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之梦(中)
这里,是大国梦想的源起,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枢纽,古丝绸之路重镇,更是亚欧大陆桥的要道,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孕育了独特的河西走廊文化,自汉武帝起,每个王朝都将此作为西北要塞,留下了丰厚的文明遗存。“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如同她的名字,不仅隔断了匈奴南羌,也伸开双臂包容了东西方的文明。
DAY6:早餐(臊面)-马蹄寺-金塔寺-黑水国-晚餐(甘州市场:搓鱼,油糕,羊筏子,杏皮水,烧烤,牛奶醪糟)-张掖鼓楼-住宿甘州宾馆
门票:马蹄寺65元,金塔寺200元
早餐:和顺源臊面,一家早上六点多就门庭若市的店,此时的张掖已经零下七度。
要充分了解一个地方,一定要从早餐开始。臊面,是张掖最受欢迎也最独特的早餐,这家店完美符合臊面“面薄、色亮、味精”的特点,做面的师傅将菠菜面下锅用热水过一遍,捞起后再浇上浓稠的汤,撒上葱花、豆干和卤肉片,说起来复杂,可这一行云流水的动作师傅用了不到十秒,一碗热腾腾的臊面就端到你手中了,一定要配上一屉现蒸的包子,瞬间元气满满。


马蹄寺: 一个集石窟艺术、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处组成。原为汉传佛教寺院,从元代起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















金塔寺石窟距马蹄寺有20余公里,抵达工作站后还需步行2公里山路。
金塔寺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保存着北梁、北魏、西魏、西夏历代雕塑、壁画,其中雕塑二百多尊,壁画六百多平方米。是马蹄寺石窟群的组成部分。虽然仅由东西两个面积不大的洞窟组成,但在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原因便在于其塑像均采用悬塑(高肉雕)手法,其分布于中心方柱上的佛、菩萨、力士、弟子、飞天等塑像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在石窟艺术中独具特色;尤其是大型悬雕彩塑飞天,在国内石窟中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研究价值。
据说当敦煌的专家看过之后,感叹于它的精美艺术和独特学术价值,称其为“特窟中的特窟”。









望着这高高的台阶,有种朝拜的感觉,为了减负,我们索性把贵重物品和羽绒服直接扔在山脚下,反正除了熊也不会有人来




文保员首先打开的是东窟的三道防盗门,站定后抬头仰视,你预设过再多次的惊喜,也抵挡不住高肉彩塑飞天带来的震撼,鼻头一酸,回头看小伙伴,一个眼眶噙泪,一个泪至脸颊。我无法用语言向你描述眼前看到的一个个憨态可掬呼之欲出的飞天是多么令人震撼,惊艳!我词穷了。。。
东窟窟顶为覆斗式,中间有一中心方柱。四面龛顶楣拱两侧各塑飞天三四身,凌空飞舞,活泼轻盈,姿态万千,为国内绝无仅有之作。在文物界,敦煌和金塔寺石窟都因飞天而著名,不同的是,敦煌飞天是2D,金塔寺石窟飞天则是3D,更具表现力和立体感,不仅如此,这些飞天雕塑时间上比敦煌还要早300年,可谓是无价的稀世珍宝,被誉为"东方飞天之精华"。
中心塔柱每个面分为中山下三栏,上栏又分为两列,由上向下,第一列为天宫菩萨,第二列是十身禅定坐佛。中栏开三个圆拱形浅龛,龛内泥塑坐佛。整体施色自然亮丽,淡雅明快。

中龛身着通肩袈裟呈交脚坐的弥勒佛像面形丰满,神情庄严肃穆, 是凉州佛教造像风格的代表作,也是“凉州模式”中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

下层中间这身造像的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凉州本土文化的反映。形象稚朴,带着浓郁的中国西部土著民族的形象特征。眼睛细长,眉毛细弯,脸形浑圆,没有了犍陀罗雕塑那种雅利安民族鲜明的棱角,这与凉州保持悠久的中原文化传统有关。除了垂肩的双耳之外,很难找出“三十二相好”的佛像标准。 而左右站立的两身菩萨,轻薄柔软的服饰各有特色,线条圆润流畅,富有丝绸的质感,又极具地方民族特色。


