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小说:成年人的图画书(二)
原创 袁玫 6月22日
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在省图的漫画区发现朦胧城市系列-《撒玛利亚的城墙》时的惊诧,显然,它不同于平常的漫画,可内容也并不适合孩子,这应该算是什么书呢?最近才了解到,201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引进《朦胧城市》系列丛书后,第一次明确了“图像小说”的概念。最近几年,图像小说的出品方逐渐从出版社转移到图书公司,有越来越多的图书公司开始进行图像小说的引进和出版。但整体来说,这个风行欧美的图书品种,在国内却仍属小众。
继上期图像小说(点击可读)推荐后,继续来说:
《鸟小姐在巴黎》

这是一本读来很舒服的图像小说。字很大,图画很美。绘者是时尚杂志的插画师路维萨•布菲特。她的线条潦草而自信,颜色随意而洒脱,整本书画风很诗意。不看文字,觉得像在翻看一本服装设计师的手稿。
故事其实很简单,住在鸟小姐公寓楼下的9岁女孩伊莎贝拉是一个很普通且几乎没人听她说话的小姑娘。极其孤独的她无意中进入了鸟小姐的世界。随后第二天早起的她就“像一大群蝴蝶穿透了她的身体腾空而起”,一切都跟平时不一样了!到底鸟小姐有怎样的魔力,让她平淡无奇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子?读罢成年人会艳羡鸟小姐的洒脱不羁,小女孩会艳羡成年女性的魅力和能量吧!我推荐给两三个小学高年级的女生,都很喜欢这本书呢!
鸟小姐就好像是每个女性的那个梦,一个女孩和阿姨的混合体,美丽、优雅且不问人间烟火,几人能如此?所以自然只能是鸟小姐,不能是鸟太太,不然肯定是一地鸡毛。
读完后,希望你也能像伊莎贝拉一样自言自语:我必须努力,要变得有趣一点!(而不是成功一点)
《燕子的游戏》

为什么会说这本书是《我在伊朗长大》接班之作?虽然同为黑白两色画风,同样是中东女性的视角,同样是战争下普通人生活状态,但是细读差别还是蛮大的。
故事的发生地在黎巴嫩。整本书描述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片段,爸爸妈妈去看望几个街区外的外婆却因为炮火无法回家。泽娜与弟弟独自在家,恐惧不安中,邻居们三三两两过来,很快小小的门厅里就挤了九个人。从自己的家开始,每个人出现后,作者都用一些篇幅介绍他们的故事。有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有人准备逃往加拿大。虽然战争残酷,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照和温情更像是这些黑白故事中看不见的彩色笔触。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图画风格。虽然是黑白版画,但非常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部分画面用构图相似但又有细微变化的小块图画营造动态的效果,让不安和焦虑的情绪力透纸背。更多画面有大面积花色繁复的重复图案出现,好似一幅幅浓郁伊斯兰风情的壁毯,只是颜色是黑白的而已。
总体来看,我觉得这本书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阅读是OK 的。而《我在伊朗长大》需要家长阅读后自己权衡。
《群鸟的集会》

知道彼得·西斯还是几年前无意中读到《星际信使:伽利略·伽利雷》,那是第一次意识到面向孩子的科普图画书可以做成这个样子。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各项荣誉和奖项等身的艺术家。
故事是从诗人阿塔某天的一个梦说起,他化身为戴胜鸟向全世界的鸟儿们慷慨陈词,谈到这世界的种种不幸,并请鸟儿们一起去寻找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国王迦楼罗。但众多鸟儿们并不以为然,甚至茫然、疑虑和恐惧。但最终鸟儿们还是在戴胜鸟的游说之下飞向天边。飞过七大汪洋,飞过带有浓浓象征意味的七座峡谷(分别是追寻之谷、爱之谷、理解之谷、超然之谷、大同之谷、惊愕之谷、死亡之谷)。最终有30只鸟到达终点,并且了解到自己就是国王迦楼罗,迦楼罗是它们中的每一个,也是它们之和。
这本图像小说改编自12世纪古波斯经典诗体寓言故事,文字带有诗歌的韵律,并充满哲学气息,译者杜可名把一些文字翻译成文言文的方式让故事增加了亘古流传的味道,比如这样的句子:如时光若止,无所起兮无所终,唯有流逝恒如斯。彼得·西斯的图画也营造出泛黄羊皮卷似的年代质感。
文字不多,但值得反复翻阅。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特别想歪楼说说作者埃米尔·布拉沃,这位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图画书《永远永远永远乐观的七只小矮熊》系列,是一套能让孩子大人都无法控制住笑声的爆笑故事,在法国家喻户晓,在中国好像还不那么有名。故事把经典童话中的重要角色都拿来重新组合了一下,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诙谐小细节无处不在,值得一看。
这本有着脉脉温情的图像小说则是他的自传故事,我写过一篇稍微详细的文章《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图像里的成长故事》(点击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