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又词汇量贫瘠的舆论风气
一些不太成熟的人,面对喜欢作品,只会说“神作”,夸赞起来也只会模仿各种营销体的溢美之词。与之对应,面对讨厌的作品,只会说“烂片”,表达不喜欢的方式也是寻找各种污名化的帽子往作品和其粉丝上扣,哪怕其实已经与事实相悖。
“神”和“烂”是较为极端的形容,真正封神的作品其实不多,往往可遇不可求。真正烂的作品也有其有目共睹的特征,不至于那么难分辨。面对品质不在这两个极端的作品,还有“庸作”,“还行”,“不错”,“尚有不足之处,但我喜欢”,“质量过得去,但不喜欢这种风格”,“优点在于XXX,缺点在于XXX”……那么多更利于准确表述的方式。
怀着极端的观点互相斥责,贬低对方的同时抬高自己,其实都是同类人。往往这些人还要攻击理性的声音,面对不同的观点无论合理与否通通带着情绪否定,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总之就是拒绝理解对方观点中合理的部分。缺乏正常交流的能力,只懂得在党同伐异的氛围中狂热。
类似的事还有某作品、明星的狂热粉丝不够成熟做了一些不当行为,斥责这些粉丝本无错。但往往就是有那么一群人,把这种斥责上升为对理智粉和作品/明星本身的全面网暴,自诩正义的把对方的一切行为都控诉为恶,甚至捏造一些欲加之罪,歪曲事实扣各种帽子,往往还获得大量附和,越描越黑。这不是什么好事。
群体不可能永远保持理性,但变得更趋于理性,一定是社会进步的良性助力。
毕竟群体越容易狂热,那些躲在暗处不怀好意的势力,和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不良资本办事起来就越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