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里的她,不就是生活中的你——记舞剧《青衣》观后感
有了《电波》的教训,我学会了对演出不抱什么过分的期待。王亚彬,我是了解的,从小就知道这是我一辈子都追不上的人,即便后面去演了《乡村爱情》,我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她的尊重。网评《青衣》不错,那应该是真的不错。
《青衣》,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部小说的改编,且我有意没有查任何资料,也没有拿到节目单,完全作为一张白纸去看。虽然我的理解有的地方稍微跑偏,但是整体还是可以看懂的。所以这是我进一步了解《青衣》之前的观后感,后续读了小说,也许会有其他的理解吧。文中会有剧透,不会是单纯的吐槽文,因为这个舞剧让我有很多感触,所以应该算个矫情文吧。
说了不吐槽,还是憋不住。我觉得作为一部现代舞剧,主创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但是可不可以稍微考虑一下观众的承受能力。。。开头镜头的角度,绝对是个惊悚电影的感觉,配乐也是让人感觉有些恐惧,仿佛下一秒就会冲出什么似的。中间也有一段,大概是女主人公的心魔,那视听效果绝对算是惊悚了。对于常看恐怖电影的人来说应该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普通人,可能真的会有人受不了,至少坐在我旁边的姑娘就有些受不了了。所以在此也提醒广大观众,十四岁以下未成年人,最好在家长或其他成年人陪同下观看。
吐槽完毕。
青衣出场,带着戏韵的舞蹈自然是美的。王亚彬的古典舞功底,也能算国内翘楚,两三米长的水袖收放自如,真如人舞合一。只是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现代舞剧,我以为会是古典舞剧,所以还在纳罕,为什么古典舞要用旋律性这么弱的交响乐做伴奏呢。直到我看到青衣身后出现一个非常现代舞的着装的人,我才猛然意识到,这是现代舞剧,对于音乐的运用我也就理解了。虽然是想体验一次,但是事实证明,不做功课还是不行的。
话说回来,我并不知道这部舞剧会讲什么,所以当我看到那一轮明月照青衣的场景,我还单纯的享受着舞蹈美和构图美。而有一会儿,我发现,月亮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我突然有一种山不转水转的感觉,好像布景中缥缈的云和现场缓缓吐出的雾气,就是托起青衣的云彩,而青衣,好似嫦娥奔月,随着风、随着云翩翩起舞,不急不徐,悠然淡然地升入天际,回到月宫,享受着已然厌倦的清冷。
看完再回想,这可能算个序章,既表现出了青衣曾经的辉煌,也仿佛预示着一代青衣陨落于世,世人则幻想她飞升成仙的感觉。
突然而来的陌生人,将青衣一下子拉回了现实。陌生人越来越多,不怀好意地围着青衣,觊觎着,盘算着,如何剥夺她的美丽。不同于往常的灯柱。追着青衣的光柱,呈现成正方形,突兀,不协调,让人看着不舒服,一下子,让人理解了什么叫如鲠在喉。不管害她的是人是事,都是不怀好意的,都是要她的性命来的。
诡异的音乐还在继续,让人听着毛骨悚然,右边灯光将那群陌生人的身影,打在后面的幕布上,好似恶魔的狂欢,随时会撕碎这单薄的灵魂。青衣置身陌生人中间,羊入虎口,估计难逃一死。陌生人终于没有了耐心,动手开始对她进行了伤害,他们开始动手扒掉青衣的戏装。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行头代表着什么?旧社会,演员一套行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积蓄,是多少年努力卖命换来的名声,是辛苦卖艺求富人打赏的心酸,是一个演员的饭碗和尊严。扒掉了戏服,这辈子就毁了。她再也没有机会上台了,再也没人捧她,没人为她喝彩了。
她该有多心碎啊。
万幸,一个男人出现了。起初我以为我没看懂,我以为这男人是趁虚而入,夺走了这个女人的躯壳。看着她们结婚时,青衣依旧的不情不愿,真的很像强人所难,而后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又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让人心疼又费解。
事实,是我恶意的揣测了。当那个女人还在执拗得望着月亮的时候,这个男人用尽了浑身解数,企图让女人脱离无谓的幻想。他一次次地希望女人可以依赖他,希望女人可以走出那段阴霾,希望女人可以脱离那片月光。可满月渐渐弯成了月牙儿,时光匆匆地去不复返,女人还是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当那个男人感同身受女人的痛苦,充满爱意的心疼女人的执念,我的心随之沉了下去。
我当时在想什么?看完整部舞剧之后,再回想当时,我还以为我感悟到了人生哲理,真是可笑自己无脑。
我当时在想。一个戏曲演员,代表着传统。如此充满现代感的舞蹈,应该是代表着现在。一个仿佛穿越来的人,该何去何从呢?是坚持做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我是个没有勇气的人,我第一反应自然是应该随着时代的洪流被冲走。而青衣,选择了坚守。理解方向发生重大错误,但是我从中理解了“坚持”。什么样的人能坚持?只有热爱,才促进坚持。这怕是非常值得我自己反思的。
