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牡丹》:用尽全力追求爱情,是至真至纯,至情至性,还是水性杨花?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我已经看了两遍,第一遍看故事情节,第二遍看人物,每次都看不够,还想再看很多遍,慢慢品味。 相比较于《京华烟云》,林语堂的《红牡丹》貌似没有那么出名。 第一次对这部小说有印象是在研一的一次讲座上,给我们做讲座的老师是研究林语堂的专家,他的主讲结束以后,有一个提问环节,现场有一位同学问了一个有关林语堂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问题,具体我记不太清了,隐约记得和《红牡丹》这部作品有关。 其实,整场讲座下来对这个老师已经是深深地敬佩,将枯燥的学术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被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地吸引,而他对《红牡丹》里面“牡丹”这个人物的解读,对林语堂作品中所有女性人物的剖析,以及他对爱情、对婚姻阐释与洞察的通透、练达,更是让人无法不喜欢他。 言语之间传达的是一位学者将婚姻、爱情本质揉捏碎了摆放给我们一个个学生品尝,像一杯醇厚的咖啡,回味无穷,一位学者的智慧和光芒就这么润物细无声地彰显出来了。 这是我读研期间参加的第一场讲座,我一向以为学术讲座是枯燥的、晦涩的、高高在上的,普通人无法听懂的,但是这位老师却用他的讲座和人格魅力告诉我们,真正的学术其实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密切相关联的,是用来指导我们的人生的,这一次讲座颠覆了我对听讲座的刻板印象。 再说回《红牡丹》这部作品,是前段时间在图书馆里看到才想起来要看的,本来打算再看一遍《京华烟云》,但是好像被人借走了,刚好旁边有《红牡丹》,就拿来看了。 一拿到手上就放不下了。 显然,《红牡丹》里面最受争议和关注的是“牡丹”这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当时那个年代背景下,她全然不顾封建宗法制度的传统礼教,在丈夫死后不久就去密会情郎,此后又与翰林、拳师、才子三个男子发生情感纠葛。最后终于洗尽铅华,与拳师一起回归到朴实的田园生活之中。 这个人物最有魅力、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她敢于冲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无所畏惧、大胆反叛传统,颠覆当时传统礼教中的女子形象,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 这也是翰林梁孟嘉喜欢她的地方。梁翰林年过四十,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雍容高雅、眼光敏锐、游踪甚广、见闻极富、永远心气平和”,这样一个历经官场浮沉,见闻识广的男子,普通的女子显然无法吸引到他。但唯独牡丹却让他平和的心再次泛起涟漪,甚至情不能自已。 传统的女子、小姐都安静沉稳、举止文雅、遵从礼教,可是牡丹是怎样的呢?她活泼而有灵气,思想先进而又反叛,更有她自己独特的态度,她“懒散而慵倦,延伸上懒散,姿态上慵倦......快乐而松懈”,她“潇洒直率、天资聪颖、思想行为上离经叛道,不尊古训,精神愉快,时有奇思妙幻,言行虽为时俗所不容,却能置之度外,毫不在意。”她全然不顾别人的眼光,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 可是她想要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恐怕连她自己都不知道。 年轻时与金竹相恋,受到两边父母阻挠,虽然不得不各自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两人却始终保持秘密幽会。丈夫死去,作为新寡的她全然不顾旁人看法,急着去密会情郎,甚至甘愿等待,那份恳切让人令人动容。可是当她与堂哥梁翰林相遇时,却又热情一转,迅速陷入与梁翰林的热恋中,恨不得此生与之相守,对金竹态度之决绝让人无法不相信她的决心和坚定不移。 就在她和妹妹随梁翰林一起入京,得以与之日夜相处时,她的热情却又慢慢消减,还与在市井上相识的拳师傅南涛发生了一段情感纠葛。 此时,她对堂哥梁翰林的热情已远不如当初那么赤诚,那么热烈,而在听说曾经的情郎金竹生命危在旦夕时,她又再一次决绝地离开了梁翰林回去照顾金竹,在金竹去世后又陷入了与已有家室的才子安德年的恋爱。 但是在与安德年家人深入接触后,她内心的良知被唤起,不忍伤害其妻子,回到曾经的夫家所在之地,与曾经的友人为邻,过着安静的生活。后经历一场劫难又与之前的拳师相遇。 在历经人生变迁、情感浮沉之后,此时的牡丹终于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与傅南涛结婚回归到质朴的田园生活之中。 牡丹一生与四个男子有过情感纠葛,反复无常,没有定性,有人说她水性杨花,可是她在和每一个男子相恋之时都全身心投入,坚定不移,只是她貌似在追求爱情的路上过于盲目,心无定性,才导致了“反复无常”。忽然想起来了之前看《匆匆那年》里面一句经典的台词:爱的时候是真的爱,不爱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了。 但这也是牡丹在爱情这条路上走向成熟必经的一步,是她认识到爱情和婚姻本质必经的过程。 易卜生的戏剧《娜拉》在勾勒了一个敢于走出家庭束缚的独立女性娜拉形象之后留下了一个经典难题:娜拉出走之后的境况是怎样的呢? 正如《红牡丹》的结尾一样,牡丹在与傅南涛结婚回归到质朴的田园生活之后会是怎样的呢?对于她这样一个大胆、反叛的女子来说,是否甘于如此平淡的生活呢?在这里,牡丹父亲的态度给出了一定的暗示,对牡丹的行为一向嗤之以鼻,持反对态度的父亲这次却“认可了,认为这是自己这个奇思怪想反复无常的女儿主演的喜剧最后一幕”。 想起了讲座上那位老师对林语堂先生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评价,大概意思是说,林语堂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多都是“真、善、美”的,而很少有反面的,这并不是作者不会写或者不擅长写,而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他选择相信人性美好的一面,选择塑造这样美好的人物形象。 所以,对于我而言,《红牡丹》更像是一个封建传统时代一个大胆、反叛、思想先进的女子的成长史,我选择相信她在经历了一系列情感浮沉和人生变迁之后终于成长、成熟,回归到真实、质朴、而又平淡的婚姻生活之中,就像那位给我们做讲座的老师所讲的那样,大意就是所有炙热的爱情最终的归宿都是平淡而又质朴的婚姻生活,都要回归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之中,知道了这一点,才算明白爱情和婚姻的本质。 但其实,感情线只是解读这部作品较为浅显的层次,这本书最有魅力的地方正在于其塑造的“牡丹”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对于整个时代的进步意义。 就当时那个时代而言,牡丹这样一个在思想上先进反叛,在行为上大胆勇敢,颠覆传统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是女性自我意识苏醒的象征。 她的感情经历,她追寻爱情的过程其实也是她自知、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尽管经历了一系列曲折,但是至少,她最后找到了自我,明白了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单且不说多少和她同时代的女性尚不知自我为何物,就连如今的女孩儿,又有多少明白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明白寻找自我的重要意义呢? 对于我而言,这才是这个人物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