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23 | 跃迁成长的三大法则:只有在正确的节点上付出,努力才能质变
还记得一句当年王健林的一句著名flag吗:先定一个亿的小目标。
当时网上还流传王健林的作息时间,说他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健身,24小时飞两个国家,三个城市,六千多公里,晚上七点十分再回到办公室。
很多人感叹:富人都这样努力,我们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努力。许多人的努力一点也不亚于一些成功人士。
但是,为什么他们的收益却比那些人低呢?为什么有些人的努力和收益,是不成正比的呢?

其实,很少有人的成功路径是线性的。
大部分成功人士的发展路径中,都会有一到两个、甚至三个“非连续性的突然增长“,被称作“跃迁”。
这些人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让自己拥有一次又一次的跃迁?
其实,是因为他们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用对了这三个法则。

二八法则,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二八法则就是说,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关于如何利用二八法则,让自己高效成长,古典老师举过一个例子。
他在新东方做集团培训师时,俞敏洪希望他整理一个“教师之轮”的培训体系,帮助更多老师成长。这个体系包括五项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课程设计能力、呈现能力、个人魅力、积极心态。
在给老师们培训期间,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同样的训练课程中,有一群人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人。这些人不是因为比其他人更加聪明或者更加努力,而是采取了更加聪明的学习路径。

普通老师的学习路径,是把百分之百的能力,全部投入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领域。
而那些成长特别快的老师,他意识到在一个领域里,20%的知识就可以囊括80%的内容。所以他会花一点时间,迅速地学习这个领域最精华的20%,然后再去学其他领域的20%。
这样,同样的时间,那么成长快的老师获得了五个80%,得到的是400%。而普通的老师最多也就100%。
你看,仅仅是学习路径的不同,就让老师们在三个月内拉开了四倍的距离。
所以,当你觉得你已经十分努力了,但收益却不能和努力成正比时,不妨看看自己是不是把100%的努力都花在了不那么重要的80%上。
想要高效、快速成长,是应该把最重要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20%上。这和之前我们不断谈到的“要不断地持续扩大自己的优势”,其实是一个道理。
这20%,可以是你需要掌握的精髓知识,也可以是你需要发挥的长处。
二八法则运用到自我成长,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投入最多精力,做最重要的事,获得最大效益。


利用二八法则,获得飞速成长后,是不是就可以了?那些没有得到快速成长的人,只要时间够长,是不是也一样能迎头赶上?
其实,快速成长起来的人,还应该学会运用系统,放大自己的能量圈,获得更高级别的加速。
比如上个例子中的那些新东方老师。在前期选课的时候,学生一定会先选400分的。
这些400分的老师,被选得越多,训练的机会就更多,课就讲得更好;课讲得更好,就能带来更多的学生;学生越多,优秀学生就更多,名气就更大;名气更大,就排得更多;排得更多,钱就更多。
于是,这样一个循环就形成了。经过一段时间,这些400分的老师,与那些100分的老师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

成长和努力的最终目标,无非是要获得更高的收益。
所以,那些400分的老师,在通过二八法则获得快速成长后,让自己在系统内的价值迅速扩大,进入了更高的价值链条。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法则,叫幂律法则。20%的国家,占据了世界80%的财富。不仅仅是财富,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这么分配的。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只要你能找到头部,就能够上升。
所以,利用自己所处的系统,找到头部,将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放大,让自己在区域内形成头部效应,实现个人的第二次跃迁。


当实现了二次跃迁后,想要更大扩张自己的影响与优势,就要与其他领域的高手互联。
通俗来说,可以理解为头部的跨界链接。
当你成为头部,资源就会莫名其妙找到你。只不过这一次,你不是要快速学习更多东西,而是要连接更多头部。
比如资本的头部,管理的头部,以及其他各领域的头部。
当高手头部们进行连接,他们的升级就变成圈层,别人就彻底进不去了。

最后: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许多人的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
这是因为,只有在正确的节点上付出,努力才能质变。这一次次的质变叠加起来,才能让个人的努力效应放大百倍、千倍,实现跃迁。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想要实现跃迁是很难的。
因为它每一步的选择都是逆惯性的,都是让我们被迫走出一个更大的格局。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倾向做的那些自己熟悉的事情,可能并不能放大你的价值。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真正看到了最重要的那样东西,请盯紧那个对你最重要的选择,千万别因为太难而轻易放弃。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逆惯性的跃迁式成长。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