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的地方美食
查看话题 >那独属于汉中人乡愁的面皮与菜豆腐



从小到大,清明,端午,中秋,过年,这些大大小小的长短假期,总要回老家吃饭团聚。而回去的第一顿早午饭,没有月饼没有粽子,永远都只是白花花的面皮。
汉中人对于面皮,是热爱到骨子里面的。在儿时的食物回忆中,面皮单枪匹马占据了大半江山。任意一个假期悠长的清晨,一家人慢慢悠悠收拾着东西准备回老家,祖母在电话中催促:“咋还不回来,面皮都蒸上了。”急促的声音和缓慢的早晨碰撞,带着梦幻般的破碎感觉。我仿佛突然惊醒,身体随之而来的饥饿感让人不由加快了速度。
老家一片绿水青山,房子隐于其间。进了大门车还没有停好,我便跳下去冲向灶台。厨房门半掩,祖母躬着身子给灶炉加火,火光在木炭中熊熊燃起,将祖母银白色的头发照得发红。巨大铁锅中的水在烈火中沸腾,水蒸气一股一股往上涌,弥漫整个厨房。已经蒸好的面皮躺在洁白的大理石案板上,如白玉般凝固。

我爱吃热面皮,热的口感更加软糯,所以每次祖母都会给我现蒸。火候差不多时候迅速将锅盖打开,在蒸笼上铺上湿布,将米浆均匀铺在布上,太厚不入味,太薄吃起来没有劲头,不厚不薄乃是最佳。之后揭开布一角迅速灌入冷水,呲啦一声后将盖放回,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稍有不慎就会被水蒸气烫伤。
大火蒸,几分钟后,热气腾腾的面皮出锅啦!取布放案板,揭开布只留下面皮,刷上一层香油,根据自己口味,可切宽可切细,甚至可以一大张直接放入蘸水中,吃起来直呼过瘾。说起蘸水,每个人调的时候有着不同的习惯,但总离不开那几样。若自己在家调,醋是要用八角等调料煮过的,香!油辣子是要用芝麻炸过的,够味!线椒切碎,拌上盐和野葱,爽口!蒜泥,姜沫,盐,味精撒上,最后铺上清凉的豆芽菜、菠菜或土豆丝,洁白面皮,鲜红辣椒油,翠玉蔬菜娇艳欲滴,好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美味。
我吃的狼吞虎咽,最后连蘸水都舍不得倒,于是把菜豆腐稀饭也盛在碗里,再挖一大勺线椒野葱,吃的不亦乐乎。说起菜豆腐稀饭,也是汉中一绝,面皮菜豆腐,是全汉中人标配的早餐,、菜豆腐稀饭微酸,正好去了面皮的麻辣油腻,让人一个早上都神清气爽。
菜豆腐关键在一个菜字,豆腐是用石膏点出来的,而菜豆腐可是用浆水点出,这是汉中特有的一种酸菜。绿色蔬菜在浆水中发酵后变得色泽微暗,由青春到成熟更显风味,入口酸,回味无穷。豆浆在锅中煮沸,将浆水缓缓倒入,在奇妙化学反应发生的同时,也是味道的重新塑造,白色物质翻滚沉淀,最后将其舀处包裹在布中,压实,水析出后散开的豆花就会凝聚成白白嫩嫩的豆腐,若压不好,煮稀饭时便又散开,能吃,只是卖相不好看。稀饭也得拿浆汤煮,酸,鲜,味道层次丰富,汤越煮越清,米粒洁白,豆腐嫩白,好一副白色视觉盛宴。

家里面皮不常吃,做起来麻烦,好在外面到处都是面皮店。记得高中校园外面有着一排小店,学校怕不卫生,禁止学生买,可总抵不住馋瘾,中午出不了校门,便悄悄来到墙角下,身手好的同学翻上墙,成了连接线,一手给墙那边小贩钱,一手给墙这边的同学面皮,大概有了这种偷偷摸摸的刺激,即使外面的面皮没有家里坐的那么精致,醋只是超市里面买的醋,辣子也不是很香,但我们吃的仍然十分愉悦。
这些年全国跑了不少地方,刚开始看见“汉中热米皮”几个字的店铺还兴致勃勃去尝尝,但一定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在汉中,面皮只是米浆而做,而用面粉做的,则叫面面皮。汉中面皮为什么好吃呢?水好,秦岭脚下的长江汉水支流甘洌,矿物质丰富;米好,自古以来汉中被称为西北小江南,气候适宜,米粒浑圆而味醇,面皮用新米作出最佳。除此之外,总归有别的什么在里面,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了那个一江两岸的山城,再好的米和水,做出来的也不是那个面皮的味道。
我以为我怀念的是面皮的味道,而比着味道记忆更深的画面,则是多年前的一个清晨,天蒙蒙微亮,祖母踩着碎步缓慢转动着石磨,雪白而粘稠的米浆滴落,我仿佛能听见米粒崩碎的声音,老旧的石磨发出悠长的沉吟,在空山中回荡。哪些远山上还没有消散的雾气,都被祖母牵到了厨房,我恍惚推开了厨房的门,一片白茫茫,唯有祖母的银白色的头发,在跳跃的火花下闪动。
还想再推开一次那扇后面满是雾气的门,再吃一次热气腾腾的面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