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个月,意外的惊喜「新加坡全奖博士录取」
好久不见的申博经验分享帖今天重出江湖啦!P同学前不久在博士星球的帮助下,顺利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学全奖offer,现已成为博士顾问团的新成员。 由最初第一批进入港校PhD shortlist面试,到候补进waiting list苦等,再到收到NUS无奖offer的两难选择,最后到全奖录取的惊喜降临。P同学“万花筒”般的申博经历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
HK:曾经的理想 现实的炮灰 因为在广州读硕士的缘故,我的很多老师都从香港毕业回来教书,自己受到的学术训练自然与港式教育十分接近,加之自己今后的职业目标是回到大陆做中国研究,所以最一开始就将香港和其它亚太华人区的高校作为自己申请的首选地。 2016年9月顺利通过了语言考试后,在PhDPlanet的指导与帮助下,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RP和SOP撰写、修改以及目标导师的套磁。他们高效、负责的工作态度是我后续选择继续同他们合作的重要原因。 11月的时候,借助目标院校导师来粤参会的契机,我主动与他们进行了私下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导师的研究兴趣和院校的选拔标准。据此,进行了个人材料的再次加工和整理,以匹配院校和导师需求,最后在截止日前决定递交申请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在与对方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各个院校的选拔标准有很大不同。在达到学校要求的英语成绩、GPA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 港中文和港浸会更注重研究计划的质量,关注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同本校老师的研究相契合,以及你的研究预期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和学术价值,且明确说明不鼓励学生套磁; 港城大则看重申请人的量化研究及英文写作能力,这与他们的研究范式也是息息相关的,RP在他们录取流程中的重要性反倒有限。并且非常鼓励学生在申请前与目标导师沟通以增进彼此了解。 因此,对于申请者来说,除了具有优秀的学术背景,了解乃至熟络目标院校的申请规则是至关重要的,警惕唯GPA论、唯英语成绩论的思想,因为这往往让你产生对自己过高的期待而忽视对方院校的选拔标准。
递交完申请后,大概等了两周左右,两所学校先后发来了first round面试通知,而面试的内容恰恰同对方老师告知我的录取准则高度一致。 港中文的面试官是由录取委员会的三位教授组成。面试简单直接,直入主题,半小时的访谈中,有20min都是在围绕RP进行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个题?预期有什么样的contribution?你的研究主体有什么样深层的政治文化背景?等等。这些问题无法准备,考验的就是你的临场应变、英语口语表达以及你对研究领域的熟络程度。我面试前准备的一些routine的问题,几乎都没被提及。面试完后感觉非常不好,后悔自己没有依照事先了解到的选拔标准准备面试。最终的录取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在waiting list呆了几个月后,第二年3月被通知unsuccessful。 港城大的面试在中文面试后的第四天进行,有了前车之鉴,这次的面试前就准备了更多有关rp的内容,但出乎意料的是,面试的过程却相对轻松。面试官就是我之前见过的目标导师,全程20min几乎没有问到RP,而且绝大部分是用中文对话。相反,面试官对我的数据分析能力则进行了更深入了解,有没有做过量化研究?愿不愿意学编程?等等,可以看得出量化研究、数据分析是他比较看重的。 港城大面试结束后,导师表示会把我推荐给委员会,让我等他们的消息,并建议我可以在这段等待录取的空窗期自己加强量化研究方法的学习。一切似乎看起来很顺利,尤其当我知道每年一所港校收到PhD数量超过100个,而能进入面试的只有十几个时,难免有些飘飘然。随后的几个月,自己就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假期也抽空到各处旅游,憧憬即将开始的港校生活。 3月,学校公布第一批录取名单,小伙伴纷纷爆出offer互相庆贺,我却因为没有消息而不敢吱声。发邮件给导师询问录取情况,被告知我可能在4月公布的第二批的录取名单上。因为我申请的是HKPFS(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的线,跟正常录取可能有所区别,所以很乐观地继续边修改毕业论文边等待录取。 到了4月,第二批录取名单公布,我仍未收到任何消息。发邮件问导师,此时导师也含糊其辞,让我咨询录取委员会的老师。问了录取委员会老师,回复说我还在waiting list,让我耐心,未来几周说不定就会给我offer。看到邮件的我只能苦笑,知道希望渺茫,但总期待奇迹出现。 此时,所有自己心仪院校的秋季申请都已截止,一旦被城大拒绝,我将面临失学的窘境。更难熬的是,很多身边关心的同学都在问自己去向,许多申请博士的同学都已纷纷获得不同院校的录取,他们的开心激动更是加剧着自己内心的撕裂。此时真正觉得,别人看待你、自己看待自己、自己看待别人的方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是坚持理想,再熬一次?还是认清现实,走进社会?每晚都会经历这样的自我盘问。我明白,是对自我的自视甚高忽视了竞争的残酷、以及对其它后路的提早准备,曾经的理想,终究还是离我远去。
