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上人与心上人为何不能是同一人呢?
上周四去看了周可导演最新的作品,超体验影音剧《芯上人》,总体而言感觉还是挺不错的,算是很少见到的科幻主题的话剧——当然,本人看过的话剧屈指可数(正好一只手),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很少看过科幻主题,并不具任何代表性哈。
整部剧的故事其实不算特别复杂,但前半部分悬念设置得很诱人,所以非常值得期待;而后半部分揭露谜题的部分,也正是引人思考的关键。
而这种影音剧的形式,感觉算是介于话剧和音乐剧之间,加上大量多媒体特效,所以可以算是一种很有魅力的新剧种,未来说不定会有更多的剧以这种形式推出。
由于本人并不是话剧爱好者,看过的话剧也不多,所以这里就只是从故事的角度来谈一下这部剧吧。
《芯上人》这部剧的故事本身,其实不算特别复杂。
由于10年前的2019~20年的新冠疫情,使得很多人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医疗物资短缺的大背景下,医疗人员总要做出要救谁不要救谁的严峻抉择,而且总是无法给出“完美答案”。因此男主周一围决定要开发一款完美芯片,来帮人在这类重要的问题中做出最完美的选择。
接着就来到了三年前,男主去攀珠峰,且这次是这么多次来最有希望登顶的一次,结果遇到了因为事故困在山腰的朱珠饰演的女主,男主放弃登顶将氧气给了女主,然后陪着她等来了救援队。俩人回到营地后畅聊一宿,然后就喜结连理。
铺垫到了一年前,男主的完美芯片研发完成,给自己的脑子植入了芯片,并变得越来越“完美”,但女主却认为男主不再是自己了,想要他放弃发布完美芯片但不成功,赌气之下自己一个人前去珠峰登顶,结果遇到雪崩死在了山上。男主痛苦不已,不得已之下,男主让芯片将自己脑海中关于女主的记忆抹去。
故事终于来到了现在,完美芯片正式版研发成功,即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这一重磅消息,结果男主到了发布会场后却遇到了神秘的红衣女子阻挠其发布芯片,男主同意回答红衣女子的提问,而红衣女子的提问恰好是关于三年前男女主相遇的那个情况,女主追问男主的回答到底是芯片给出的还是心给出的,并最终认定男主的回答错误,于是男主在雪崩的影像冲击下回到了当天早上刚起床的时候。男主不断重复起床、去公司、开发布会、与红衣女子相遇、回答问题、回答错误,这个流程不知道多少次后,芯片终于扛不住了,他这才想起来原来红衣女子就是已经遇难而亡的女主。想通了的男主于是做出决定,放弃发布完美芯片,将其改成对自闭症等特定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工具。
故事的确不算复杂,前半段大家看着周一围在一天的时间(准确来说也就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不断循环,大家都在猜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偷天情缘/土拨鼠之日》那样的一日囚,还是《源代码》那样的虚拟世界?事实上,这个问题最后也没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只能猜所有的循环都是芯片发现男主对女主的思念无法控制后所进行的对当年整个发布流程的模拟,因为显然故事应该不会包含时间循环,芯片也不可能让全球的人都抹去记忆(还没发布呢),那经历只能是芯片的虚构了。
整个剧情的矛盾冲突核心,其实就在于女主/红衣女子不断在问男主的那个问题:你所做的选择到底是芯片做出的选择,还是心做出的选择?
在女主看来,男主的选择已经都是芯片所做的选择了,而这些选择虽然看似是“最完美”的(连吵架都能找到完美的争吵方案),但时刻做出最完美选择的男主已经不是那个有缺陷、不完美但活生生的男主了。
而这一问题的一个体现,就是男主对女主的爱被芯片认为是不可控的神秘力量而抹去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女主的质疑来提出质疑:到底是男主自己想删除女主,还是芯片让男主来删除女主的呢?),于是营造出了情感(特别是爱)与AI理性之间的对立。
但这里其实就是让人觉得故事剧情在收尾处突然就显得“老套”的原因——AI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必然是与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人类才具有的情感不相容的,且后者必须战胜前者。
从弗兰肯斯坦对新娘的执著,到诺兰穿越黑洞来传递终极理论,无不体现出这么一种基调:人类的情感,特别的,人类的爱,是AI所难以拥有的,而且同时也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
这一论调之古典,让人不得不想到AlphaGo出现之前在脑力竞赛圈所公认的一个论点:虽然机器靠穷举法在国际象棋和将棋上战胜了人类,但在围棋这一人类智慧的明珠上,机器是不可能战胜人类的。
然后,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站在人类围棋巅峰的屠龙少年勇往直前,最后被AlphaGo的后继者杀了个三比零。
在人工智能圈一直存在着这一条颠之不破的真理:每当AI在某个领域战胜了人类,人类都会将其从区别人与AI的圣域中驱逐出去,从而保持人类对AI的完胜优势。
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这么两个问题:情感真的是人类特有而AI无法拥有的么?以及,情感真的给人类带来的是优势么?
这还不说,“完美”本身是否存在的问题。
情感到底是否是人类特有而AI无法拥有的属性,这点我们现在其实很难说。
但从逻辑上来说,如果真的能做到真正的人工智能,那么按照真正的人工智能必然能通过图灵测试这一约定,它就必然也要拥有情感,否则一个不可能拥有情感的东西要通过图灵测试让人无法察觉它和人的差异从而区分出来,那不就等于说人也是不可能拥有情感的了么?
于是,这个问题就变成了真正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了。
这一问题现在也很难回答。
当然我们换一个思路——在生物界,情感是人所独有的么?
