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难,补园更难 ——关于乔园改扩建问题的几点探讨
最近,从媒体上传出泰州乔园即将扩建的消息,感到十分高兴。然而,在媒体公布的扩建方案示意图(以下称方案示意图)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崭新”的乔园,细细品味之后,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疑虑和担忧。
日涉园是苏北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实例,作为一座古典名园,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实例”二字上,这与像绍兴沈园那样以文学背景闻名的园林有着根本区别。这一区别一直影响到园林修缮方案的制订:后者在修缮时可根据文学背景对原有园林进行适当的发挥和改造;而前者则要慎之又慎,特别是核心景区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不过,在方案示意图中,现存的乔园却被“开膛破肚”,原来园中各景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荡然无存。其中受破坏最严重的当数假山。
中国古典园林有时又被称作“城市山林”,可见假山的地位十分重要,在造园中假山的叠造往往关系到整个园林的成败。而由于假山在叠造时没有图纸以及其选料的不可复制性,因此在园林修缮中假山也是难点之一。乔园的假山虽经过几次维修,但整体上尤其是山脚和山洞部分保存较为完好。根据一些老艺人总结,叠山的类型可概括为“散点”、“攒山”、“包镶”、“石供”四类,其中“包镶”是指叠山时土石相间,内土外石,作护坡驳岸,或前石后墙,作嵌岩峭壁。乔园的假山就属于“包镶”。这是和“包镶”的用料较省以及乔园作为私家小园的性质是分不开的。
和北方假山苍健沉雄的风格相比,这座假山小巧清幽,并没有多少奇峰怪石,仅取山的一角,似乎只是一段山道,走在山中,头顶树木参天,下临深涧,鸟鸣之声不绝于耳,如行山阴道中,入深谷探幽。这种只取一角,咫尺山林,从有限到无限的留白技巧,可追溯到南宋画院“马角夏边”简笔山水之意韵。而在方案示意图中这样的意韵却全被破坏了,设计者将假山南墙拆除,使半边的小假山变成了一座孤零零的整山。正如陈从周先生指出:“江南园林叠山,每以粉墙衬托,益觉山石紧凑峥嵘,此粉墙画本也。若墙不存,则如一丘乱石,故今日以大园叠山,未见佳构者正在此。”也许,设计者已考证出,明代这座假山并无南墙,而是座整山。但根据清人所绘的园图我们知道,最晚在清代,假山就是现存这个样子(山洞无疑是明代的),如前文所谈假山的不可复制性,我们何必要用一座仿明的“赝品”去毁掉一座清代的上乘“真品”呢?
再谈谈乔园的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园林的血脉,贯通着全园的气韵。从整体来看,乔园所表现的是一处山居幽谷,以山为主,对水着墨不多,但乔园并不缺水。只不过当初造园者在对山水的处理上,采取了山显水隐、虚实相生的手法。从绠级堂下的泉眼到山前的小溪正是全园的水脉所在,两处水景皆点到为止且未曾挖通,但其气韵相连,在时隐时现间营造出深壑藏函、伏源千里的意境。就像书法中的“飞白”,造园者先从园北绠级堂下纵笔挑出,再往园南山中轻轻一抹,笔断意连,一气贯通,仅仅两笔便点出了全园无尽水意。此等境界非胸中自有丘壑者不能为也。
如今,那起笔一点虽已湮没无存,然而这山前的一抹却仍是园中的点睛之笔。在山下院中,只有走近了才会看到这一湾窄窄的池水,而若是登上山麓,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叠石者通过水势的弯折以及溪口、湾头、石矶的巧妙安排使得溪水在观者眼中藏头隐尾,好似没有尽头,源远而流长;并且,随着观者在山上位置的变化,水面也会时开时合,开则如深谷寒潭,合则时而似山中清涧,时而若石下暗流,水云变幻,气象万千。尤其在数鱼亭前,叠石者用峭壁上突出的岩石与水池顶头水口层次的丰富变化,增强了深谷的纵深感,使人一看便觉如临深渊,寒意顿生。
造园者之所以将水虚化,一是因为山是乔园的主题;二是这样做也成功地突破了园区有限的占地面积对景物表现力的限制。不仅仅是山水之间的相互显隐,在整座园林的创作上作者都遵循着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意手法,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但在方案示意图中这种精神却被破坏了,设计者在院外凿池,将其与山涧两头挖通,这种将虚景做实的作法如同将水墨画当作油画来补,甚为不妥。此外,如陈从周先生所说:假山的保存,越到山脚年代越久。因此,乔园假山水池边的水口、湾头也基本是明代的“古董”,而挖通水池,这些水口势必会被破坏,得不偿失。
造园如作诗,补园亦如补诗;造园难,补园更难。正如补诗,补园者要吃透原作的每一个细节,并对原作的立意有深刻的理解。切勿尚未吃透便匆匆着手,甚至通过大改原作来“重造”一座园林。首先,乔园是一座小园,主题、立意、形式、内容都是完整的。其结构虽然简单,但无论是山的剪裁,水的点染,还是建筑、植物的搭配关照都十分巧妙紧凑。就像一首隽永的小诗,寥寥数句,却有着不尽之意。这种简远含蓄的风格正是陈从周先生所讲的“用极简单的数事组合成之,不落俗套,光景自新”的明代园林典型特征。因此在扩建时,要保证现有园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庭院,整个园林要有空间的隔断,这样既符合以小见大的小园特征,又能体现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不能一览无遗,像个大公园。其次,乔园的立意在于一个“幽”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因此,外围景观也应着重突出这个“幽”字,水面不宜太开阔,景点不能过杂。此外,就像一首乐曲的引子、过门和尾声,外围景观的设置应起到对核心景区和园林主题的承接烘托作用。做到宾主相明,才显得得体。水系和山脉是沟通全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皆不必做实,气韵相通即可。
最后,我用清人汪春田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诗中说的是改园,但观点值得借鉴:“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
2005年8月2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