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喜欢的作家是怎样的体验?
上周末多抓鱼搞活动,邀请默音分享她的新书,非常抱歉,我还没有机会看过默音的书,她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但默音邀请了张天翼,我立马点击了报名。
她比照片上瘦,相册里的照片脸颊是圆的,现在明显地瘦削了起来;比照片上白,大概是穿了黑衣黑裤的缘故。
眼圈下有明显的乌青,熬夜写作了我猜测着?
她之前写过自己辞职之后,全职做了自由撰稿人,社交活动骤减,出去见人都需要预热好久,做足了心里建设。但分享会上的她思维敏捷跳脱,回应积极,还俏皮地贡献了全场几处笑声,一点也不像会社恐的人。
最早知道张天翼就是在豆瓣上,那时她还叫纳兰妙姝,已经遇上良人小薛,时不时地会来撒点狗粮,现在很少写了(分享会上有读者说是他们的CP粉,希望能多撒点)。
她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考研、和男友异地、来北京工作、租房、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结婚……,日子像她跑步时遇过的那棵紫薇树,静止而又活泼。
我最喜欢的就是她的散文,精妙之处用朱自清散文奖的颁奖词就足以说明,“直面人生残酷的细节,从凡俗生活里写出了花朵和人性的微凉。小人物芜杂的生活、沉重的命运,在她笔下生发出带泪的微笑”。
默音在现场问了她一个问题,恰好也是我想问的:写出这些散文的契机是什么?为什么会想着写这些人和事?
答案让我们都大跌眼镜,她老实回答:这都是编辑的命题作文,编辑知道她结婚了、家里有人去世了(编辑怎么什么都知道?),就和她说,你写写吧。她就写了,结果文字自带的真诚和动人,就这样打动了我们。
李敬泽对她有个评价,说她是本性是悲观主义者,但因为生在天津,成了自带喜感的悲观主义者。我不太同意,如果以世俗的标准衡量,张天翼的生活算不上富足,租房生涯有二十余年,写字的报酬也不高,但她自得其乐,有书读,有人爱,吃喝不愁,做着自己最喜欢的工作,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出门前我带上了《黑糖匣》,是她的短篇小说集,这本书献给所有相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人,最早的版本,封面内侧还有一张她小小的照片。
忐忑,毕竟这不是她的主场,找她要签名会不会不太好,但还是决定带上,见机行事。幸好找默音签名的人很多,也确实有人找张天翼签名,我就大胆上前了,本来以为只有一个签名,没想到收获了抬头和祝福,还被夸了我的名字很好听。
啊!一个小粉丝最幸福的一天,期待你更多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