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旧事之李老师的菜谱
虽然豆花已经很久不看正经书了,但是挡不住豆小花开始读正经书了。豆小花最近读了一本《乡土中国》,非得跟我交流一下。我对这么严肃的书,向来是敬而远之,不过从小在乡下长大,乡土经历倒是有点,略录二三事以记之。
李老师的菜谱
李老师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收入丰厚,她却闲不住,不肯颐养天年,开垦了多处自留地,开始了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兼之她多年前就皈依三宝,吃了净素,乡亲们对于李老师收入如此丰厚,却过如此清苦的日子,觉得她简直是浪费井猜的绳命,小气抠门到人神共愤,常在背后议论,鄙视有之,嘲笑有之。对了,李老师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妹妹,另一个是我妹妹的姐姐。
因为我家乡文化氛围比较浓郁,豆小花2年级暑假开始,我给她在镇上报了个书法班,离我娘家不远,我也就顺路每周回家探望一次。自从我回家频率大幅提高,某些热心乡亲就开始关心我回家的伙食待遇。最热心的两个闲人是右邻70来岁的大爷,与右前邻50来岁的大妈。由于闲,他们天天聚在路口树下,春聊百花冬聊雪,我每次回家就必定能遇上他们2或是1/2。
我这人的社交头脑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也有点慢,所以起初几次我被他们关心“李老师今天置架(吴语‘安排’)了什么菜?”时,我都老老实实地据实回答某肉某鱼某菜等等。
不过呢,我也就是反应慢点,不算太傻。过后就不免想起怎么每次回家他们都问这个问题?再想想他们问这个问题那奇怪的表情:略有嘲笑略有鄙视最多的是“我早料到你答案”的自得。于是也就大约明白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李老师这个小气抠门到家的,肯定是小辈回家也不肯做什么好菜的,所以我就得每次问问她女儿,以证明我慧目如炬一眼看透李老师的抠门本质。
明白到这一点之后,我自然是不痛快的。后来他们非常有毅力地持续每次问我时,我就要么笑笑,要么说个“好菜”。照理有点脑子的,就该觉察到我态度的转变了,而且我这个人是出了名的七情上面,心里不乐意,肯定脸上是有所表现的。但是他们不为所动,仍然风雨无阻地坚持关心着李老师的菜谱。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罢了,我觉得虽然不痛快但是还受得住。可是他们不肯停留在偶遇的言语关心上,他们觉得必须更深一步地关心关注并借此提高李老师的菜谱的档次。于是某次李老师出门,我跟一起回家的妹妹两个在厨房炒炒爆爆不亦乐乎时,闲人大爷竟然直冲到我家厨房,来直观地观察李老师到底给我们俩置架了什么菜。
作为一名清高的装逼犯,我对于自己的安全领域是非常在意的。家里平常最好别来人,即使来了人,请停留在客厅,其余地方都是我的安全领域,非请勿入。所以当大爷长驱直入进犯到厨房,就为了关心李老师的菜谱,我简直可以说是大怒。努力调整脸部肌肉,僵着脸笑问:您就这么关心我家的菜谱?大爷笑呵呵:要来看看李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菜。僵笑都挂不住,我板脸了:菜好菜坏也不是你吃啊。大爷继续笑呵呵:乡邻之间关心关心。
是真的关心,即使我都快翻脸了,之后每次回家,还是会继续被问候菜谱事宜。
在被迫与豆小花讨论《乡土中国》时,我对她矫情地描述:当时你妈孤单而倔强地伫立在乡村“礼治”的大潮中不肯随波漂去,活像一个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