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 金基德导演
2016年为某教科书编的章节之一,为同事找专题节目资料时想到,转出祭奠曾经最爱的韩国大导,也祭奠笔触青涩却无畏的学生时代。
惊世骇俗的电影作者:金基德
金基德生于1960年末,在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山村长大,中学没能毕业便辍学,在工厂与军营中度过了青少年时光。绘画是金基德自小培养的爱好,25岁退伍之后,他重拾画笔并在30岁那年前往法国深造美术。可惜卖画无法令其维持生计,两年后穷困潦倒的金基德开始尝试剧本创作。
1993年至1996年,他创作的剧本获得一次韩国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及接连两次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1996年,金基德凭借这些奖项为他个人的电影项目筹得了资金,拍摄了处女作《鳄鱼藏尸日记》。就这样,从未正式接受过任何电影教育的他走上了职业电影人的道路。从其入选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第二部导演作品《野兽之都》起,金基德开启了与各个国际电影节的亲密接触。
2000年,《漂流欲室》成为了他首部获准角逐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奖项的作品,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2003年,金基德推出艺术力作《春夏秋冬又一春》,代表韩国角逐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4年,金基德凭借《撒玛利亚女孩》和《空房间》两部作品接连获得柏林电影节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荣誉,令世界影坛震惊。2011年,纪录片《阿里郎》使其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令金基德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均有所斩获。
2012年,《圣殇》则直接让金基德捧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实现了韩国电影在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上零的突破。除2008年至2010年因患社交恐惧症而离群索居外,金基德始终保持着每年一至两部导演作品面世的旺盛创作力,在坚持自身独到风格的同时保持着艺术水准。
金基德的电影持续以残酷的现实视角聚焦社会边缘人物,如《漂流欲室》中的逃犯与哑女、《撒玛利亚女孩》中的援交少女等,同时在创作价值取向上近乎完全背离传统观念,大量充斥着与主流美学割裂的暴力、杀戮、畸恋、排泄等引人不适的极端情节。这就导致金基德每每有作品问世,就必会引发巨大的争议,而其2013年的影片《莫比乌斯》则将争议推上了顶峰。这部以极端方式探讨非正常家庭关系的作品直白触及了阉割、乱伦等禁忌话题,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时便引发了观众大面积的观影不适,在韩国本土更是遭遇三轮审查才被获准“限度”上映。借由边缘化的人物与恣意扭曲的表达手法,并不以离奇情节转折见长的金基德电影始终在探究人性最深层的本能与极限。
金基德的作品所发生的背景多数位于封闭的地带,如《漂流欲室》中漂浮于水中央的钓鱼旅馆、《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孤岛般与世隔绝的寺庙、《空房间》与《圣殇》中近乎封闭的房间等等。这种幽闭的环境成了现代人既防备又寂寥的内心的具象,外部环境的持续压迫令影片主角的内心情感也始终压抑,并在达到绝望时爆发出骇人的愤怒与欲念。
暴力与性爱就这样不可或缺地成为了金基德影片的基本元素,它们往往降临于主角进入心理绝境的临界时刻,故而异常癫狂,同时展露出畸形的面貌。《撒玛利亚女孩》中,援交少女的警察父亲在发现女儿从事的肮脏勾当后无处发泄内心的怒火,在公共厕所中暴力击杀了一位陌生人,长镜头的呈现令整个过程显得尤为漫长,血腥的虐杀过程在自然静谧的环境音效反衬下摄人心魄。《漂流欲室》中,逃犯与哑女在漂浮旅馆中的几次性爱片段几乎不见香艳,更像对于心理权力征服与拯救的一场斗争,扭曲的过程令人窒息。
在冷酷展露现代社会内心的病态与绝望的同时,金基德更是积极追索着如何摆脱这种宿罪的救赎之路。《漂流欲室》中便在两位主角的关系制衡中存在着救赎的意味,而在之后的创作中,金基德更是借助基督教(《撒玛利亚女孩》《圣殇》)、佛教(《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等宗教旨意或明或隐地完成救赎的心灵净化。
在禅意飘渺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中,金基德以四季流转对应人世更替,以佛家因果轮回的叙述思路实现着师徒二人的命运流转。顽劣的童僧虐待动物,淫欲焚身的少僧在寺庙与少女交媾,失去理智的青年僧人挥刀杀人,属于人性本源的罪恶无从逃脱。可当师父令徒弟以杀人之刀刻写佛经时,宗教的力量却平和地实现了救赎,服刑结束的徒弟重返寺庙苦修,其昔日迷失的灵魂已由暴戾归于宁静,并在新的四季轮回中指引着新的年轻灵魂。
不同于主题的乖张无情,金基德作品的影像呈现往往极尽柔美与温和,多年的绘画功底令其影片的构图格外富于诗意,以视觉与心理的巨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残酷主题带来的压抑与绝望,可以看作其作者标签化的救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