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德国看妇科医生
(一个补充,写在前面吧!)
今天带女儿打MMR(Masern+Mumps+Röteln 麻腮风联合疫苗),突然想起来MMR是德国推荐育龄妇女也要在备孕前接种的。说备孕前是因为一旦妇女感染德国风疹,怀孕时可能导致流产或严重的胎儿缺陷,因此妇科医生在补种疫苗后警告要在三个月内严格避孕。对这个印象深刻还因为我后来在瑞士生完孩子后两天准备出院时,医生告诉我还要再打一针疫苗哦(不是新生儿而是产妇!?(・_・;?)我非常疑惑,并拿出在德国时的疫苗手册(Impfungausweis)作证:之前明明已经打过了,医生表示是验血时发现抗体不足所以要再补充一剂。(我猜测可能是区域内又出现一定数量的病例了,所以医生才会如此认真坚持)
女儿快半岁了这两天似乎可以睡整觉了,我也终于拥有了一些码字的大块时间。回顾一下我略显曲折的孕产经历:开始备孕时还在德国,怀孕前四个月在土耳其生活,孕中期回到瑞士后又赶上疫情,在反复Lockdown中平安渡过分娩大关又开始提心吊胆地学做母亲。
除了感谢上苍赐我一个可爱小宝贝外剩下大部分时间过得平平淡淡又战战兢兢,每天在雌性哺乳动物的本能和后天习得的科学养育知识中寻找平衡。这种焦虑不安又倍感幸福的奇异心情也在寻找一个出口,于是我觉得是时候在豆瓣这个大树洞记录一下了,帮自己梳理的同时如果万一还能帮到友邻那就再好不过了。
先说说在德国看妇科医生的经验吧。德国是高福利国家,青少年学生的医疗保险费用极为低廉,进入社会工作后会有上涨但一旦组织家庭(正常婚姻或注册为生活伴侣都可以)保费就又变成家庭全覆盖模式。理论上每个人都有家庭医生(全科),有需要时由家庭医生推荐至专科医生,再上一级才是专科医院、综合医院或大学医院。
本人一大缺点是讳疾忌医,虽然仗着年轻健康状况还算良好但极害怕去医院,在考虑结婚前都没踏入过妇科诊所的大门(错过了德国公立保险每年还是两年一次的可报销体检,还有26岁前全免费的HPV疫苗等福利)。我当时的家庭医生是个笑声爽朗的老爷爷,选择他的原因也很简单:离家近走路三分钟、开假条手特别松,上呼吸道感染小感冒都会给一周(另,德国的假条一式三份医生开具后再转给雇佣单位和保险公司)。我在订婚后感觉和老爷爷有点熟了,实在不大好意思让一个挺亲切的看着比我爹年纪还大的老头儿做检查,又怕万一怀孕了再现找妇科医生太仓促,于是决定跳过他再觅专科诊所(在德国不少女性是直接在家庭医生处做妇科常规检查的)。
基友介绍给我一个点评类网站 jameda.de 可以根据科系和地区寻找医生并查看他们的资质和风评,但即使在德国医疗资源也并不宽裕,很多好评医生诊所会直接在电话里表示不接受新的病人或用长达数月甚至年余的等待时间来婉拒。我很幸运地又在家附近五分钟路程的地方发现了一位女医生的妇科诊所(当时住在小城市中心,溜达时看门牌名字发现是女的就登门问询了),可能是直接上门的原因,前台问过介绍人(我现编的友人某女士)和目的(我说的常规检查,但后来朋友告诉我诊所似乎更乐意接受Kinderwunschberatung即有生育愿望的咨询者)就给了一个两个月后的预约。
于是两个月后我带着自己的浴巾(这家诊所十分环保,预约时讲明需要自带大毛巾,护士妹子冲我眨眨眼:这样我们工作量减低了你也更有安全感不是吗?)第一次见到我的妇科医生,一位把银发剪成波波头的时髦阿姨。哦差点忘了,按约定时间进到诊所也不是一下就能看到医生的,而是要在等待室填填问卷(身高体重、手术史、家族病等信息)看看科普消磨时光(这个时间空档是根据医生看诊间隙浮动的,短则十分钟长的我等过近一小时)。这个只有一位医生执业根本就只用一套民宅的小诊所,隐私保护做得也不错,有护士引导进入问诊室才能见到医生(和之前之后的患者错开),而且即便医生也是女性,在单独分隔出的检查室里你穿脱衣服时也会出门避开,这一点礼貌距离令我感觉舒适。
现在回想起来,这位医生还有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问诊她拿到我填好的问卷,又细问有没有常服用什么药物,我想了想:痛经时吃的布洛芬算吗?伊笑道:这个不算什么,只要你一天不吃超过四次~又试探性地建议我如果希望经期更规律可以考虑每日口服避孕药并解说了它的激素作用原理。
话说在德国并没有所谓“婚检”,全靠缔结婚约的双方自觉。我婚后认真考虑一下发现并不排斥生活中有孩子这件事就又找妇科医生进行了咨询。发现医生也相当佛系,除了科普如何根据基础体温的变化推测排卵期外,就只叮嘱叶酸片需每日口服(需自费,但伊开了一个很大众的牌子,一小瓶吃三个月才大概7、8欧)。伊问及我丈夫不烟不酒规律锻炼就顺便客气恭喜一句新婚快乐,想来也并不真正关心我伴侣如何婚姻生活细节怎样。再两年后我们顺其自然有了孩子,也已经离开德国了,其间伊诊所还有信到,提醒我很久没去做检查了。至于后来在土耳其的故事下一篇日记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