显然不是。
在大量哺乳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中,我们都发现了和人非常接近的情感行为。
事实上,从近年来流行的演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本就是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生物不断习得并积累而来的一种行为与心理模式,它并非某种只有人类才能具备的、人类大脑才能拥有的东西。
将情感视为人类独有而非演化而来,那和说存在超验的灵魂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而,既然是情感是生命在地球上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慢慢积累而来的某种行为与心理模式,那同样的过程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在AI上不会发生呢?
事实上,这里能讨论的其实更应该是:未来的AI自己所演化而得的情感,和人类的情感,会有什么样的差异?
AI之间可能也会有如人类之间的爱这样的极度强烈而又带有特色的互动关系,它们可能会将这种互动关系定义为爱,也可能给它一个别的名称,毕竟符号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符号背后的实指。
因此,可以说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就变成了:如果真的有一天人和AI通过脑中的芯片交融在一起,那么到底是人类的情感被机器之间的“机·情”所取代,还是机器能通过这种融合共生来习得与人类无异的情感呢?
前者可以说对应了《芯上人》中女主对男主的质问,而后者则代表了对这部剧的直接反驳。
事实上,从我们现在的AI发展历程来说,这两个过程可能是同时发生的,即人的情感可能会被机情取代一部分,而同时机器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人类的情感从而让机情与人类的情感的差异没那么大。
这样的过程才更类似剧中周一围所举的“忒休斯之船”的例子。
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AI所给的建议必然是理性的毫无感情的”这一论点,因为虽然现在真正意义上的AI还不存在,但我们从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式可以看出来,AI到底是纯理性的还是有感情的,完全取决于打磨AI系统的人给AI系统设定的“目标价值函数”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拿来训练的例子到底是怎么样的。
虽然这并不能说明AI必然能懂人类的情感,但至少也表明,说AI必然不能懂人类的情感这样的话言之过早了。
因此,《芯上人》在将人类对科技的警惕与反思约化为人类的情感对机器的理性的强行优势之后,反而显得站不住脚了——至少脚下的桌面没看起来那么稳当。
尤其在现在这种“用爱发电”式的反思方式已经烂大街之后,不得不说继续走这条老路不会给人带来新鲜感,也不会给人带来预期中的反思的冲动。
我们倒反而更可以看一下《Her》,这里AI终于拥有了情感,但它拥有的情感不同于人类的爱,而是一种更“大”的博爱,从而造成了AI与男主的分道扬镳。这里,《Her》比《芯上人》好的地方,就在于不再只是着眼于“机器的理性无法拥有人类的情感”这一古老的命题,而是开始考虑“机情与人情的差异”,虽然切入点还是可以充当全球永动机的爱。
人们对AI的警惕,以及人为认定AI永不能拥有人类一般的情感(相反,各路作品中的外星人、兽人等不是人类的生命到往往能拥有很绚烂的情感设定,于是仿佛AI享有了“永不能有感情”的特权一样),可能反应了人们对自己何以为人、何以成为生灵之首的不自信,因为除了情感,人类能找到的能用来和AI比肩的东西,正在日渐凋零,而当襟毕肘现之后,大概也就只有情感能作为人类继续自诩站在生命顶点的挡箭牌或曰遮羞布了吧。
因此,从这点来说,既然AI的崛起至少目前看来似乎势不可挡,我们为什么不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一下在三五十年后的机情可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这样张开双臂的迎接姿态,总比死守着“人类拥有AI绝不可能拥有的情感”这块牌坊要更具前瞻性与建设性吧。
相比之下,让AI去寻找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完美”这一设定的无聊之处就显得是那么无足挂齿了——大家可以看看《失败的逻辑》,就能知道这样的追求在根本上是多么地缘木求鱼。
最后,还是要说回话剧本身。
虽然我看话剧不多(音乐剧更是从来没正儿八经看过),但还是觉得这部剧的某些地方的处理似乎不是很好。
比如,在第一次循环中,大家都还不知道后面会有循环,而此时看到的很多“琐碎”的细节都是后面会用到的,而一些“干巴巴”的话也都是对主题的第一次点明。但问题就在于,观众真的没必要看的时候就知道这些。于是这些琐碎与干巴巴就变成了在第一次循环的观看过程中感觉很“枯燥”的点了,就算是加点背景音乐也好啊(当然我看的是提前场,正式场可能有吧)。
因此,前半部分虽然悬念的铺设很好,但第一次循环中的干巴巴的点着实有点掉分。
而且,第二、三次循环中将第一次循环的大部分故事都走了一遍,但这个如果是在电影里可能还算好,毕竟电影可以直接拉进度条,但话剧不行,整个剧情都演一遍,就感觉更干巴巴了。
一个朋友说,用音乐剧的形式会节奏更紧凑更好,但可惜这里没有用,直到最后大量循环的时候采用了歌唱的形式。所以这里怎么让观众既明白自己的意图又不觉得无聊,个人感觉是可以再考虑考虑的。
除此之外,这部戏个人还是很推荐的,特别男主周一围是唯一一个在所有循环中都有大量戏份和不同台词要说的,想想都感觉很难,所以真的感觉演技和台词功底非常棒。
总体来说,如果满分是五颗星的话,这部戏能拿四颗星。
© 本文版权归 LostAbaddo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LostAbaddo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超图到创新之网,兼扯“无法想象没见过的东西的人如何想象没见过的东西” (2人喜欢)
- 为什么科幻不需要科 (13人喜欢)
- 为什么科幻小说感觉已经或即将死透?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