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和孩子们之间的代沟
离开泰勒的伯顿做回了他的演员工作,虽然不再那么被疯狂围观,但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粉丝还是喜欢他,业内人士也是想请他来工作,很多制片人围着他,比以前当泰勒先生更舒服。
以前那么多人疯狂围观,主要是为了泰勒,伯顿心里肯定不舒服,所以泰勒很喜欢被围观,伯顿讨厌被围观。
伯顿总觉得他应该比妻子更强,他明确这么说的:“我认为作为丈夫,收入一定要比妻子高一些。”
伯顿在这方面还是挺坦率的,每次都是直接讲出来的,并不隐瞒,并不粉饰。
就像他明明白白地对记者说,他养女儿太多腻了,想生儿子。这可能会引起重男轻女的揣测,引起平权者的不满。中国的明星肯定没人敢这么说。
伯顿还是出身环境的问题,有一股爹味儿。一个人的童年足以影响一生,威尔士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男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强者,要当男子汉大丈夫。
在七八十年代,伯顿的这个思想似乎落伍了。
伯顿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会有嬉皮士的流行,然后泰勒的儿子们都当了嬉皮士,而不能像他从小被教育的那样,男孩子要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赚钱,要养家糊口。
他教育泰勒的大儿子,希望他找份正经工作,还被泰勒翻脸大骂。
泰勒的主张是孩子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教育,反正家里的条件这么好,不需要他们工作,怎么开心怎么来。 凯特在布朗大学毕业后想当演员,去耶鲁大学读戏剧专业的硕士,他知道之后大怒。
因为他想到自己当年放弃牛津的学业跑去当演员,所以没有拿到牛津的学位,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你是我们家族里学位最高的人,你应该做一份正经的工作,而不是去当演员!”
在伯顿和泰勒离婚后的最后八年时间里,父女俩经常发生摩擦。
他给她钱,她不要,他就生气,和她吵架。因为伯顿的想法就是他要照顾家人,孩子没钱的时候他要贴补孩子。伯顿的想法其实和我们父母一辈的人一样。
凯特不这样认为。明明希比尔和她继父就住在纽约,她毕业后到百老汇当演员,自己租房子住,年轻人都喜欢自由自在的。 伯顿送她那些贵重的礼物,她一律拒收,伯顿又生气,又难过。因为他如果感觉自己不能照顾家人,就会特别沮丧,感觉自己很没用,失去了人生价值。
而且她总是拒绝他,让他难免怀疑她不爱他。她不收他的钱和礼物,伯顿就怀疑女儿恨他。这是个表面专横顽固,实际上脆弱得一塌糊涂的老父亲。
84年3月,凯特和她男友订婚了,伯顿此时已经不想活,所以想在死前看到女儿结婚,但他不敢说出口。凯特迟迟不肯办婚礼,理由是要攒足办婚礼的钱再结婚,伯顿给她钱,她又一次拒绝了他。
伯顿死后第二年,她结婚了,在接受采访时说,她以前完全不急,现在爸爸死了,她突然迫切地想要结婚,想尽快生孩子。 伯顿一直想得到女儿的爱,一直没有得到。倒是他死后,就突然得到了,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晚了。 图为《埃利斯岛》的片场花絮照,伯顿扮演了一个送女儿出嫁的父亲,摄于他死前半个月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