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234-236卷 “永贞革新”失败背后似曾相识的原因
在德宗之末,各地节度使依然“要求自代”,也就是父死子继,中央政府虽然想抑制这种势头,但奈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以说德宗努力了,努力地想要保持清明的政治,努力地想要削除割据的藩镇,上位之处想要一撮而就,结果大祸临头。局面已经铸成,已然无法改变,大将李晟、马燧相继死去,朝中又有党争,使得他最终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唐德宗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唐顺宗在中风中继承了皇位。

要说唐顺宗应该也是做好了接位的准备,这从他上位之后就积极任用王叔文等人来推进“永贞革新”改革可以看出。不料,在继位之初,他就中风了,中风了的人思维相对比较低落,造成了他虽然有心却是无力。所以放手让王叔文等人去推进改革,任用柳宗元、刘禹锡等耳熟能详的一批名士,从度支、转运入手,开始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企图改变国家的命运。
只不过,这一切在一大批老臣眼里那是看不下去了,因为王叔文等人这批太子党过于强势,侵犯了一大批德宗老臣的利益,德宗的老臣就合伙起来,对付王叔文“一党”,说他们一天下多少条政令,任命多少人,如何的不合事宜、胡作非为。这种舆论氛围,让人不禁想起了西汉昌邑王刘贺的短命皇位、清朝光绪皇帝的百日戊戌变法,新贵侵犯了老阶层的利益,老阶层就会想方设法地把你们拉下来,这是规律。

事实上,亲政的新皇帝如果像汉昌邑王刘贺、唐顺宗、清康熙皇帝这般激进,最终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老臣抬出皇太后,然后指责新皇帝的大逆不道,并将其废除。这个时候的唐顺帝应当是感觉到这一点,他不想走到这一步,自己已经中风,身心憔悴,最终,他主动选择了退位,做太上皇,让自己的儿子李纯登基。
唐顺帝这一做法,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并且远离了藩镇割据、朝中党争的各种乱局,对于他个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不仅如此,虽然为了一己之私,依然是于公有利,儿子唐宪宗也算是有所作为,唐顺帝的这一做法,也算是“避贤者录”,比起当年眷恋权力不放最终晚节不保的唐玄宗,自己也算是知进退的了。

随着唐顺帝一退位,“二王”王叔文、王丕等或被罢免或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当“司马”。“八司马”中,柳宗元被贬到广西永州、柳州,刘禹锡被贬到远州,因为贬谪,似乎他们有着时间放到文学修养方面,柳宗元写下了《永州八记》,刘禹锡写下了《陋室铭》,东方不亮西方亮,他们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哲学方面的一代宗师。
柳宗元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傲的个性,展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风采: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