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败叶,一片腐朽
发生过的事情一定会再次发生,因为年鉴上早已经写明白了。
《枯枝败叶》应该算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作品《活着为了讲述》中曾经着重提及本书创作的前因后果。当时,二十二岁的马尔克斯正准备放弃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业,立志投身写作。然而前途渺茫,身无分文,徒有一身热情却不知到底该如何写作。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的母亲突然来见他,要求他陪她回家乡卖房子。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却给了马尔克斯一个回到故乡,唤醒内心的契机。在重新踏上小镇的那一刻,马尔克斯只觉得“首先震撼我的是寂静,一种有形的寂静,即使蒙上眼我也能在世上的其他所有寂静中分辨出它来。”从故乡返回后,马尔克斯便投入到了《枯枝败叶》的创作中,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直到《百年孤独》的问世。
故乡与童年经历给了马尔克斯丰富的创作素材,小镇马孔多的繁华和衰退,香蕉公司的出现和消失,都是现实。此时的马尔克斯还没有那么马尔克斯,谨慎地在现实主义四周打转,离让他成名的魔幻色彩还很远。
书中讲了一场似乎永远无法开始的葬礼,故事在外祖父、母亲、孩子的视角之间转换,三个人的内心世界包裹着小镇马孔多的前生今世。死去的是二十五年前来到小镇的“枯枝败叶”中的一员——那个有一双贪婪的狗眼,吃着青草的大夫,在经历了马孔多的繁华和衰退后,大夫将自己流放到街角的破房子里,从此再没有打开过那扇门。
大夫独自生活,种瓜菜充饥,直到最后无声无息将自己吊死在满是垃圾的房子里。这个情节不由让人想起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艾米丽小姐有对自己忠贞不二的尸骨相伴,大夫也有个似乎消失无踪的梅梅。
福克纳是马尔克斯十分欣赏的作家之一,他觉得在福克纳笔下的南方种植园,似乎有一种与他的家乡马孔多相类似的氛围——经济衰败之后的城镇,似乎死了一样的寂静。如果将‘枯枝败叶’一词放在如今的语境下,大概类似前段时间曾火爆网络的“三和大神”——那些随着经济发展而随风飘来的人群。任何一个处在急速发展中的社会,仿佛都会出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无知无觉,对生活只有最低限度的要求。他们甚至更像恐怖游戏里成群出现的僵尸,哪里有鲜血便蜂拥而至,如蝗虫过境,最后徒留一地颓败。
马尔克斯在开篇,对枯枝败叶的人群有过一番细致描写:人们在大道上支起帐篷。男人们当街更换衣服,妇女们张着雨伞,端坐在箱笼上…在这一群像暴风雪或暴风雨般袭来的陌生面孔间,我们这些最早的居民反而成了新来的客人,成了外乡人、外来户。
枯枝败叶的死去或者说离开,从开始就已经注定。镇上的人们躲在各自的门后暗中期待结局,他们从未曾将这些枯枝败叶视为同类。而最终,“‘枯枝败叶’经过天然的发酵,终于融入到大地中默默发育的种子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