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写作(五):声部融合与角色使命
案例来自彼得拉克的情诗:https://music.163.com/#/song?id=1368512007
(一)
在早期音乐中,女高音一般来说都不是主旋律,但这不妨碍普通听众依然会认为女高音的声音最容易被记住。在这里可以简单换算:主角不一定是故事的核心高光。——但他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引领者。通常,S和B为外显声部,A和T为内隐声部。内隐声部通常不是主角,但却是主旋律的先导。S作为音域最高最容易被识别的声部,更像是把主旋律陈述出来,转达给听众。
有时候,主人公也承担着类似的使命。他未必是主旋律,但承担最容易被识别的引导者。换个说法更好理解,早期音乐的主题逻辑非常强势,主旋律,也叫“定旋律”。这个表述似乎更加能让歌者/作者谨慎对待。
在歌唱的时候,S由于一直有主人公光环,难免会越唱越兴奋,越位成假的“核心”。这时候要小心。谱面结构上我们能清楚地标记出,每一个声部在什么时候成为真正的主旋律。S在大部分时候只是用音高把主题亮出来,如果太强势,就会遮没主旋律,让整首歌的逻辑扭曲。S在全曲中更像一个一会儿关心A,一会儿粘着B,一会儿为T鼓掌的角色。
(二)
如果拿到谱子,一头雾水,怎么办?切记,先看节奏,再读歌词,最后看音高。音乐的本质是诗歌或对话,音高(旋律)是为了表达语言(歌词),语言是为了抒发情绪(节奏)。五线谱能一眼望去就读出来的,是节奏,十六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彼此间隔的密度,小节线的疏密。一分钟多少拍,一拍等于几分音符,这是一份谱子除了标题外最优先告诉歌者的事情。
掌握节奏比什么都重要,这意味着我们拿到一份谱子,即使没有歌词和音高,读者也掌握了它的调性和情绪。很简单,只要用鼓棒或者手指骨节把谱子敲出来,感受一下就好了。
根本不需要歌词和旋律。电影《大腕》中,葬礼乐队把哀乐加快了两倍节奏,顿时演奏出了一首婚庆音乐,就是节奏变幻很好的演示。
如果节奏已经稳定下来,那么这个故事的情绪也已经被掌握了,换言之,听者和读者已经被牵引入了特定的情绪场,接下来再用歌词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SATB展示出喜、怒、哀、惊、惧、厌(是啊,人类只有六种基本情绪,而已!)。
彼得拉克的情诗展现了一种秋风萧瑟爱情求之不得的荒凉。做梦的诗人在爱情的幻想中享受甜蜜,醒悟后方知一切是自己的空想。无法得到梦中情人的彼得拉克在小径远离人群独自徘徊,风神将一切盼望纷纷吹远,到头来什么也留不下。
这首歌的重点之一,是第二部分的主题:悲伤的风。S1和S2率先吹出一阵嗖嗖的小风,A肯定了S的风,T和B跟着吹出一阵大风。风声还未落下,S1S2ATB五声部齐唱,强化内心的痛苦。这里,歌词的风神带走一切,被模拟风声的节奏重复突显,一阵接一阵的风和歌词中带有f-、s-的词汇,加强了这种情绪。
这里,如果读不准这些词汇,会削弱先前节奏的表达。如果节奏对应一个故事的情绪框架,那么歌词显然就是情节了。不管怎么样——
相比之下最不重要的就是旋律音高—写作技巧。有些旋律优美,有些脍炙人口,有些旋律复杂深沉,有些甜蜜腻人。这都是最细枝末节的。在节奏稳定、词义完整的前提下,旋律的提升可以加分,但不足以改变作品优秀或糟糕的本质。有些无脑作品用一条非常诱惑人的旋律捕获人心,话虽如此,但大家也可以再仔细甄别,这些洗脑神曲是否仅靠节奏律动就可以让人处于沦陷边缘。可以试着忘记旋律,只打一下《小苹果》的节奏。
如果在一个完整的作品中,走音了,怎么办。首先,没有任何一个歌者能保证不走音,即使拥有高超的技巧,受到环境、音响、天气、心情、健康影响,依然可能“听起来”走音。在一部作品中,如果各个声部节奏都是对的,那么总有一个小节那个声部能找回合乎调性的旋律和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小说,它的开头可能慢了些,让人烦躁,但只要整体结构—节奏稳定,你总能迎接来它的高潮。而读者也总会说:开头虽然有点慢,但是……高潮部分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节奏要是被打乱,被S和B这些外显声部打乱,故事会变成莫名其妙的无头苍蝇。被A和T内隐声部打乱,故事情节会变得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如果节奏稳定,歌词也忘了,怎么办。在早期复调音乐中,听者会发现乐曲有一种高斯模糊一般的效果,让人产生疑惑。在线条交织的情节中,读者会发现bug。但这依然不是致命的,只要结构稳定,读者依然会说:虽然听不清他们唱了啥,虽然情节上有个bug说不通……但……还是很精彩。
那么,走音了到底会怎么样呢?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个专业人士会在乐评中计较专业歌者的音准(首先是专业的,乱来的一塌糊涂的不算),和谐是第一位的,有了和谐稳定表达的情绪,音准被放到最最后面。在故事中,文笔和技巧也是如此。走音可能顶多意味着故事中多了一个讨厌的配角,读者会自动把它从记忆里删掉的。
(三)
所以,不要怕,不要怕哎呀我走音了怎么办,就因此停下来不唱,或者为了把音唱准,就打乱其他人的节奏。ovpp是很好的练习方式,将每个声部简化为单人演唱,将每个主题简化成单人线索表达,搞清楚每个段落的成分,再裂变组群。
多听,多看。
这首歌我为啥听了467遍。因为上一次ovpp唱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