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消费主义话术
查看话题 >“往届年轻人”有感于“这届年轻人,正在被债务掏空”

恍惚地醒来,看了一眼手机,有点早,六点半而已,起床上班还太早,转念一想,不对,今天是周天,不懂为啥会出现周一的错觉。
手机从来不是看一眼就完事的,打开微信,没有信息,看了一眼公众号,虎嗅今天的推文,居然和昨天饭后散步,同事们闲聊的网贷相关,打开了看了每个人分享的故事。
正如白岩松(许久没看到这个名字,居然忘了,以为是白云松)说的,“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不是只有这届年轻人有债务,我阿爸的债务,从我阿公那代继承过来,高中毕业的阿爸,身为长子,要负担起照顾年小弟妹的重担,放弃了继续学业的机会(不知道他当时的内心,岁月已经过去,他也变成了固执的老年人)。 我没有继承阿爸的债务的说法,因为我还没成家,我和兄长也未分家,虽然我在2年前极力提议过,然而并无必要。 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不只是996,而是至少8116,时间的投入于年轻的我倒不是大问题,是对工作的无望让我每天都想逃离,即使这样我也苦苦支撑了4年。当时唯一的想法,是要把阿爸的旧债、我自己的助学贷款还清,然后再为家里新建房屋出1/3的资金,到了4年合同期满,以上3项基本达成,而且有10万的存款(在2016年的我看来,这是一笔巨款,当然很快就发现:这根本不算钱)。 说回来,为何会出现:“这届年轻人,正在被债务掏空”。 这届年轻人的世代,从家庭财力来说,至少大部分人比我个人的好很多。但是为何会被债务掏空,这是我比较关注的。
昨晚闲聊,有个观点是这么说的“我们这代人(80年代)还是吃过生活的苦,会比较疼惜钱”。仔细想想是这样: 1、年轻时的物质匮乏,确实会影响个人的财务观念。比如我个人,在高中、大学期间亲眼看着阿爸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大而整夜失眠,甚至有2年热衷于赌博;为了避免走阿爸的老路,我尽量不让自己负债,除开大学的助学贷款、2017年失业没有工资收入但是特别想要买股票和当时的淘宝店铺进货在借呗借了2笔款、这两年购买电脑和手机分期(这个仅仅是因为免息而尝试的)之外,基本不主动负债,这大概就是穷怕了的人的一种反应吧。 2、尽管如此,大学期间甚至于毕业后的6年时间里(差不多就是年轻人的十年),我也并没有特别的控制自己的开支,反而是工作后,会尽情地购买大学乃至更早之前想买却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购买的产品、服务,比如每年1次的长途旅行、每年至少1双NB的鞋子、一气之下买了2只MK的包包,诸如此类的花了不少冤枉钱,31岁的我回头再看,这些花费是必须的,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某些潜在的欲望,也让我在30岁之后的旅程里,看淡了某些东西,而更愿意为自己的爱好而买单,比如今年在羽毛球上的花费,可能超过1万(每周200左右的场地费用、为了打球而购置的球拍、球鞋、运动服);我不爱化妆,但是却喜欢上了香水。 年轻人的欲望和花费,相对于要养家糊口的中年人和没有自由支配的资金的青少年而言,确实多出来很多。他们开始自己支配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刚毕业的几年,我彷徨不安,多么希望有个引路人带带我,就好比大学以前,有个要考大学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努力(这个说法有点太过夸张,因为我太懒了)。反而是这两年,看了些非小说类的书,比如贫穷的本质、聚变、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等等,我不再期许引路人的出现,反而希望自己可以改变别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带着敏仔和鹏哥一起买股票或基金,有空我就和他们说储蓄的重要性和定投的风险分摊等。他们资金不足的时候,我可以支援少许。
“这届年轻人,正在被债务掏空”文章中的案例,有为了主播打赏、有被主播洗脑而疯狂购物,也有为了童年的不快而报复性消费——这消费的开始,在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话术给我们带来的洗脑; 而崩最主要原因,是各路贷款平台给予个人不合常理的消费额度。随手截了几张本人今日收到的各类贷款资格短信。额度超乎寻常的高,而我个人日常使用的信用卡额度也不过才3万。是的,万一我某个月因为某项大额消费,把信用卡刷爆,我大概率能腾挪过来的。但是各类平台给我的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我是无力偿还的。——信用卡额度的申请和提升,有一套完整的审批制度,虽然年轻时的我疯狂吐槽这一制度,原因是我大学时期500额度的信用卡因为是几米漫画封面,我想升到8000而不能;哪怕是购买股票、基金,都有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现在的各种贷款资格,仿佛没有任何限制,非金融从业人员的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制度和监管的缺失。

再说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话术”,2017年上半年,失业中的我在青年旅舍找了份不够生活费的前台工作,俗称打工,然后那一年豆瓣忽然流行起来原创小说,而我刚好看了武夫刚的《泪潮》,第一次看的震撼和恐惧,让我至今仍对各类APP心存敬畏。2017年的广告还是粗糙的广而告之,或者说,我还未体会到精准营销。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快现实生活中的精准营销到了直戳泪点的地步。站在2020年的尾声,回头再看,何等的荒谬,如今的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好像如果不宣称自己能够精准营销就会感到惭愧。 《泪潮》是关于抑郁症的故事,也是关于精准营销的故事。剧情就不多说,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在2020年的年中,我花了几块钱,付费又看了一遍。
下午跑去打球,原本一堆想要表达的,忽然不见了踪影。
只愿,年轻人,浪荡之后,归来还是少年。

Summer @深圳
20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