杭州日料店:再次启程 带着未竟的疑惑和一脸的愁容,6月份去杭州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比参会学习更重要的是,约了博士星球的Alice在杭州见面,希望通过她的经验获得更多今后道路选择的建议。 在杭州日料店聊天的两个小时,Alice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职业、热情和作为一名基督徒的真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言语间帮助我分析了申请失败的原因,给我提供了很多我曾经不曾了解的信息,CSC(中国留基委奖学金), 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 Jobbnorge(挪威博士申请系统)……让我更加坚信,除了实力和运气欠佳外,对申请技巧和策略的疏忽也是自己申请失败的一大原因。 餐后,基本确认要跟Alice继续合作,我也给自己许下承诺,再次启程,接受在就业市场可能失去竞争力的风险,目的不为证明自己,只为不留遗憾,给自己曾经的梦想一个交代。
参会、还是参会: 收集一切可用信息 从学校毕业后的几个月正值暑季,刚刚完成毕业论文,难免想给自己放个假,但对申请来说,却是刻不容缓,一切都应赶在前面,这时参加学术会议就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很好的方法。 在6-8月间,我保持每个月参加一次会议的频率,先后参加了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郑州大学组织的三场传播学夏令营或学术会议,参会的选择标准很简单: 第一,一定跟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 第二,一定有国外知名教授参加; 第三,一定有海外在读博士生参与。 参会的好处也不少: 首先,参会是一个很好的打磨自己RP的机会,presentation的过程可以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RP的熟悉度,而讨论和评议环节又给自己修改RP提供很好的方向; 其次,每次会议也是一个联络关系的平台,通过私下同国外教授交流,很有可能有机会获得对方在选校、RP选题上的建议,甚至有机会获得推荐信,而同海外名校的博士生交流,可以获得对方院校考核的详细流程和细则,了解导师招收学生的偏好等,他们也能将你的申请诉求告知给他们院系的老师,起到“半个推荐人”的作用。 总之,丰富的参会经验已经可以让你在信息的获取程度上比竞争者高出一截,如果能碰巧遇到自己即将要申请的目标导师又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线下的实际对话会帮助你大大增加被老师相中的可能性。信息就是资本。 事实上,我申请新加坡成功的起点,正是源于在一次读书会上同我博士导师的面对面交流。
不期而遇:新加坡面试、 自费offer到全奖offer 新加坡高校同港校不同的是,每年有两次入学的机会(春季1月和秋季8月),当时选择申请也没有很高的期望值。从以往得到的消息看,NUS(新加坡国立大学)和NTU(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比港校的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因为恰巧遇到自己喜欢的NUS老师以及想早点结束gap期煎熬的迫切心情,5月份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递了申请。 投递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打磨RP,另一方面根据Alice指导,修改自己的其它材料,突出自己的特长和研究经验。修改的过程也是不断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以前的申请心态更多是,导师要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重走申请路时,PhDPlanet的同仁们更多帮助我挖掘我想要的是什么,哪所学校、哪位老师能够提供给我想要的东西。这样的转换让我能够在文书的写作中更多尝试突出自己的观点,提出有新意的看法,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功利性地模仿和投其所好。 到了8月中旬,我正在家中准备郑大会议发言的PPT,NUS录取委员会一位老师发来消息,要对我进行面试。当时收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但又担心出现同港校面试时一样的错误。Alice得知这个消息后,为我联系了一位在美国的全奖PhD博士师兄对我进行指导。 因为专业相通,在跟师兄的交流中,可以有更多专业领域的对话,使我哪怕面对港中文那样专业性强的面试,也能有所准备。除了专业领域外,在正式面试开始前半天,Alice又对之前博士师兄给我指出的问题进行“复检”,并针对一些routine的问题为我进行了模拟面试,所有的前期准备都使我对这次面试更有底气。 