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227卷 三镇变四国:就怕坏人聪明
郭子仪的去世,代表着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那一大批老臣的离去。郭子仪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迫于宦官的各种压力,作出各种让步,这是唐朝的悲哀,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平息,只是表面的平息,兴起的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不可治愈的后遗症。

郭子仪离去了,杨炎这种算是有点作为的丞相也被卢杞这种小人陷害,即便唐德宗如何励精图治,这种势头在小人的环绕下很难得到持久。尤其是现实情况让皇帝意识到:削除藩镇根本不是一件想做就能做得到的事。

成德军李正己死后,其子李惟岳就要求继承为节度使,唐德宗再三表示了不同意,结果李惟岳就联合魏博的田悦、平卢的李纳,组成了“官二代”的三镇联盟,来抵抗中央的命令。唐德宗派出马燧、李抱真、李晟大军打过来,三镇毕竟抵挡不住,成德军李惟岳被击破,偌大的节度镇被皇帝分为易定、恒冀两镇,皇帝的意思是要分而治之,本意是好的,哪晓得分开了还是割据,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心真的是太坏了,风气如此,挨着割据的节度镇很容易学成跋扈的节度使!

吃了败仗的田悦看到这种情况,意识到了危机。他回到自己的账下,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通过演说来提针己方军士的士气,他说明先祖的事业,承认自己的领导错误,并散尽家财来收买人心,应该来说这对于其巩固自身的防卫,起到了作用。第二件,就是通过游说幽州节度使朱滔,将其拉下水,拉到自己这一方面阵营,朱滔本有异心,结果被田悦这么一劝说,就真的反了,加上恒冀节度使王武俊也是个反骨,结果原来的“三镇”变成了他们所谓的“四国”联盟:幽州、恒冀、魏博、平卢,这样一来,之前官军的一片大好形势,瞬间变成了一地鸡毛。

这其中,田悦很有他伯父田承嗣的狡猾,当年田承嗣收买李正己、反间李宝臣拯救了自己,而现在田悦通过“合纵连横”说服了朱滔、王武俊也保存了自己。我们以为坏人肯定要失败,坏人往往是很聪明的,不聪明的人当不了坏人,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性。

如此一来,此时的形式有点像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藩镇割据就像是一种不由中央的“封建”,已变成事实上的不可控制。而此时的中央朝廷已经逐渐沦落成天天借贷的局面,割据的藩镇造成财税收入的减少,皇帝靠着跟商人强行借贷来维持着中央军的开支;而中央军的大将,似乎也学会了割据藩镇的那一套,互相不服气,军队不和气,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下降;与此同时,朝中又多出了一个类似李林甫那样嫉贤妒能的卢杞,这样一来,让唐德宗本来励精图治的好意最终发展成越来越不可收拾的局面。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