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献翻译---关于建筑文化的探讨3
Wendehälse, die nichts wenden---Ursula Baus 见风使舵就是一尘不变
如果事情是有关未来三十年,那就不能再在细节上浪费时间。几十年来我们总是希望着世界和平和理性的人们,可是现状是什么呢?集权统治者和民主有文化的哗众取宠者没有理智地挥舞着他们的军刀,生怕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大部分长期活跃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人也留下了他们的对这个世界破坏的痕迹,因为他们的没有差别的增长教条已经覆盖了退化为消费者的人们的所有生活领域。
这种增长摧毁了那些用先进技术和称为先经济的概念对世界做出反应的人的生活基础。一个众所周知的恶性循环,随着数字化越来越严重。当人在道德框架里去进行谈判的时候,为了所有生活空间的发展这个希望(世界和平,人民理智)便变得很难实现,因为人们在技术和数字化方面有着不可思议的发展。
让我们看回建筑文化联邦基金会。银行命令政府如何保全他们,因为他们强调,他们是与系统相关的,但是,这个系统根本就是错误的。政治力量信誓旦旦地宣布对环境负责的交通系统,但是却像马戏团的笨熊一样被汽车企业戏耍着。也有关于能源使用和税收使用的言论,以及所有其他需要改变和避免的部分。但可惜的是有关这种转变的全体员工里却又大量称之为所谓改变领导者的见风使舵者。他们想要转变的东西根本不起任何作用。个体的经济化要求适应能力和适应策略,但是适应本身不是一种美德,就像黑手党也有这种适应能力。人可以适应既定的状况,却无法适应未来。人必须和未来一样好---策划。这成了猫咬尾巴(理不清因果关系)。因为很多混乱已经被说客和很多已经被控制的法律专家稳定了,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控制和策划的了。
接下来谈未来问题。建筑文化联邦基金会关乎着谁的未来?什么是“有未来的”?未来是一个不能量化的概念,因为它没有集合的道德基础,而是本体论的基础。在我构建的环境中,上述毫无疑问的增长教条的后果日复一日地反映出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居住区的人不应该迷失在这个问题里面,当地还缺少多少住宅。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和什么出于这个原因被改变。比如如何使工作到它被需要的地方去,那里的生活空间充裕,可以升级。这些问题从本质上不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的问题,而是关于顾全大局的政治问题。当我们嘲笑大洋彼岸的川普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下周围乡镇,竞争城市和为更强经济力量努力奋斗的地区地区的阵地战。当地建筑业总是在赚钱。在Theodor W Adorno和 Ernst Bloch关于乌托邦的讨论中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在实现乌托邦的过程中失去一些美丽的事:能够想象一些不同的东西。我希望我们将以果断的方式在当地和个人身上行动,但绝不要没有道德上隐含的全球发展知识。