到了约定时间后,对方老师准时打来电话,发问同样直来直去,不带套路。这次面试又跟港校的面试有所不同,既不是针对rp提问,也不是像城大那样着重某一方面能力。面试的核心反而落在了申请动机和研究领域相关性上。15min的面试时间长度虽不及港校,但密度却是很大——为什么读博士?为什么我们系适合你?为什么你要申请的导师适合你?你有什么研究能力或经历使得你能够从事这方面研究?面试内容恰似一封口语版的SOP。 这时候不得不提准备文书的作用了,不久前刚刚梳理过自己的材料,加上PhDPlanet的帮助,使我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履历与研究目标。其实新加坡老师看重的,也是申请者个人的研究主体性,先确定申请者有笃定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后,再考虑匹配度的问题。所以正如PhDPlanet师兄指导的那样,先认清自己,再考虑他人。整个面试有了PhDPlanet的助力,相对顺畅了很多,面试老师也评价我说,我算是这次面试中表现较好的申请者,他们会优先为我争取研究生院奖学金录取名额。 经历了两个月漫长等待后,10月中旬我收到了NUS第一份录取通知书,意外的是,给我的是自费offer。这封录取书甚至比直接拒绝我更让我感到纠结,4年的留学生活至少需要80w人民币,这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焦虑之余,我重新回到NUS的录取系统查看我的信息,偶然间发现一个天大的错误。自己本科和硕士的平均成绩被学校计算错误,原本接近90分的平均成绩被生生改为80和81。经过查询NUS的绩点细则才发现,他们将我提交的GPA直接根据NUS的绩点系统转换为百分制,造成平均分数大大压低。在PhDPlanet的指导下,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argue,对方研究生院表示也接受我的控诉,会重新为我计算成绩。等了5天后,就在前一封录取通知书接收与否的ddl即将来临之际,研究生院发来一封新的录取通知书,也就是现在的全额奖学金录取offer。 好的结果往往都是一波三折吧,最终顺利拿到奖学金录取,也跟了自己最喜欢的导师,做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最惊喜的结果。
结语:博士申请, 何以失败?又何以成功? 有了这段曲折的经历,才明白海外博士申请远比想象中复杂困难的多,都要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常理。16个月的折磨,也让我更加理解每一位申请者被帮助的需要、被支持的渴望、被陪伴的期待,这也是我加入PhDPlanet想要做的事情。结合自己的申请经验,以及我与港校、新加坡,以及北欧一些学校老师的交流,总结出四点其它经验分享不太常见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RP的核心在introduction部分# 众所周知,研究计划是博士申请的重中之重,所以难免有些申请者认为字数越多、理论越复杂、研究现象越奇特、架构越完整的RP就是好的RP。甚至有些黑中介说,直接把自己以往写过的论文研究发现前的部分翻译成英文,就是一份RP了。这样做难免有些误人子弟。 一份真正好的RP应该在introduction部分就能体现出来,这也是面试老师着重看的部分。如果你的文献都完整了,方法都掌握了,那要老师来教你什么呢?所以说,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都属于技术上的内容,经过博士一年的学术训练,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准。而提问题的方式、问题的来源却是老师很难教会你的,这体现出的是申请者对社会的深度观察和思考、对学术界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精准掌控。一份新意盎然、特色鲜明的RP远远比看似无懈可击却枯燥无味的研究题目更加引人入胜。而所有的这些,都要在introduction部分呈现出来,即阐述你的研究问题的来源以及可能产生的理论与社会贡献。 当然,与目标学校的研究领域有一定契合度也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完全重叠,能够同院校既有研究相重叠,又能发展该领域研究深度的问题是面试老师尤为渴求的。因此,批判、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以及对特定领域前沿知识的持续关注,是在RP写作前就应该着力提升自我的板块。 #第二,以我为主,兼顾游戏规则# 申请成功的秘诀无外乎两点,自己在某一领域有专业的能力,而目标院校或老师恰巧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这与找工作没有本质区别,最终都是落在“匹配度”这个核心问题。一个高明的面试官仅仅通过一两个问题就能找出你回答问题的漏洞。 比如,曾经有一位华人教授面试我时,问我申请过哪些老师。当我无意识地将这些老师的名字告知给她的时候,她却回复我说,“你是个投机分子啊”!学术圈是很小的,相似领域的老师之间经常会互通有无。她发现我申请的几个老师之间研究范式、研究领域有所差异的时候,就会怀疑我申请的目的仅仅是为读一个博士,而不是踏踏实实在某一领域里深耕。