我当时在想。我们都是时代的奴隶,无助的匍匐前进,没有资格放弃,也没有能力抽离。背景音乐依旧聒噪,吵的人心烦意乱,这难道不是现代人的焦虑吗?反而是执念于过去的青衣,心里还有一片净土吧。可她毕竟犹如穿越,她又该何去何从?而那些旁观的路人,又是否真的无动于衷?如果不是那个男人主动的关怀,主动的照顾。恐怕青衣,生命会猝然结束吧。
代表婚后的场景,构图非常漂亮,和谐,让人看了很舒服。在我的理解中,这也代表着她婚后的生活其实是和谐、舒服的。但是她没有享受婚姻的念头,心心念念的都是那轮曾经属于她的月亮。这么想,那轮月亮,究竟是她心底的阴霾,还是心头的希望,亦或者,只是一个虚妄的幻想。月亮由圆转弯,青衣依旧没有回心转意,男人仿佛终于要放弃了。
再次偏离中心思想。看着男人的挣扎与痛苦,替他爱的人的痛苦,他逐渐冷静下来。此时我在想,他,是不是要放弃了。所以有的时候,不强求对方,其实只是终于愿意放过自己。其实当时,我就知道我自己跑题了,但是这句话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总是要的很多,贪婪的希望别人怎样怎样,刻薄的要求别人如何如何,事实上,只是我没有敞开心扉,没有包容之心,没有在我心里给观念不同的人留容身之地。对《电波》的吐槽就是如此,其实只是放不下自己心里的枷锁,不肯放过自己罢了。
画面一转,好像终于回到了戏曲的主场,青衣和一位粉衣的女子舞蹈起来。现场的镜子,非常巧妙的将群舞演员的数量乘以数倍,群演都在的时候喧嚣如闹市,群演突然离开,又直接把沉静渲染出来。
一青一粉两个身影,偶尔交织偶尔分离,她们之间如师徒,也如母女,她们之间有恩重,又像仇敌。青衣强加给女孩儿的压力,甚至连旁观之人都无法平静。青衣的心魔已经渐渐成型,她好像一个偏执狂,不顾左右地要求生活变成她希望的样子。粉衣女孩受不了了,观众受不了了,她的丈夫也受不了了。
即便是端着蛋糕,青衣的眼里却只有流逝的岁月。男人开始祈求他冷静一点,只换来了女人更深的坚持。男人开始求她现实一点,可青衣,又怎么会情愿。男人变得更加痛苦了。直到这里,男人和女人的舞蹈都是那么温柔,和缓,可以让人感觉到深深地爱意,甚至有些宠溺。此时女人不知死活地追求,让男人开始崩溃了。
当时,舞到一半,我还没有完整的理解,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这个男人要变了。不管是趁虚而入也好,还是雪中送炭也罢,男人娶她的时候是很爱她的,直到现在,这种爱都是没有变过的。他没有想过,究竟爱她什么。爱她的光鲜靓丽,就该宠她不食人间烟火,得到了天仙儿一样的青衣,却要求她成为过日子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伤害吗?牛郎偷了织女的霓裳,也没有偷来终生的厮守不是吗?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
秀色可餐的一段舞蹈,跃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这个秀色可餐,真的是字面的意思。身材姣好、妩媚动人的女演员,着清冷又神秘的黑裙,在一张餐桌上舞蹈者,舞姿很美,却看得我毛骨悚然。女人的成功,究竟是有多不容易。当下男女平权的话题一直在风口浪尖,社会看起来好像是为了广大女同志开了很多绿色通道,但实际上,女人想要成功,要克服的东西太多了,何况再早一些的时候。女人站在餐桌上,仿佛一道摆盘精美的菜品,被桌边的人仔细的端详着,嗅着迷人的味道,幻想着咀嚼时的感觉。更有一个馋嘴的食客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把鼻尖凑到盘子前嗅着、摸着,几次想把勺子送入口中,口水顺着餐桌流到了地上,也流到了青衣心里。
这段舞蹈,从编排到表演,真的是很好看的,立意也许惊人了一些,所幸观赏度很高。但是这也是我希望未成年小朋友在家长陪伴下看的片段。我们不是要遮蔽什么,也不是要忌讳什么,艺术欣赏,本来就应该是包容的,直白的。可是万望陪同的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做人的底线,有些事应该做,有些事不该做,有些事伤害别人不能做,有些事伤害自己更不该做。
青衣显然是没有空闲想这个,那个漂亮的女人被流氓一样的男人带走了,就像是接受了潜规则的下属,看起来一步登天就在眼前了。青衣心动了。她也可以,为了能再唱戏,为了能再回到舞台,为了能拿回属于自己的青衣,让她做什么都可以。可当她主动走上餐桌的时候,其他人,已经四散了。我仿佛可以听见青衣心里的哭泣:难道我连贱卖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深渊,有时候仅仅是一段不满意的幸福。青衣的心魔在深渊中,长出了形状。她被世界孤立了,好像被流放到了一座无人的小岛,那轮明月依旧皎洁,却看不到。因为眼前只有无际的海洋,让人窒息。夫妻的双人舞充满了缠绵,即便青衣不情不愿。那个男人企图用温柔和爱意洗刷青衣的内心,结果只能越来越痛苦。舞台的背景是海洋,没有一丝天空的海洋。月光的照射使波光粼粼,但是依旧看不见月亮。青衣快要窒息了,我也随着她窒息了。
窒息之下,青衣来到了梦里。梦里,她又穿上了那身行头。她娴熟地舞着,重获新生,她拼命地舞着,力不从心。她以为她可以像往常一下,自如的控制水袖的走向,可原本只能受控的袖梢,反而成了控制她的道具。水袖依旧是美丽的形状,但是她却只能随着水袖的控制无力的挣扎。这一刻,她成了行头的道具,她还是那个她吗?我又禁不住去思考,究竟是人演出了戏,还是戏腐蚀着人呢?