引起我们所有人注意的是,上图中有一身背对我们近乎裸体的胁侍菩萨像,风格独特,与其他胁侍菩萨形成鲜明对比 ,最近张善庆先生提出可能其尊格并非菩萨,而是魔女像, 类似的裸身图像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古代龟兹克孜尔石窟,属于佛经故事中降魔成道的题材。李崇峰先生认为其身体造型和服饰皆为西域式。这种表现裸体背面的形象,在古代希腊艺术中比较常见。



西窟规模略小于东窟。窟内中心柱也分三层开龛造像,造像手法和风格与东窟无二,但所塑内容却不雷同。下层每面正中凿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塑一佛,均结跏趺坐,龛外两侧各塑一菩萨。中层南面龛内塑一佛,结跏趺坐,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北面龛内塑一交脚弥勒佛,龛外两侧各塑结跏趺坐四菩萨,西面龛内塑左舒相坐的思惟菩萨,龛外两侧亦各塑结跏趺坐的四菩萨。上层每面塑千佛或菩萨。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二窟四面墙壁上却有不少信士游人的题词,多是打油诗,祈求雨水丰沛、河水长流、五谷丰登……可以看出金塔寺的香火旺盛至极,朝圣的路如此艰辛,虔诚礼佛的他们仍一路跋涉天路,祈愿还愿。
金塔寺石窟艺术从塑像到壁画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世俗化的真实感超过了宗教性的神秘感,民族的典型形象和神态替代了印度教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形成了金塔寺石窟艺术的风格特征。 我们沉浸在古代工匠精湛技艺带来的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全然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三个小时过去还不舍离去,这是等待了1600年的相遇。

从金塔寺离开已经是下午四点,到黑水国需要两个小时,我们一路催促师傅,一定要在太阳下山之前找到黑水国。黑水国大概在312国道以北两公里,一路能看到界碑和文保碑,再开一会儿就能看到路两旁围栏围起来的黑水国古屯庄遗址,但我们准备在太阳下山之前先找到黑水国(汉-魏晋遗址)再折返回来。

再往前开,路边有动物的残骸、荒草,一股死寂的苍凉感扑面而来。最后在一片沙地里停下来,司机说不能再往前开了,抬头一看,夕阳西下,是黑水国南城的角墩,我们终于及时赶到了。

黑水国,一个自带神秘气质的名字,它的得名有几种说法:一是因黑河绕古城而过;二是因地势低洼,积水成潭,当地老百姓称“黑水窝”,方言讹传,久而久之叫成了“黑水国”,三是匈奴人肤色黑,又叫“黑匈”,他们移居此地,划疆而治,为小月氏国,国都建于此地。然而在早期历史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黑水国的来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距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这里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建造生活的痕迹,遗址是集汉唐古城、史前遗址、古屯庄、古墓葬为一体的庞大甘州“历史古籍”。2013年,黑水国遗址及汉代墓葬群的发现被称为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可见其地位。






晚餐在甘州夜市品尝各种张掖的特色小吃。








DAY7:早餐(牛肉小饭)-大佛寺-山西会馆-张掖博物馆-午餐(孙记炒炮仗)-张掖东仓-高总兵府-西来寺-木塔寺-二刷大佛寺-晚餐(金色卉椒麻鸡)-动车至嘉峪关-住宿星程酒店
交通:步行,打车
门票:大佛寺40元,其他无
早餐:董记风味牛肉小饭

天还未大亮,外面冬雪纷纷,店里水汽氤氲,吃一碗热乎劲道的牛肉小饭,对抗风雪。
牛肉小饭是张掖的特色早餐,出了张掖是吃不到的,牛肉小饭的“饭”,不是米饭,而是被切成米饭一般大小的面块,小饭的汤以牛骨熬制,胡椒粉等调味,加入粉皮、豆腐皮,撒上葱花,香味扑鼻。



大佛寺: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年间,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而得名,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和土塔等建筑。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大多数寺院都是坐北朝南的布局,西夏国寺山门却是向西而开。这是因为佛教典籍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涅槃时面向西方而卧。最早塑于西夏的卧佛真实地模仿了这一场景,所以整个寺院也就相应地面向西方。

