经过那里,发现沉船岸边密密麻麻挤满了脚架和摄影人,附近草地被踩得一片狼藉,公园保安正在骂人。我感到非常内疚。后来那条船便彻底沉没了——不是我干的,可能是保安干的哈哈。

《绿如蓝》

《舞者》

不是有一台高级相机就能成为“摄影师”甚至“摄影家”了。真心想进步的摄影爱好者还是要跳出身边的那些“互赞群”——动不动互称“大师”、“大神”,无论你发一张什么照片,都会有一堆大拇指,别以为你拍得好,人家只是礼仪性点赞。请拔高眼界,谦虚好学。

《春风》

《春帘》

期待有更多的机会去更多的地方拍摄,同时希望能持续地发掘身边的美景,将西湖拍出更多的味道来。

《揽月》

《青渡》

《血月中元》
非渔老师认为,观察力并不是灵感闪现,而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培养的。学习摄影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特别在意的不是如何精通作为手段的各种前后期技术,而是如何培养这份敏锐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