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过的育儿书(二)
拖延症一旦犯起来,动笔已经是二娃的产前假了(此处需要一个表情包)。这几本书是大娃不满一岁时读的,现在已经有很多细节记不清。不过这样也好,留在记忆中的、能够写出来的都是重要的东西。为避免继续拖延,以后一篇日记写一本书好了。
我读书少不要骗我
这是一本正文460页,比起育儿书更像简明学术著作的书。每章基本是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再跟进介绍一些研究。书是单一作者,一位作者(即使是该领域的PhD)也不可能对如此多的内容有详尽了解(相比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 只有200多页,但是三位专家合著,质量高得多),所以书中介绍的研究未免质量参差。另外这本书出版于2000年,其中介绍的研究略有过时,但基础知识是没问题的。这本书更适合有批判性思维的父母读。
为什么要读呢?对我个人而言,首先是因为对脑科学/神经科学有兴趣。2000年代脑科学方兴未艾(近几年似乎不那么火了?),年少无知时觉得好酷啊,本科选了一门干货满满的脑科学课程,收获颇多(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极大的得益于这门课程)。现在虽然老了,神经可塑性远不如20岁时,但仍然有一点好奇心。脑科学的一些问题,例如nature vs nurture (先天还是后天), 对于家长来说也相当重要。这本书对nature vs nurture 的讨论影响了我的实践:智力的大约50%由基因决定,剩下是后天决定的;但和很多人的预期相反,越是童年期,后天影响的比重更大,进入青春期和成年以后基因的比重更大。这是因为童年期的环境几乎是家庭决定的,但独立以后后天环境就受个人选择影响了,而个人选择是来自内在兴趣的(第16章)。想通这一点很好:母乳喂养,早期教育,学区房,兴趣班的种种努力最多决定娃的智力的50%。即使能够推娃推到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以后安排相亲结婚买房,父母总有蹬腿的一天。还是老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啊。
这本书的章节布局也让人获益:绪论和讲解孕期、生产对大脑的影响之后,首先讲解触觉、前庭觉、嗅觉、味觉,之后才是视、听、运动,社会情绪、记忆、语言。这提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新生儿的触觉和前庭觉(想到许多传统带娃方式),而不是以成年人的感官世界为重,娃一出生就在婴儿床上挂黑白卡片促进视觉发育,或者播放胎教音乐。
读这本书的第三个好处是能够读到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研究,从而不容易被知乎回答/护士助产士/泌乳师/小儿咨商师etc. 的意见唬住。毕竟读了400页的书还是有些底气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平等。举例来说,2020年5月,Geleris等人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羟氯喹治疗与covid-19 患者临床复合终点(气管插管或死亡)风险不相关,而6月一篇同样运用倾向性评分的观察性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单用羟氯喹以及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降低了covid-19 相关死亡率。但第一项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第二项研究虽然也被发表,却引来质疑和担忧。要如何分辨研究的价值呢?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本科的研究方法会学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还要考虑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一般来说实验室研究被认为内部效度高。然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高的研究几乎是不存在的,实验室研究难以推及更多情境,通常被认为外部效度很低。例如本书第5章讨论的触觉,存在很多经典的诺奖级的研究,比如改变人们对养育认知的Henry Harlow 的恒河猴代理妈妈研究啊,改变人们对表观遗传学认知的high-licking/low-licking 小鼠妈妈行为研究啊。争议极大的“亲密育儿法”,提倡当妈的尽量把娃挂身上,应当是受了这样的研究的启发。《生活大爆炸》里Amy 的扮演者Mayim Bialik 是亲密育儿法的公开支持者,并认为支持亲密育儿法的证据很强。Mayim 本人是神经科学博士,我相信她看到的证据内部效度没问题,然而外部效度呢?实验室动物都是在环境极度剥夺的情况下生活的(在Harlow 的实验以前,实验室养的恒河猴宝宝在吃喝不愁的情况下几乎全部夭折。Harlow 的一系列实验虽然被指责违反伦理,但改变了人的认知和实验灵长类动物的饲养方式,小猴子也几乎不会夭折了,也算是对动物福利有所帮助。),实验室环境里得到的结论在野生的同种动物中能否成立都是问题,更不用说推广到“野生”环境生活,且大脑结构天壤之别的人类了。不能因为小鼠妈妈一直舔鼠宝宝就去舔人类宝宝,也不能因为猴宝宝需要一直挂在恒河猴妈妈身上就让人类宝宝挂在妈妈身上啊。
与之相反的是内部效度有限,然而外部效度高的研究。在很久以前(也许没有那么久),世界各地的福利院里的孩子都生活在极度剥夺的环境中(类似实验室环境),通常身体和认知发育迟缓。但印度福利院的孩子却发育得很好,因为南亚有很长的婴儿按摩的传统,即使在福利院也会为婴儿做按摩(第5章)。在恒温箱里感受触觉刺激、并且有家长按摩的早产儿,感染的风险更低(第5章)。这些未必是一些人迷信的双盲实验,但我认为外部效度更高:虽然研究的是福利院里的儿童或早产儿,而且很多是观察性研究,但至少研究的是人啊。所以比起母子同床睡(窒息风险!)或把娃挂身上,我选择娃洗完澡后用按摩油做个大保健。
顺便一提,一些以往认为内部效度很高的研究,现在也认为内部效度值得怀疑。例如小鼠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和小鼠的性别,甚至实验操作人员的性别有关,而大部分研究在发表时不会写明这些因素。很久以来被认为是金标准的临床双盲试验,现在也被认为没有那么金标准,例如一定社会阶层的白人男性在被试中占比过高,而女性和男性的临床症状表现、首选治疗方法很可能是不同的(这既涉及内部效度,也涉及外部效度)。此处推荐另一本书。
如果在之前我可能很在意什么样的研究不能信。不过不久前听了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Institution)的一个讲座,非常同意其中的观点:比起知道不该信什么,知道该信什么更困难也更重要。毕竟什么都不信也不行,“吸烟有害健康”的研究在被广泛接受前也受到了十多年的质疑。只是传授不该信什么还有迹可循,要怎样传授该信什么呢?看来相比学习如何养出更聪明的娃,如何让父母自己更聪明才更重要吧。
=====================================================================
以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