在历史上,张掖大佛寺与西夏、元朝王室有着极为密切关系。据史料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在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均出生于大佛寺。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也曾在此出家。而且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也曾来过张掖,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伟的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和山门、牌坊的明清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大佛殿古朴庄严,面阔九间,进深七间,为二层三滴水歇山顶建筑,与故宫太和殿及明长陵隆恩殿的形制有相似之处,在现存建筑中很少见,据营造法式,面阔九间乃皇室规格,所以大佛殿应为西夏皇室所建,这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西夏广运三年,西夏占领了河西走廊,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广义佛经,兴建佛寺成为加强管理的重要措施,此大佛寺虽偏隅西北,但三次易名,历次维修,足见明清两代对它的重视程度。



佛头北脚南,面西背东,头枕莲花,身披红色锦绣袈裟,通体金装彩绘,面容安详,两眼微启,当真是“视之若醒,呼之则寐”。佛身外部系用草泥贴塑,内部以木构架形式构筑成很大的空间,又叫“木胎泥塑”,腹内曾出土了铜镜、经书、铜记事牌等许多珍贵文物。
大殿四壁有明清时期壁画,内容有佛、菩萨、弟子、诸天神将、佛经故事及《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故事的巨幅壁画人物等。
最有趣的是卧佛身后的墙壁上面积约15平方米的《西游记》故事壁画, 采取“通景散点式”构图法,人物刻画细致,及其传神,壁画的年代比吴承恩的小说早了两三百年。








五个多世纪以来,张掖大佛寺藏经的浩瀚,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佛寺现存佛经7000余卷,从历史年代及保存状况来看最早有唐咸亨元年佛经,最晚的是清代手抄佛经,分大藏经、金经、坊刻本佛经、官版佛曲、墨书手抄等几大类,另有西夏至清代的一些藏文佛经。《北藏》佛经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初刻初印本,金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已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张掖金经(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共600卷,唐玄奘译。



关于其发现,据说是人们在勘测藏经殿时,发现殿内有一面夹墙,拆开后发现12个大经橱,在经橱里面,藏有6361卷明永乐《北藏》经,还有将近800册用真金研粉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个发现实为罕见,同时也引出了不少大佛寺的僧尼们保护文物的感人故事。
大佛寺有位姚氏尼姑,法号本觉。前任住持圆寂时,认为她诚实善良,将藏经之处密授于她。几十年里,本觉默默守护着经卷,始终守口如瓶。直到1975年,人们才在她生前住所里发现一暗门,这些稀世之宝藏便藏在其间。5年以后,本觉的塑像被安置在原去世之地、现佛寺后面的土塔广场。

张掖大佛寺土塔,即弥陀千佛塔,金、木、水、火、土五行塔之一,位于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后中轴线上 ,亦称喇嘛塔,是覆钵式的塔,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相传为天竺高僧迦摄摩腾灵骨安放处。明、清两代多次修缮。1927年,张掖地震, 上世纪80年代,张掖文化部门根据原状进行修复。(没拍照)


参观完大佛寺土塔后走几步即是张掖山西会馆,无需买票。张掖山西会馆位于大佛寺东北角,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山西客商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会馆建筑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木雕、石雕十分精美。


张掖博物馆在大佛寺对面,和武威博物馆相比藏品不算多,但藏品大都很有地域特色。

当卢为马额头的饰物,战争中还有防护马首受伤的作用。 我们开玩笑说两国交战,敌方看到这个当卢会不会直接当场萌化。

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绵延300千米,先秦时称“弱水流沙”(匈奴语),秦汉以后称“居延”。 古居延地区在秦汉时期为匈奴南下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北军事和经济重镇。汉代居延隶属河西四郡的张掖郡,朝廷在此处大规模建设军事设施,屯田戍边,古居延也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汉代简牍文书。居延汉简书体为隶书章草,书法率真随性,它的内容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物价值,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居延汉简的发掘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并把其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故宫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

没想到魏晋时期就有了吊灯,还是莲花形的,以往在博物馆看到的灯具大多为多枝灯,豆形灯等,如若不是青铜本体氧化锈蚀,莲叶已残旧,这样简约的造型说是现代工艺品也不为过。

