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伴学 | | 费孝通:一位为世界奉献中国思想的学者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30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生,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1936年夏,赴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另有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国绅士》等,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高校。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学术思考与研究历程
费孝通越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具有深刻的了解,他越认为,中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但并不是盲目跟在西方后面,而是需要用自己的脚走出来。为了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一生从未停止过思考,从年轻时思考中国乡村贫困的缘由,到晚年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及小城镇的发展,再到关注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从关注对人的生态研究进入到对人的心态研究,再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研究等。
在他一生的研究中,隐含着一段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他学术思想中的投射。而这正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再迈向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也是从相对封闭发展的国家迈向一个开放的、拥抱全球化的国家的过程;还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而又曲折的变迁与重构,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其中包括中国人从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及抛弃到走向重新认同及自信,从对外来文化的抗拒及迟疑到学习及融入等心态的变化历程。在费孝通不同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气息。
这主要在于:第一,他是一位社会学、人类学家,中国社会是他的观察和研究对象,记录下其不同时期的变化并加以研究,本身就是他的职责。第二,他受过非常好的现代教育,是一位敏锐的思想者,善于从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实践中提炼重要的理论,并将其描述出来指导当代社会发展。第三,他在学界和政界都有很高的声望,他的许多研究对当时重大决策的制定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并指导社会实践。第四,他受过良好的英文教育,研究视野宽阔,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世界性、全球性和前瞻性,因此,他的许多理论和研究不仅能够体现中国的时代性,而且能体现世界的时代性。

二、晚年的关注与探索
当今世界让人最困惑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类是否能够继续和平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各个国家只是在本国内拥有主权,对气候变化、疾病、水资源等全球性问题,并不能独自有效地解决。因此,需要具有不同政治制度和持有不同文化观念的各个国家团结在一起,共同解决这些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但如何才能团结,做到心心相通、共存共荣?这成了费孝通晚年最关心的问题。
为此,他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学术思想,希望中国人能回到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去寻找中国自古以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并贡献给世界,与世界不同的民族共同建构一个新的共存共荣的美好时代。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并写下了多篇文章阐述这些思想,希望以此来促进世界不同国家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为人类能够共存共荣地生活在地球上提出中国方案。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人类的早期,大家可以较少往来地生存在自己的地理空间中,可以过着与别人不相干的“各美其美”的生活,但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地球成了地球村,不同国家的人们不仅成为邻居,而且产生了世界统一的市场、跨国公司等,形成了经济上的全球共同体。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就不能再各行其是了,需要有“美人之美”的心态,也就是要增强不同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欣赏,从内心真正接纳对方。费孝通认为生态问题解决的只是共存的问题,只有心态才能解决共荣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情感世界的相通、追求人类共同美好生活的问题,这些都是费孝通晚年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题目。

三、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费孝通的著作
究其一生的研究,我们看到的是,费孝通从研究家乡、研究乡村,到研究少数民族,再到研究国家的发展,到最后关注人类未来的走向、人类情感的归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这是费孝通一生的学术走向和学术追求。近期有人提出“费孝通的思想是否过时?”我的回答是,不但没有过时,还正当其时。尤其是今天,面临世界的各种纷争,我们越加感觉到费孝通的思想变得日益重要。丘吉尔称,“你越能回溯历史,便越有可能展望未来”。阅读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发展脉络,而且由于他的研究是来自“从实求知”的社会调查,许多研究能非常清晰地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因此,在阅读中,不仅能让我们回溯历史、展望未来,还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美美与共”“文艺复兴”“人文资源”等学术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概因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对文化问题关注还不够,而国际上不同价值观的争锋也远没有今天这么尖锐。但今天我们看到,他当时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目前正在面对的问题。他生前曾说,“把明天的话今天讲了”,他指的“明天”正是我们的“今天”。
费孝通认为,21世纪将会是一个文化大争辩的时期,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但在完成这个大趋势之前,会有一个类似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的争锋,包括战争都有可能出现。最终人类需要走向“和”的状态,不然人类社会将有可能同归于尽,他不愿意看到那样的悲剧。晚年他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这一主题,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社会“共存共荣”,也就是“美美与共”地发展下去。这是未来人类发展最重大的问题,也是他晚年不断追问和论证的问题。
当今中国需要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发展,更需要有理论资源导出的种种思考来应对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文化问题,包括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相处、国家与国家相处等方面的问题。未来不再是一个讲究效益的时代,而是讲究意义和价值的时代,因此,哪个国家的理论思考能够走在前面,能率先提出系统的符合世界和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哪个国家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胜出。费孝通思考的都是与此相关的问题,也因此,他的理论和思想能帮助我们或启迪我们去认识当下的这些挑战,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当代的思想、中国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贡献给世界。
作者简介:方李莉,博士,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所名誉所长。 文章节选自《群言》2020年第10期,《费孝通:一位为世界奉献中国思想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