青衣的心魔长成了,一轮红月当空,不在清雅皎洁,而是恐怖,仿佛能抽离人心得恐怖。青衣无助的站起,跌倒,再站起。双手捂着肚子,拼命地挣扎。联系前情,她应该是怀孕了。她为了追回那件青衣,已经渐渐失去了人性,这个孩子,反倒成了恶魔一样的存在。这孩子她该要,这是家庭的期待与希望,可这孩子不能要,要了她的人生就毁了。月亮,开始滴血,像她的心,止不住地滴血。可能,最终她还是妥协给了生活,她要生下那个孩子,但是心里的月亮,却再也不能回复清白与明亮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她目睹了粉衣女孩儿穿上了那身行头,成为世人眼中的角儿,她感受到了女孩儿对她的无理和顶撞,像是挑衅,也像是报复。而她,离开了所有人的视线。
是时候该说再见了。
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行头,内里的一抹红色分外扎眼。和着满天的雪花,她再次舞蹈起来。还是那个经典的片段,她比年轻时更沉稳、更熟练、更有表现力,却在没有那股压倒一切的盛气凌人。那身白色,像是她给自己表演生涯的葬礼,也像是给自己的葬礼;那抹红色,则是她对辉煌的祭奠,也是对艺术的爱意。
是时候该说再见了。
她最后一次向观众行礼,消失在缓缓合并的大幕里。
演出当时有些琐事让我不能完全专心,但是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泪花冲出眼眶,为不知道的为什么而流泪。
在我的童年,王亚彬其实就是我心目中那个舞蹈的仙子,业余的我不知道她哪里优秀,也觉得她哪里都优秀。甚至在她追随赵本山去拍乡村剧,我都觉得这是对我心目中仙子的玷污。我生气,我为她背叛艺术而生气,甚至因此跟赵本山结下梁子,发誓不再看任何有关他的东西。
但是,看完这部舞剧,我知道那个仙子,她又回来了。不知道这样一部舞剧,是不是也反映了了王亚彬当下的心境。曾经舞蹈中的翘楚,如今却要拼命地去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依旧可以。时过境迁,技术技巧好的后辈层出不穷,传媒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成熟的可被人熟知的作品,她是否也曾那样焦虑,她是否也曾拼命挣扎。
这部舞剧,我看进去了,它的情节饱满,它的道具布景也充满创意,如果非要给这部舞剧找个问题,其实也是群舞的舞蹈没有和舞剧真正相融。为什么现代舞这一门类越来越受到业内追捧,因为虽然怎么编都无所谓,但是怎么编都可以对,门槛低,好入门。《青衣》里面大量的现代舞基础技巧的堆叠,说它叙事好像也行,说它抒情感觉也说得通,但是这大部分的现代舞,没有体现出推动情节的作用,只是罗列,铺展,显得群舞的部分有点多余,有它可以,没它也可以。不过也可以说,舞蹈没有抢了舞剧的风头。
还有就是完全脱离开舞剧的一个想法。男主人公在看到自己妻子走火入魔之后,无限的痛苦与彷徨,表现出来甚至觉得他都不想活了。大多数无论是电影、电视剧剧本和小说,还是话剧、音乐剧、舞台剧,为了激化矛盾冲突,增加表演张力,总是在渲染角色的痛苦与无助。其实这是非常误导观众的。当下生活、工作压力本来就大,打工人承受的压力已经不是过去理解中翻倍这么简单了。太多的人痛苦、无助、彷徨,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不光是眼高手低的挫败感影响,也有影视剧中的奋斗毒鸡汤作祟。人们的消极情绪无处宣泄,该怎么办?其实遇到这种问题,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是自己想破头找办法解决。能不能出现一些社会责任感再强一些的导演和编剧,让人们了解心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之一?能不能让观众们知道,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真正能摧毁你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我想这样,社会会更和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