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词偶感
偶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读到解析中言“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读到此句不禁让我想起前几日读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中点评作者“忧谗畏讥,不能说透......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两首词,但程式化、标签化的解读却令人倒胃口,前者给历史人物贴上了标签,后者则是给作者贴上标签,我们只能在这些标签构成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这和中学时古诗文鉴赏的“标准答案”何其相似!
陈后主,固然是评价负面的亡国之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不只是一个君王,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一个君王的视角,当然希望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陈后主的形象显然相去甚远,因此他便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经受着千百年来陈词滥调般的批判。我们可曾想到,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他是否还那么可恶呢?就拿他“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这件事来说,是否真的不可理解呢?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一件很难很不愿意面对的事终于来临了,我们内心是那么焦灼、恐惧,真想抛开这些烦恼纵情享受一番,抓住这快乐时光最后的尾巴。当然,很多人可以克服掉畏难情绪,振作起来迎接挑战,这是人性战胜动物性的高光时刻,可逃避现实的想法是否在脑海闪过?如果是,你是否会对逃离、享乐的行为多几分理解?陈叔宝是否真的不值得同情?我们初次了解历史人物往往都是带着标签的。还没来得及思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已经在先入为主地在心里留下了刻板印象。我们被免去了思考的过程,一切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秦观,我并不太了解他的生平,只知道他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但一个人何其复杂,一个是人更是如此!我们反观自身,没人会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纸片人,人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多面的、复杂的,别人总认识不到自己的全部,尤其是内心最深处的地方。一个历史名人往往因为他们的事业被载入史册,但我们在生活中不止会考虑事业,还会关心很多其他事情,小到家人、爱情,大到国际政治形势。比如我自己,一时发愁于科研辛苦、成果难出,陷入自我怀疑,进而扪心自问我到底有什么价值,我应该坚持事在人为、追求更高目标,还是应该接受平凡?一时我又思考人际关系和处事原则,是应该遵循内心所愿我行我素、保持差异和多样性、不给唯一一次的人生留遗憾,还是应该迅速成长为一个公共标准下的成熟男人?一时我又感慨于袁世凯、汪精卫这些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一时又惊异于《进击的巨人》之精彩绝伦,进而思考做一个吃喝不愁安全幸福的笼中之鸟和追求自由殒身不恤哪一种更值得。总之一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是及其复杂的,我们很难通过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揣测诗人当时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欣赏诗歌本身,而不是往诗人生平和政治失意上生拉硬拽。打个比方,诗人的生平和政治环境相当于气候背景场,而诗歌创作所处的情绪是高频的天气尺度扰动。不是所有的天气气候事件都能归因于全球变暖,所以硬把诗人的情绪往政治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上解释也同样是荒谬的。欣赏诗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阅历不同、性格不同、读诗时的心境不同,获得的审美体验也自然不同,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不仅是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也是一样。它们的美是多元的,非具象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怕我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与体验已经与作者完全不同了,那也无可厚非,非但无可厚非,那反而才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所在。它们在广为流传之后已经不属于作者本人了,而属于所有人。我们费力地探究作者的所思所想并无多大意义,每个人都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的体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