骤然发现写游记是一个梳理和重新学习的过程,当时在博物馆只顾注意砖上的图案,竟然没发现这是一块楔形子母砖!楔形子母砖是汉代出现的一种砖,如图所示, 砖的右端中部凸起个样头,左端中部有一回槽卯口,拼砌时榫头插入卯口内。这块驱驴急行砖出土于黑水国汉墓群,线条简练,寥寥几笔就成了一幅生动传神的速写佳作。
午餐:孙记炒炮
“炒炮”是张掖的特色面食,和搓鱼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因形状与鞭炮相似,故名“炮仗子”,和蔬菜卤肉炒后食用,就是“炒炮”了。队长选的这家孙记炒炮是当地的老字号了,据说上过舌尖,店面很大很气派,十二点多已经坐满了人,桌桌都点了炒炮和糖蒜等小菜。




张掖东仓:位于张掖甘州区马神庙街东仓巷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已有628年历史,是目前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至今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仓廪之一。所谓“兵未动粮草先行”,东仓曾为储粮备荒、军需民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总兵府:位于张掖城区民主西街,是清初张掖籍武官骁将高孟的司衙府第。 高孟战功显赫,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康熙皇帝封为延绥总兵。继而接任了川北、宁夏、凉州总兵。 年老后,皇帝念其征战有功,颁诏为他在张掖城修建总兵府。高总兵府现存两座殿堂及后楼,是甘肃保存为数不多的清代武司衙府第,现位于甘州区图书馆院内。从街边进来一下子安静许多,不过总兵府大门紧锁,昔日的显赫与威严早已随历史沉寂,只能在四周转转了。

西来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西来寺巷,相比大佛寺,体量娇小许多,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这里的以当地居民拜佛为主,张掖各寺院多属显宗,唯西来寺为密宗。

西来寺的前身名为“慈云精舍”。康熙三十年(1691年),郎法·阿扎木苏(西土人)住寺修行,后抵京谒见康熙皇帝,赐名“普觉静修国师”,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将自己的住房慈云精舍改为寺。建楼五楹,以作藏经之所。清雍正年间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公务之暇,临幸此寺,赐金赐额,令-刘劳藏重修,命名为西来寺。


木塔寺又名万寿寺(说到万寿寺就想到王小波),与西来寺相距不远,步行穿过广场只需要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广场上,在这个手机被冻得关机的下雪天,竟然有人在放风筝~
《甘州府志》中记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 在清代,张掖城的寺院有80座之多,随处可见佛塔矗立,而这“半城塔影”中,就有最为著名的五行塔。

万寿寺木塔,和大佛寺中的土塔、金塔、南门外崇庆寺内的火塔、北门外白塔寺内的水塔组成了张掖最著名的五行塔。只是后三座先后毁于民国和文革时期,现存的只有木塔和土塔了。 “木塔疏钟”,曾经是甘州的八景之一。据说木塔的上层有一口古钟,由于木塔高耸入云,敲响它,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
1926年木塔在原址重新修建,重修木塔高三十二米,共有九层,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塔形为正八面体,塔的外面是一个完整的木架,塔内空心,不能登临。塔体不用钉铆,全由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

从木塔寺出来还不到四点,离晚饭时间还早,我和队长都觉得大佛寺没看够,于是一拍即合决定回大佛寺试试运气,虽然门票上写的当日票当次有效,队长还是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跟管理处说通了,比中了彩票还开心!又进去仔细参观了几遍大佛殿,直到景区关门才心满意足离开。
晚餐:金色卉椒麻鸡

张掖西—嘉峪关南20:30—21:57



队长打预防针说,如果明天雪还是这么大,可能文殊山上不去,下墓应该没有问题,准备好两个方案吧。于是抱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睡去。
下篇预告:点这里
DAY8:一早漫天雪嘉峪关-大雪文殊山折返-车上发愿若能看到弥勒上生经变图和男飞天壁画愿吃一个月素-西凉王墓-丁家闸壁画墓(超级棒)-西沟唐墓(超级棒)-果园新城魏晋壁画墓-被景区告知文殊山雪扫好了,二探文殊山(超级棒)-晚餐(小党烧烤)-去嘉峪关站上火车睡觉-第二天早上到兰州
DAY9: 早餐(裕滨牛肉面)-甘肃博物馆(看马踏飞燕真品、天梯山石窟塑像壁画、 唐胡腾舞俑 、唐五重舍利宝函、 元莲花形玻璃托盏 )-和队友在省博告别-午餐(羊肉抓饭、杜记甜食)-没手机没网络没导航独自安全回到成都
公众号会拆解各个景点,照片和内容也会更详细一些,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