同职场面试中的职业规划类似,进入学术圈,同样也需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和方向选择。将自我擅长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才能让面试官、录取委员会成员落入你事先设下的“陷阱”。相反,如果一味以功利的心态迎合某一教授的口味,你的学术动机就很容易收到怀疑了,而且你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反而更容易让对方有更清楚的正确性判断。 所以,申请之前,反复问自己,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我有什么能力能做好该领域的研究?自己问不倒自己,别人就更别想问倒你。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熟悉、掌握院校的录取规则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很多时候,导师愿意收你为徒,但是反而到了委员会那一关,把你卡了下来。这有运气上的原因,但更多是你所提交的材料没有呈现出委员会成员希望看到的东西。比如城大委员会老师希望看到我的数据分析能力,但我提交上去的发表论文大多都是用质化方法做的,他们对我的能力认知也会大打折扣。这是申请-考核制博士制度下的通病,即不是每一位掌握录取权力的人都能清楚把握申请者的能力,因此只能通过材料来判断。但如果你熟知这套规则,反而会成为这个制度下的幸运儿,在研究领域相关的基础上,在材料呈现上突出对方想看到的能力,你就比别人多一份被录取的可能。 #第三,材料投递要完整,跟踪要实时#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材料投递要求,有些要求寄送纸质档材料以及官方寄送的语言成绩,有些只需要电子网申即可。有些学校接受中文材料,而有些则要求认证机构的翻译并附上材料原件。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在递交申请前仔细查验材料的完整度、清晰度,我曾经在申请港校的时候因为学位证书扫描不清晰,被要求重新提交,这期间我的申请审核被暂停,优先审核其他申请人的材料。由此,结果公布的时间也可能被相应地延长,因为自己起初的粗心造成日后等待结果的焦虑,真是得不偿失。 确认学校收到材料后,自己仍不可马虎大意、疏忽懈怠。当录取委员会审核到你的材料后,会根据材料修改你网申系统中填答的内容,包括你的专业名称、工作经历、GPA等等。此时,千万注意要实时跟踪,如我的成绩就曾被错误地更改,并被大大压低,影响下一轮的录取决定。这里也提醒大家,在网申系统中填报成绩时,最好直接填下自己的百分制平均成绩,毕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绩点规则,而平均成绩的计算方法还是通用的,这样也避免了绩点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当然,发现自己的网申系统被更改也是件好事,说明你正式被列入录取委员会的考察范围了,这样也能让你在等待面试、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多几分耐心。 #第四,广种薄收,不要见好就收#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鼎新在回答中国学生关于申请美帝PhD的问题时,只用了四个字,“广种薄收”。尤其是对于申请人文社科PhD的朋友来说,你的经验材料来自于中国,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你获得博士学位后将回中国工作,那么,为什么要求其它国家的院校为你的中国研究提供奖学金呢?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选题时就要有全球视野,脱离狭隘的民族观,另一面也说明了申请到奖学金的不易,所以在申请之初就应考虑广泛撒网、多多投递。 PhD申请好比车轮战,最痛苦的不仅是RP反复修改、绞尽脑汁的折磨,还有就是递交申请后无助的等待。当一个学校申请结束,另一学校申请继续接棒,或许会觉得疲倦懈怠,但等到下offer雨的时候,你内心也会多一分期待。这是规避风险、增加录取成功率的举措,更是让你降低焦虑、不断给予自己希望的有效办法。在offer降临之前,任何结果都可能存在变数,一定要警惕自我感觉良好的浮躁心态,保持谦卑、耐心的姿态在任何时候都不为过。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连续不断的申请中积累经验,为新一份申请的成功打好基础。
很开心我也能够成为PhD Planet的一员,大家若是申请博士方面需要帮助,可以来PhD Planet找我,我能够为大家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部分单项或全程指导的服务: 1. 定制申请进度表; 2. 择校、选专业和选导师; 3. 套磁信、文书写作指导; 4. 传媒类的研究计划写作指导; 5. 面试指导。 6. 你所需要的其它帮助 没看够? 赶快登陆博士星球吧! 订阅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mZOv9Dx4wVqyg-YuAVi-A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28 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