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不负——小街
除了可能有一两个标志性建筑或明显的地理标志,感觉很多城市的局部都有些相似。无论是市井味十足的旧城,还是高楼林立的新区,新到一座城市似乎都会有似曾相识的那么一瞬间,十分奇妙。

走在写满历史的旧城老街上,不宽的街面两旁总能看到一些适应力很强的行道树(见得多的是冬青和杨柳,稍宽的街道梧桐和槐树也较常见。椰树、芭蕉和菠萝树则多是热带城市的专利。至于那些让人短暂着迷的被深秋染黄了树叶的银杏树则常常被布置在城市新区的街旁),从树干的直径和树皮的皱褶,就能分辨出街道的新旧,尤其是街口或中段某处三岔路口的那棵老树。还有行道树后面的建筑,一间间或许建在不同年代的不太高的建筑物或斑驳,或光鲜的外墙无不记载着这里走过的兴衰荣败。
新到一座城市,我是喜欢这样的市井小巷多过那些鳞次栉比风格雷同的高楼大厦包裹的街区的。特别是初春或深秋的黄昏,华灯初上之时,那些匆匆行走着或骑在自行车上的朦胧身影,那些街边烟酒店或小饭馆里的灯光总会让我产生遐想——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是怎样的体验?
设为特区已多过年头了,汕头的老城区咋看起来和去过的所有其他城市的旧城街道没什么区别。街道一样狭小凌乱,夜里的路灯一样昏暗,街边一样有很多宵夜的小吃摊。不过仔细看来还是有些区别的,两旁建筑外墙尽管一样陈旧,但门头以及大门似乎很多都是才翻修过,无论是实木还是黄铜,甚至是不锈钢都仿佛在表达着一个字——富。还有一点不一样,无论是停在门口,还是街上从身旁飘过的摩托,清一色都是进口货,我认识铃木,本田,雅马哈,以及我后来才认识的哈雷,应有尽有。当然,轿车也是进口货,很多还是右舵方向盘。
李老板家就在这样的老街上,和临街低矮的老房子不同,他的家在临街后面一栋估计落成没几年总共大约六七层高的砖混结构居民楼顶头(尽管去过两次,有次还住了几天,我却忘记了具体是几楼,三楼或四楼。)
刚进入秋季,天气还很炎热。走在楼道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下午两三点钟正是上班时间,很多家都还有人,大门敞着,只漏风的不锈钢管防盗门关着,房间里的人和摆设一览无余。
李老板的妻子热情地打开了防盗门把我们让进了屋。和刚才楼道看到的其他家大同小异,李老板家客厅也是红色(不知道是不是红木)的木质沙发加专门用作茶道的茶几标准配置。也许是为了多空出点地方,茶几放在了两张沙发转角的地方。
可能因为两个未到上学年龄小孩的原因(我突然想茶几没当沙发前可能也是担心小孩不小心撞到角吧),家里玩具等杂物不少。杂物不少但却并不显得凌乱。窗明几净,屋子收拾得很清爽,看得出女主人的勤快。李老板给我的印象从一开始就是不修边幅的,路上还在担心他家会不会让我不适应呢。看到眼前的整洁算是安了心。
进门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这或许是当地的标准流程吧。李老板也不例外,连简单介绍都没有,就坐上了沙发。
“这就住下来了?”我心想,“好吧,安心待两天。”
其实,我没什么底气,心里突然想到了工作,禁不住有些担心。
早安,十二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